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7-03 22:20:5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好望角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
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
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
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成腥的海浪气息。
“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得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小题1:去看“好望角”,是老船夫一生的追求。请概括他人生各阶段有关这一追求的具体内容。(4分)
小题2:老船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穿插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说说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一种理解,并结合本文阐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小时候初识“好望角”,想去看看,但战争使他梦想破灭;(2)努力学习,希望出国,但政治运动使他梦想破灭;(3)儿子在非洲工作,想接他出去,但意外失踪使他梦想破灭;(4)最后他发现家门口的河岸就是“好望角”。(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1)老船夫是个有追求的人。他遭遇战乱、失学,后来又丧子、丧妻,历经磨难,但始终抱有理想和追求,行军途中他怀揣地图册,不时摸一摸。(2)老船夫是个开朗豁达的人。小说中他爽朗的笑声,饱经风霜后的顿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等表现出他的开朗和豁达。(3)老船夫是一个坚毅质朴的人。他矫健、硬朗的身手,诉说自己坎坷经历的平静,夕阳下的人物特写,无不显示他的刚毅、质朴。
小题1:(1)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文中茂密的芦苇、飞翔的水鸟、清澈荡漾的河水、明净的天空、灿烂的夕阳为传奇老人提供了环境。 (2)映衬出人物的心情。如“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静穆的景物渲染出老人内心的苍凉。 (3)突显人物形象。“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映衬出老人历经磨难后的坚强。 (4)暗示时间的推移。起初“河上无风”,“芦苇挺立”,后来起风了,芦苇沙沙地响,暗示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每条2分)
小题1:小说主题有:(1)歌颂老船夫身上彰显出的刚性、韧性的人格美。(2)当理想追求无法实现时,要以豁达与超然的心境走出困境。(3)幸福就在身边,要正视现实,珍惜当前。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其中形象概括1分,分析1分
小题1: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作用”1分,“举例分析”1分;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主题3分,理由3分。理由可以结合作品内容、人物命运、人物言行等来阐述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吴越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深厚人文积淀的区域文化,创造出许许多多为世人瞩目、令今人骄傲的优秀文化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独有贡献。
所谓吴越文化,由吴文化和越文化构成。吴文化,主要指以江苏无锡梅里为核心的环太湖区域的吴地文化;越文化,主要指以浙江绍兴为核心区域的越地文化。
越文化的兴起要早于吴文化,它的前身是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越文化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先越文化阶段,即旧石器时代末到新石器时代的以绍兴会稽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并沿着海岸向南向北发展,沿着长江水系向西、西南、西北发展。二是中越文化阶段,这是长江下游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以4000多年前大禹在绍兴会稽召集诸国大会、以先越文化中最先进的“越”部落为基础建立“夏后之国”为标志。三是后越文化阶段,即春秋时代的越文化。
吴文化较之越文化,发展相对较晚。河姆渡文化繁衍稳定于越地,少有北移。后来的良渚文化才越过钱塘,抵达长江。3000多年前,太湖流域仍以渔猎为主、农耕为辅。后来泰伯奔吴,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化荆蛮之方,与华夏同风”,从而使吴地超过了越地。历史上,越国一直比较弱小,在数百年中基本上为吴国所控制。这期间历经争斗,终以勾践灭吴改变了格局。但当时吴文化毕竟在总体上高于越文化,所以不久吴强越弱的态势又复萌。到了汉代,“吴越”已经基本上是连称而不分彼此。三国时期,东吴割据江东,与魏蜀成鼎足之势,越地是其稳定的后方。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研究吴越文化有助于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竞争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吴越文化传统中有许多极具生命力的精华,在当前有助于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比如,企业可以借鉴吴越文化中不畏艰险、开发荆蛮的开拓精神,敢于开拓创新,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借鉴吴越文化中卧薪尝胆、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树立“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信念,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借鉴吴越文化中招贤纳士、食客盈门的经验,在引进人才和用好人才上下功夫;借鉴吴越文化中长于用计、讲究谋略的经验,重视智库建设和决策咨询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决策管理水平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总之,可以发掘和利用吴越文化中的精华,使之成为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
小题1:下列有关“吴越文化”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吴越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深厚人文积淀的区域文化。
C.吴越文化由以浙江绍兴为核心的吴文化和以江苏无锡梅里为核心的越文化构成。
D.吴越文化曾创造出许多优秀文化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社会进步。

小题2: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越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先越文化阶段,二是中越文化阶段,三是后越文化阶段。春秋之后,越文化便为吴文化所替代。
B.河姆渡文化繁衍稳定于越地,历来不曾北移;只有良渚文化到了中越文化阶段的才越过钱塘,抵达长江。
C.吴越文化传统中有卧薪尝胆、自强不息、励精图治、长于用计、讲究谋略等极具生命力的文化精华,可供今天借鉴。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早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经济危机来临时,研究吴越文化一定可使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小题3: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吴越文化的发展以及研究吴越文化的现实意义。(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前后颠倒。吴文化是以梅里为核心,越文化以绍兴为核心。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
小题2:A项,“春秋之后,越文化便为吴文化所替代”文中无根据;B项,“历来不曾北移”有误,文中是“少有北移”;D项,“一定可使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太绝对,不合文意。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小题3:因为是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因此可先确定“吴越文化”这一主体对象,根据第3段“越文化的兴起要早于吴文化”可提取“兴起”一词,根据第4段“吴文化较之越文化,发展相对较晚”可提取“发展”一词,根据最后一段“研究吴越文化有助于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可概括出研究的意义,最后整合为“吴越文化的发展以及研究吴越文化的现实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①《解放日报》记者龚丹韵:玛雅人2012的末世预言已经流传很久,后来美国科幻大片让它全球闻名。在2012年新年来临之际,东西方都在关注一个共同话题:__________,现在,连科学家也加入了研究,科学解释和研究理论层出不穷。为什么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大众会对末世预言如此感兴趣呢?
  ②《新发现》杂志主编严锋:可能是古老的恐惧和新的忧虑结合起来了。
  ③古代一直流传着关于末日的各种神话。玛雅人的预言,是根据他们的历法得出的,现在已经有人试图从科学角度做出解释,比如说那天正好是各种天体运行到某个位置,造成了南北极的互换倒置。听起来可怕,但是他们没有完全告诉人们的是,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其实南北极已经倒置过几百次了。一些现象好像特别吓人,但是如果把它完全说穿,也就不吓人了。又比如常常和末日论相关的几颗星连成一线的现象,每年都会出现,如果几星连珠代表凶兆,那我们早已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了。比较有趣的是,中国古代文明一直没有出现过末日预言,只留下“杞人忧天”的成语,带着否定意思,可能与儒家提倡积极入世,“不知生焉知死”的乐观精神有关。但不管怎么说,人类从文明诞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对末日的恐惧心理。而今天旧的恐惧没有完全消灭,新的技术恐惧又和它叠加在一起。
  ④龚丹韵:新的忧虑究竟是指什么?
  ⑤严锋:科学让我们发现,地球比过去认为的要脆弱得多。比如说,科学家一直担忧小行星撞击地球。6500万年前就有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落到地球,它释放的能量远远超过了原子弹,恐龙可能就因此彻底灭绝。有人说,谁知道哪一天这样的景象又会重现?还有科学家提出了“量子真空坍缩”,认为某种状态下世界瞬间就会完全消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位物理学家拉斐尔?布索甚至说,时间可能将在35亿年后停止……这种担忧不是出于神话和神秘主义,而是与科学发现有关。新的忧患的另一个来源是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是理解宇宙和生命,越能体会到世界是何等复杂和不可控。除了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外,还有许多末日幻想,本身就是技术的衍生品。比如现在纳米研究非常火热,上世纪有一位叫埃里克?德雷克斯勒的科学家认为,将来可能产生一种新的微型机器人,它能轻易地自我组织、自我复制。这种小到无形的纳米机器人,带来的后果难以想象。至于生物工程的其他争论:流行病毒、基因操控,是否会被恐怖分子利用等等,在信息畅通、学习能力空前提高的文明阶段,似乎一切皆有可能。当科学介入了哲学思考,哲学和宗教还有安慰人的余地,但是科学却“很真相很犀利”。于是,科学一方面向我们除魅辟谣,让我们知道雷电不是神仙做法,但是另一方面科学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不安和不确定
  ⑥颜丹韵:“2012预言”也许只是创作噱头,但是全球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集体担忧,是否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明态度,正在产生某些积极的转变?
  ⑦严锋:现代人对世界的危险感,远比古人敏锐。现代化的生活,让我们时刻面临着生活的创伤感、失控感。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更不能改变整个社会,觉得时刻处于一种快崩溃的状态,失望大于希望,这种现代性的“崩溃感”激发了人们对“末日”作品的共鸣。年轻一代对生活的不确定、对未来的焦虑,加剧了“末世感”。进一步说,灾难意识就是人的一部分,是人之为人,必须付出的代价。古代“杞人”的价值或许一直被低估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末日恐惧”一直被回避、被压抑。西方文明采取的办法,是不断探讨死亡,由此体验生命、开拓生命的起源。
  ⑧“末日热”一种是物理的,另一种是心理的,是现代人焦躁不安的投射。固然,末日想象的文化作品看多了,大众的兴趣有点“少年强说愁滋味”。但是把事情想得很可怕,也是生物的一种自我激活、自我反省。探讨末日,是为了抓住当下,激活生命的本能和警觉,让我们更热爱生活
1.文章第一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是:( )
A.人类文明是否真的会毁于一旦?
B.“世界末日”是否有确凿的科学依据?
C.地球是否会有毁灭的一天?
D.地球是否真的即将面临一场浩劫?
2.文中“古老的恐惧”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五段认为“科学非我们带来了新的不安和不确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六段记者发问的目的是( )
A.意在强调2012年的末日预言纯属虚构,人们无需担心。
B.意在指出人们对末世的担忧实际上是人们生活方式上的一种积极的变化。
C.意在探寻人类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依然存有末世忧虑这一现象中的积极因素。
D.意在询问采访对象对如何排解当今人们的末世忧虑有哪些积极的建议。
5.文章认为“末日热”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艺作品中对“末日”假设了多种可能,有自然的灾难,外星生物的入侵,还有高科技战争引发的毁灭等……试举一例,用本文最后一段划线句的观点进行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古人对“世界末日”的神话预言以及对某些自然现象因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
3.科学发现地球可能会遭致灾难;新的技术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威胁;科学打破了哲学和宗教给人的安慰。
4.C
5.现代人对世界更敏感的危险感;现代生活给人带来的“崩溃感”;年轻一代对未来的焦虑;人类本身具有的灾难意识。
6.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实际是要指出,关于“末日”的探讨不应只停留在对末日的恐惧,而是要用“末日”的忧患来启示今天,让我们反省和警觉。以电影《2012》的结尾为例:面对灾难,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最后,拥挤的方舟打开了舱门,接纳了杰克一家和另外的一些求生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女神》产生的年代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自由民主思潮照亮夜空的时代。
B.在《<呐喊>自序》中,作者用“铁屋子”比喻黑暗的旧中国、旧社会;用“熟睡的人们”比喻“愚弱的国民”,用“大嚷”来比喻通过宣传使一些较为清醒的人提高觉悟。
C.《女神》常使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助某一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这是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
D.《女神》中的《炉中煤》一诗,诗人以深情的笔调自喻为炉中的燃煤,表达了对心目中一直暗恋着的“年青的女郎”的倾慕之情:诗人愿为她奉献一切。
  E.《匪徒颂》公开对历来备受诬蔑的敢于反抗陈规旧俗的革命者予以热烈颂赞,将列宁、罗素、尼采与孔子等人一起赞颂,表达了自己要步其后尘挺身反抗的坚决意志。


参考答案:D? E


本题解析:
D.《女神》中的《炉中煤》一诗,诗人将祖国比喻为“年青的女郎”,诗人愿为她奉献一切。? E.此诗未赞颂孔子,且了解郭沫若生平思想的同学会注意到,孔子向来是郭氏批评的“思想靶子”;题干中亦有“敢于反抗陈规旧俗的革命者”,孔子自然不属于此类。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的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1.文中说“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其中蕴蓄着的“一股可怕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画中的泥土精细而逼真,使人联想(2)草木郁郁葱葱,着色奇异,使人产生悲壮激情(3)作品给人强烈的印象。
2.身材魁梧,追求时尚,缺乏艺术鉴赏力,世俗、浮浅而又直爽。借记者的口吻来介绍画家,推进情节的发展;记者对画作的评价,反衬出画家的艺术追求,有利于深化主题。
3.答案: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一幅题为“沼泽地”的油画展开的,提示故事内容;象征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险恶环境,更好地表现画家执着的艺术追求;表达艺术家在严酷的现实中要保持独特个性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深化作品主题。
4.第一次含意是:油画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第二次含意是:在艰难的处境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人生追求的作品更是杰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