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四)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为筑外宫而舍之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 C.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 D.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让吕后抚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
(2)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夺取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
小题1:夫 以 百 亩 之 不 易 为 己 忧 者/农 夫 也/分 人 以 财 谓 之 惠/ 教 人 以 善 谓 之 忠 /为 天 下 得 人 者 谓 之 仁 /是 故 以 天 下 与 人 易 /为 天 下 得 人 难。
本题解析:
小题1:“伤”,哀悯
小题1:C.以为,动词,认为。A.而,前者为连词,表转折;后者为连词,表承接。B.焉,前者为兼词,“于之”,在这里;后者为代词,那里。D.之,前者为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为代词,他,指高祖。
小题1:C.是厉王称孝文帝为“大兄”。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点为:(1)“奉”“诣”“母”各1分,句意通顺1分(2) “王”“危”“弗争”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小题1: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功绩多么)广大辽阔啊,百姓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有天下却不事事过问!”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参考译文】
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他母亲本是前赵王张敖的嫔妃。高祖八年,(皇上)从东垣县经过赵国,赵王把厉王的母亲献给他。她受到皇上宠幸,有了身孕。赵王张敖不敢让她住在宫内,为她修建外宫让她居住。等到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事情被朝廷发觉,汉廷将赵王也一并逮捕论罪,把他的母亲、兄弟和嫔妃都收捕起来,囚禁在河内郡官府。厉王的母亲也被囚禁,(她)对狱吏说:“我受到皇上宠幸,已有身孕。”狱吏禀报给了皇上,皇上正在恼怒赵王,没有理会厉王母亲的申诉。厉王母亲的弟弟赵兼通过辟阳侯向吕后进言请她说情,吕后心怀妒忌,不肯向皇上进言求情,辟阳侯便不再尽力相劝。等到厉王的母亲生下厉王后,心中怨恨就自杀了。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让吕后抚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真定是厉王母亲的故乡,她的祖辈都居住在那里。
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谋反,皇上立儿子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黥布领属的封地,共有四个郡。皇上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厉王于是即位为淮南王。厉王自幼丧母,一直依附吕后长大,因此孝惠帝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祸害。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辟阳侯而不敢表露出来。到孝文帝刚即位时,淮南王自认为与皇上关系最亲,便傲慢不恭,多次不遵汉法。皇上因为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赦免他的过失。孝文帝三年,淮南王来朝见天子,行为更加放纵专横。他跟随皇上到御苑打猎,和皇上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皇上为“大哥”。厉王有才智和勇力,能奋力举起重鼎,于是前往辟阳侯府上求见。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事后厉王驰马奔至宫中,袒露上身向皇上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杀害了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夺取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我现在替天下人杀死危害社稷的奸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来朝中请罪。”皇上哀悯厉王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这一时期,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惧怕厉王,因此厉王返国后更加骄纵放肆,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法令,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
孝文帝六年,厉王让但等七十个男子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马车在谷口县谋反,并派人出使闽越、匈奴。事情被发觉,朝廷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入京。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1~5题。
齐宣王时,有人斗死于道,吏讯之。有兄弟二人,立其傍,吏问之。兄曰:“我杀之。”弟曰:“非兄也,乃我杀之。”期年,吏不能决,言之于相。相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曰:“今皆舍之,是纵有罪也;皆杀之,是诛无辜也。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恶。试问其母,听其所欲杀活。”相受命,召其母问曰:“母之子杀人,兄弟欲相代死。吏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有仁惠,故问母何所欲杀活。”其母泣而对曰:“杀其少者。”相受其言,因而问之曰:“夫少子者,人之所爱,今欲杀之,何也?”其母曰:“少者,妾之子也;长者,前妻之子也。其父疾且死之时属于妾曰:‘善养视之。’妾曰:‘诺!’今既受人之托,许人以诺,岂可忘人之托而不信其诺耶?且杀兄活弟,是以私爱废公义也。背言忘信,是欺死者也。失言忘约,已诺不信,何以居于世哉?予虽痛子,独谓行何!”泣下沾襟。相入,言之于王。王美其义,高其行,皆赦。不杀其子,而尊其母,号曰“义母”。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期年,吏不能决(? )
(2)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恶(? )
(3)其父疾且死之时属于妾日(? )
(4)予虽痛子,独谓行何(? )
2.下列句中加粗的“之”字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A.有人斗死于道,吏讯之
B.吏不能决,言之于相
C.母之子杀人
D.夫少子者,人之所爱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王有仁惠,故问母何所欲杀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失言忘约,已诺不信,何以居于世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选择“杀其少者”,她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这位母亲的选择,齐宣王“美其义”。从今天的观点看,你是否赞成她的选择?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决断(2)估计、猜测(3)通“嘱”(4)疼爱
2.A、B
3.(1)宣王很仁义,特意(让我来)问问你想要杀谁,让谁活。
(2)(如果)失言忘约,不守信用,又凭什么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
4.大儿子是丈夫的前妻所生,如果杀兄,就会败坏公义道德;况且已对丈夫承诺好好抚养长子,如果违背诺言,就无法立足于社会。
5.对于这种选择我们今天是不能赞同的。因为不问是非选择杀小儿子,这不符合法律惩恶扬善的精神,是违法的;况且仅仅为了信守诺言、成就自己的道德而选择杀小儿子,这是自私的表现。(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