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四)
2019-07-03 22:17:44
【 大 中 小】
|
1、阅读题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军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背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张良出,要项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沛公奉卮酒为寿 2、划线字的用法与“籍吏民”中的“籍”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刑人如恐不胜 B、顺流而东行 C、择善而从之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从用法特点的角度看,下列划线的字与“吾得兄事之”中的“兄”不同的一项是 [? ] A、卒廷见相如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沛公军霸上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下列划线字的意思与“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因”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C、因循守旧 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参考答案:1、D 2、A 3、C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8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小题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植其杖而芸。(3分) ②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3分) 小题2: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2分) 子路认为自己对荷蓧丈人恭敬有礼,荷蓧丈人款待自己,并让他的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________”。孔子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他对丈人怀有一种____________的情感。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而除草。②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小题2:长幼之 节?敬重
本题解析: 小题1: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植:动词,插。芸:除草。②是:这。而:却。者:……的人。 小题2: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孔子称其为隐士,是对老人的尊重,所以又要子路返回去看他。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 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②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 小题1:①②两则都体现了孔子?思想,他要求自己的学生既不要?,也不要?,而要进退适中。
参考答案: 小题1:中庸?不要退缩?过头冒进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从近五年中考本类试题的形式上看,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此处可从“不得中行而与之,中行就是中庸,即不能进取过头,也不能退缩不为”总结出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20分。其中,选择题9分,翻译题8分,断句题3分)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 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蚤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①,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 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注】 ①警跸:警戒清道,断绝行人,是帝王出入时的规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敖弗敢内宫内:通“纳”,接纳 B.臣母不当坐赵事坐:因……而获罪 C.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伤:伤害 D.厉王母亦系系:被囚禁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为筑外宫而舍之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 C.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 D.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赵王献
之美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经过东垣时,赵王进献美人(即后来的厉王之母)给他,后来赵王又专门在宫外造房子给她住。
B.贯高谋反之事,牵连到了赵王,赵王被囚禁,厉王之母也一起被抓起来了,她虽然有孕在身也没有得到高祖的赦免。
C.孝文帝和厉王关系很好,常常称他为“大兄”,厉王到辟阳侯府上把辟阳侯杀了,而孝文帝也没有怪罪他。
D.厉王在其母死后依附吕后,因而免于祸患,但他内心却始终怨恨辟阳侯,怪他当初没有尽全力救自己的母亲。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4分)
(2)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4分)
小题5: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3分,每两空1分)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①为己忧。
夫 以 百 亩 之 不 易2为 己 忧 者 农 夫 也 分 人 以 财 谓 之 惠 教 人 以 善 谓 之 忠 为 天 下 得 人 者 谓 之 仁 ?是 故 以 天 下 与 人 易 为 天 下 得 人 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注】①皋陶:人名,舜时的司法官。②易:治。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让吕后抚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
(2)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夺取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
小题1:夫 以 百 亩 之 不 易 为 己 忧 者/农 夫 也/分 人 以 财 谓 之 惠/ 教 人 以 善 谓 之 忠 /为 天 下 得 人 者 谓 之 仁 /是 故 以 天 下 与 人 易 /为 天 下 得 人 难。
本题解析:
小题1:“伤”,哀悯
小题1:C.以为,动词,认为。A.而,前者为连词,表转折;后者为连词,表承接。B.焉,前者为兼词,“于之”,在这里;后者为代词,那里。D.之,前者为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为代词,他,指高祖。
小题1:C.是厉王称孝文帝为“大兄”。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点为:(1)“奉”“诣”“母”各1分,句意通顺1分(2) “王”“危”“弗争”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小题1: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功绩多么)广大辽阔啊,百姓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有天下却不事事过问!”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参考译文】
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他母亲本是前赵王张敖的嫔妃。高祖八年,(皇上)从东垣县经过赵国,赵王把厉王的母亲献给他。她受到皇上宠幸,有了身孕。赵王张敖不敢让她住在宫内,为她修建外宫让她居住。等到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事情被朝廷发觉,汉廷将赵王也一并逮捕论罪,把他的母亲、兄弟和嫔妃都收捕起来,囚禁在河内郡官府。厉王的母亲也被囚禁,(她)对狱吏说:“我受到皇上宠幸,已有身孕。”狱吏禀报给了皇上,皇上正在恼怒赵王,没有理会厉王母亲的申诉。厉王母亲的弟弟赵兼通过辟阳侯向吕后进言请她说情,吕后心怀妒忌,不肯向皇上进言求情,辟阳侯便不再尽力相劝。等到厉王的母亲生下厉王后,心中怨恨就自杀了。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让吕后抚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真定是厉王母亲的故乡,她的祖辈都居住在那里。
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谋反,皇上立儿子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黥布领属的封地,共有四个郡。皇上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厉王于是即位为淮南王。厉王自幼丧母,一直依附吕后长大,因此孝惠帝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祸害。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辟阳侯而不敢表露出来。到孝文帝刚即位时,淮南王自认为与皇上关系最亲,便傲慢不恭,多次不遵汉法。皇上因为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赦免他的过失。孝文帝三年,淮南王来朝见天子,行为更加放纵专横。他跟随皇上到御苑打猎,和皇上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皇上为“大哥”。厉王有才智和勇力,能奋力举起重鼎,于是前往辟阳侯府上求见。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事后厉王驰马奔至宫中,袒露上身向皇上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杀害了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夺取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我现在替天下人杀死危害社稷的奸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来朝中请罪。”皇上哀悯厉王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这一时期,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惧怕厉王,因此厉王返国后更加骄纵放肆,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法令,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
孝文帝六年,厉王让但等七十个男子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马车在谷口县谋反,并派人出使闽越、匈奴。事情被发觉,朝廷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入京。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1~5题。
齐宣王时,有人斗死于道,吏讯之。有兄弟二人,立其傍,吏问之。兄曰:“我杀之。”弟曰:“非兄也,乃我杀之。”期年,吏不能决,言之于相。相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曰:“今皆舍之,是纵有罪也;皆杀之,是诛无辜也。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恶。试问其母,听其所欲杀活。”相受命,召其母问曰:“母之子杀人,兄弟欲相代死。吏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有仁惠,故问母何所欲杀活。”其母泣而对曰:“杀其少者。”相受其言,因而问之曰:“夫少子者,人之所爱,今欲杀之,何也?”其母曰:“少者,妾之子也;长者,前妻之子也。其父疾且死之时属于妾曰:‘善养视之。’妾曰:‘诺!’今既受人之托,许人以诺,岂可忘人之托而不信其诺耶?且杀兄活弟,是以私爱废公义也。背言忘信,是欺死者也。失言忘约,已诺不信,何以居于世哉?予虽痛子,独谓行何!”泣下沾襟。相入,言之于王。王美其义,高其行,皆赦。不杀其子,而尊其母,号曰“义母”。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期年,吏不能决(? )
(2)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恶(? )
(3)其父疾且死之时属于妾日(? )
(4)予虽痛子,独谓行何(? )
2.下列句中加粗的“之”字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A.有人斗死于道,吏讯之
B.吏不能决,言之于相
C.母之子杀人
D.夫少子者,人之所爱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王有仁惠,故问母何所欲杀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失言忘约,已诺不信,何以居于世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选择“杀其少者”,她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这位母亲的选择,齐宣王“美其义”。从今天的观点看,你是否赞成她的选择?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决断(2)估计、猜测(3)通“嘱”(4)疼爱
2.A、B
3.(1)宣王很仁义,特意(让我来)问问你想要杀谁,让谁活。
(2)(如果)失言忘约,不守信用,又凭什么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
4.大儿子是丈夫的前妻所生,如果杀兄,就会败坏公义道德;况且已对丈夫承诺好好抚养长子,如果违背诺言,就无法立足于社会。
5.对于这种选择我们今天是不能赞同的。因为不问是非选择杀小儿子,这不符合法律惩恶扬善的精神,是违法的;况且仅仅为了信守诺言、成就自己的道德而选择杀小儿子,这是自私的表现。(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