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7-03 22:20:5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跨越文化传播的时代落差
  处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谋求相互之间的尊重与认同,有赖于对各自文化的相互了解,这种了解的路径有时是依靠将文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有时则是依靠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直接传播。相对于复杂的文字语言符号系统,非文字类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往往能起到直观、生动、易懂的传播效应,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尽管视觉语言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如此强大的可能性.可是我们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多地还是习惯于依赖文字作为相互交流的工具,期望通过语言文字的识别理解来实现不同文化的相互认同。目前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中国的孔子学院都是把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给予推广,也就是说我们建立在印别时代的文化传播理念并没有随着影像时代的来临而相应地有所改变,它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时代落差。
  西班牙语可能是世界上最难以掌握的语种之一,有些人可能一生都无法掌拯它的发音技巧,更不用说用流利自如的西班牙语进行交流了。也许我们倒不如去领略一下最具有代表性的西班牙弗拉门戈舞—它将轻声吟唱与激情的舞蹈、将吉他的弹奏与热烈的击掌融为一体,舞蹈者在表演时那种自由舒展热情奔放的舞姿,以及在即兴的表演中释放出的畅快淋漓的狂喜,无不显示出西班牙特有的文化性格。这一生动直观的文化形态,在文字语言中是很难得到尽情传达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是一个影像主导传播的时代,人们信息的获取果道主要来自四块屏幕—电脑、电视、电影和手机,它们主导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感知系统,甚至决定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如果我们不能利用视觉媒介有效地传播我们的文化,还只停留在文字语言的界地内,我们也许就要被这个由视觉符号覆盖的时代淘汰。
  视觉语言虽然在我们这个时代得到比文字语言更优先的地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视觉传播领域同样面临种种困境。在令人眼花燎乱的视觉表达语境中,我们已经很难建立一种像古人那样可以被共同使用的视觉语汇,我们对视觉语言的意义认同并没有形成一套可以共享的识别系统。这其中除了不同文化自身的认同差异外,我们对视觉语言的表述规范显然没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我们依赖视觉符号表达我们的各种诉求,一方面我们又没有形成普遍依循的视觉意义的表述规则。在古人看来特定的视觉表达保留着某些一致的象征意义,比如绿色代表安全,蓝色代表真理。我们今天反倒欠缺一种既深刻而又准确的视觉共通语。
  我们中国的非文字类语言符号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我们作为国家文化形象主要媒介的视觉文化仍处于缺席状态。我们并不是说,非要在每个领域都刻意寻找一个国家形象的象征之物,我们想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一个被建构的历史演进过程,而不是一个自在的历史生成过程。最起码,我们要在人们行走的“精神航线”和“文化公路”上设置“路标”,才能使人们知道通往不同文化国家的道路在哪里。
1.下列关于“文化传播的时代落差”产生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化传播中,人们更多地还是习惯于依赖文字作为相互交流的工具,期望通过语言文字的识别理解相互认同不同的文化。
B.建立在印刷时代的文化传播理念并没有随着影像时代的来临而有所改变,仍然把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给予推广。
C.我们利用视觉媒介有效地传播我们的文化,而不是只停留在文字语言的界地内,也许就不会被由视觉符号所覆盖的时代淘汰。
D.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电脑、电视、电影和手机,影像主导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感知系统,甚至决定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非文字类文化符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在跨文化传播中它往往能起到直观、生动、易懂的传播效应。
B.今天虽然是一个影像主导传播的时代,但是有些国家的某些学院仍然把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给予推广。
C.西班牙语是世界上最难掌握的一门语种,所以用西班牙语交流不如欣赏西班牙艺术更利于文化传播。
D.我们对视觉语言的表述规范没有重视,不仅因为依赖视觉符号表达各种诉求,更是因为没有形成普遍依循的视觉意义的表述规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靠将文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或是依靠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直接传播,均有利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对各自文化的相互了解。
B.西班牙弗拉门戈舞比西班牙语更能表现出西班牙特有的文化性格,可见在当今时代,视觉语言比文字语言地位更优先。
C.在古代,人们拥有可以被共同使用的视觉语汇,特定的视觉表达保留着某些一致的象征意义,比如绿色代表安全,蓝色代表真理。
D.我们作为国家形象主要媒介的视觉文化现今仍处于缺席状态,需要我们主动建构,以期找到通往不同文化国家的道路。



2、阅读题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直道——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华夏之后,除其它政绩外,还办了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一是修筑了万里长城,二是修建了一条类似今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秦直道从咸阳一直延伸到当时匈奴人的居住区,可以说,它的行进路线约有一半是在秦人并不十分熟悉的鄂尔多斯高原,这里的地势虽然不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那样跌宕起伏,却也是丘陵延绵、沟壑纵横。两千多年前的秦人,是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如此精确的北方大地方位概念以及如此丰富的地理学、地貌学知识??
  目前,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秦直道遗迹北起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南至伊金霍洛旗。全线长约160公里。杨泽蒙说,纵观鄂尔多斯的地貌及秦直道的走向不难发现,现今秦直道路线是经过极为缜密的勘察后选定的。直道不偏不倚修在低丘陵地带,再往东一些,就是高丘陵的大沟地带,而再往西一些,就是沼泽地带了,在洪水季节路很有可能被冲垮。?难道仅仅依靠刚发明不久的罗盘定位技术,他们就具备了如此辽阔地域内的大地测绘技能了吗?就是按照现代人的思路,如果没有特定的技术支持,要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在一个无论是地理方位还是地质条件都十分陌生的区域内完成这么大的一项工程是绝难想象的。
  这项浩瀚工程的顺利实施,难道凭借的就是蒙恬率领的那数十万内地百姓的智慧和力量吗?秦直道作为沟通南北的重要军事要道,是否借助当时的其他力量呢??
  杨泽蒙表示,在文献记载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后,便让位给儿子(赵惠文王),开始实施“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的战略,这其中就应该包括对九原郡的设置、对这条“直南”道路的勘测、南渡黄河渡口的营建等等一系列活动。?
  那么,在这条由秦国大将蒙恬主持完成的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盼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是否蕴含着赵国人的辛勤汗水呢?还有,当时大部分已被蒙恬的大军撵到阴山以北,而原本世世代代就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的那些北方游牧民族,是否也在其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呢?这些目前都不得而知。?
1?.下列对“秦直道”的理解,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秦直道”是秦代修筑的一条北起今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南至伊金霍洛旗,全线长 ?约160公里的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高速公路。?
B.“秦直道”是秦代修筑的一条南起咸阳,穿越陕北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沟通南 ?北的重要军事要道。?
C.“秦直道”是秦人仅仅依靠刚发明不久的罗盘定位技术,经过极为缜密的勘查后修筑 ?的一条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高速公路。?
D.“秦直道”是秦国大将蒙恬率领数十万内地百姓完成的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高速 ?公路。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鄂尔多斯高原丘陵延绵,沟壑纵横,而且有沼泽地带,道路在洪水季节很有可能被冲 ?垮。?
B.秦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精确的北方大地方位概念以及丰富的地理学、地貌学知识。 ?
C.现代人要想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在鄂尔多斯高原完成修筑“直道”这么大的一项工程 ?是绝难想象的。?
D.赵武灵王设置了九原郡,为了攻打秦国而开始了对“直道”的勘测,并且营建了南渡 ?黄河的渡口。?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之所以派蒙恬实施这样一项浩瀚工程,是因为它在经济、政治,特别是军事上有 ?重要意义。?
B.世世代代居住在鄂尔多斯地区而又被蒙恬打败的匈奴人极有可能参与了直道的设计工 ?作。?
C.没有赵国之前的勘探和准备,蒙恬就绝对不可能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修筑直道这样 ?浩瀚的工程。?
D.随着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赵国称霸天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已经开始实施与秦国的 ?军事争霸计划。?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阳关雪(节选)
余秋雨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步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来越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层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与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1.结合三、四段回答:为什么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五自然段的相关信息概括出唐人风范的特点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六自然段中“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下文中与之相照应的内容有哪些?(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下列文章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4分)
A.文章第五自然段充分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把中国文化现象与西方文化现象进行全方位对比,从而突出中国文化现象自身缺乏持久魅力的特点。
B.综观全文,文章在对阳关的真实的描写中融进了对历史的评论与慨叹,显现了对文化现象理性的思考。
C.作者在写作中充分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D.文章由阳关的自然环境入笔,很自然联系到王维的诗歌,进而引出中外文化现象,文笔浪畅,从容自如。

E.“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是因为它已失去战争中重要的地位而被人们遗忘。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使在哭泣
2004年9月1日清晨,13岁的少年苏斯兰?比加耶夫和八年级的同学一起,排着队在校园里参加开学典礼。他突然觉得口渴,便跑到喷泉边去喝水。突然他看到一辆卡车冲进了校园。车上迅速跳下几个荷枪实弹的人。一个人拿着一把自动步枪向天开火。比加耶夫立刻意识到,闯进校园来的是恐怖分子。他和另外两个同学赶紧逃离了。
“我真感谢上帝让我口渴,因为这挽救了我的生命。”比加耶夫说。然而,大多数孩子没有他那么幸运,9月1日到9月3日,震惊世界的俄罗斯人质危机持续了52个小时,武装分子占领了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上千名刚参加完开学典礼的学生、家长和教师被赶进体育馆成为人质。他们在两昼夜多的时间里经历了难以忍受的恐惧、饥饿干渴,一部分人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最终有335人倒在血泊中长眠不醒,其中半数是孩子。
当恐怖分子持枪闯人校园,将众多儿童赶往学校体育馆时,一位名叫艾尔扎?维克多罗夫娃的女教师向恐怖分子抗议,要求让最小的孩子安全离去。一名绑匪专心地听完了她的要求,然后问道:“你讲完了吗?”维克多罗夫娃点了点头,那名绑匪立即举起枪将她射杀,她立刻倒在血泊中。
关押了一千多名人质的体育馆内,恐怖分子在一人高的地方沿墙吊起了炸弹,一侧墙上有4个,另一侧墙上有11个。他们威胁说,只要谁乱动,整个房子都会爆炸,这些炸弹足以让整个体育馆飞上天空。
13岁的萨沙是个纤瘦的男孩。在爆炸发生后,武装分子开始往挤得水泄不通的大厅里投掷手榴弹。萨沙意识到不能坐以待毙,第一个从窗口跳出。在他的带动下,近百名学生也跟着跳出了体育馆。萨沙对学校周围的地形了如指掌。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没有在大路上乱跑,而是冲入了校旁一家酒吧的后院。
这时,恐怖分子从墙洞中开始向四周的街道扫射。因为萨沙的逃脱路线选择正确,从而避免了更多的伤亡。但他自己背部被严重烧伤,当记者试图采访这名小英雄时,他已被送进医院救治。在逃生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是相互搀扶着跑的,有的大孩子甚至抱着更小的孩子穿梭在枪林弹雨中。
劫后的体育馆已成为恐怖的地狱,屋角的篮球架被烧得乌黑,地上到处都是玻璃碴、弹片和木屑,墙上布满了弹孔。屋顶被炸开一个大洞,透过这个大洞,别斯兰的天空蓝得令人窒息。在士兵排除所有的爆炸物后,工人们开始清理废墟,用推土机将残垣断壁推倒。而别斯兰居民有着一个共同的想法:把整座学校铲平!
然而,人们心中的创痛何时才能抚平?
7岁的扎姆巴拉特9月1日刚上一年级,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噩梦般的遭遇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当妈妈问他:“你还要买玩具枪吗?”扎姆巴拉特说:“不买了!”
9月15日,在人质悲剧发生两周后,别斯兰市的孩子们在武装人员的保护下重新开始学校生活。在别斯兰第六中学,当一名孩子由于迟到而遭到校长训斥的时候,他立即举起双
手,摆出了投降的姿势。
别斯兰第一中学的学生们那一天并没有返回学校。目前,仍有不少学生因在事件中受到严重惊吓,无法在短期内恢复健康,还上不了课。据当地教育部门官员称,他们会组织高年级的学生一起讨论这起悲剧事件,让他们发表对未来的看法。别斯兰第六中学的一位教师说:“我们必须让孩子们知道别斯兰的生活还需要继续。”
生活还要继续,反恐正在进行。在21世纪,反对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正如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所说:“当年法西斯没有令俄罗斯屈服,今天我们也绝对不会向恐怖主义低头!"’我们相信,当天使的哭泣声远去,别斯兰还会充满生机,和平之花将再次绽放。
在劫后别斯兰第一中学的断壁残垣上,贴着一首父亲写给他遇害女儿的诗。让我们以这首诗作为本文的结语,也以此缅怀不幸殉难的人们。
女儿,你走后爸爸第一次想写诗。居然写成了!我读给你听,你一定能听懂。
你,正值豆蔻年华,温柔且甜美,纯洁又可爱。忽然间,你离我们而去,明媚的日子碎成无尽的长夜!伸向你的黑手,逃脱不了惩罚。爸爸、妈妈、亲朋好友,还有世上善良的人们,定要用复仇的火焰,将恐怖分子消灭光!
1.下列对通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天使在哭泣”这一题目,富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暗示性,很好地起到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本文主要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质事件的过程和事件过后俄罗斯人民的反应。
C.“别斯兰的天空蓝得令人窒息”,是因为在美丽的蓝天下却出现了如此血腥暴力的场面,二者之间形成的反差过于巨大。
D.一名孩子遭到校长训斥时摆出了投降的姿势,这一细节有力地说明了恐怖主义行为对被害者的肉体造成的巨大伤害。

E.纪实类文章根据需要也可以加入作者的情感,本文以一首小诗作为结尾,就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恐怖主义行为的痛恨。
2.本文描写了一个教师被枪杀的场景,其作用是什么?(6分)
3.举例分析选文的语言特色。(6分)
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8分)
a.正如文章所说,“在2l世纪,反对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请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谈谈应该如何应对恐怖主义。
b.假设你要为别斯兰第一中学的遇难者敬献花篮,并在花篮中附上一张卡片。请你在卡片上写下适当语句。(70字左右)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节选)
——对屈原作品的个案考察
①浪漫主义是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特定结构方式的一种文学形态,而并非是自古就有的,情感与想象是浪漫主义的非本质属性,他的本质属性主要是对立性与主体性。
②所谓对立性,主要是指个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本质对立,在美学上具体表现为对崇高美的追求,这种崇高美是针对古代和谐美而言的。
③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也会深深体验到他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冲突,但这种矛盾冲突仍局限在古代的伦理范围之内,他推崇的是古代的圣君贤相,批判的则是昏君贼臣,他并不是要摧毁,相反是要强化和重建当时的社会秩序。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是非常执着的,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这种理想追求又与他对现实的极大关怀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既有禀赋楚国文化光怪陆离的感性色彩,又有中原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他对他所处的集体境况是哀怨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种哀怨、牢骚显然有别于近代意义上的复仇与反抗。所以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认为在中国历代诗人中,只有屈原能“放言无惮”,敢说前人不敢说的话,但同时又指出,即使在他的作品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
④屈原追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和谐美,而对于内容和形式、德性与容貌不统一、不和谐的美则予以极大的排斥。这种审美理想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的美学追求显然有着极大的差距。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这篇被誉为浪漫主义宣言的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对立原则,而他的《巴黎圣母院》则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他有意地追求形式丑,甚至以丑来表现美,如撞钟人加西莫多,形体上丑陋不堪,但是在心灵上却是最美的形象。这跟屈原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显然是大相径庭的。
⑤就主体而言,近代浪漫主义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其内涵是人的个体自我。而屈原虽然屡遭不公,但九死而未悔,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他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出于不得已,他也曾有过要离开故土的念头,但当骑在马上,回首眺望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的时候,他的悲伤痛悼的心情又是那样的深挚,“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当得知旧国古都破灭的时候,他又不禁写下《哀郢》以表达他的哀思与忧伤:“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最后他还是决心重返故土,立誓死也要回去,“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正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他“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这种思想感情无疑是真挚的,伟大的,但却与浪漫主义主体性无关,甚至从根本旨趣上讲是背道而驰的。
9、从全文来看,对于“浪漫主义”的理解,错误的一组是
A、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时间上既有上限,也有下限。
B、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浪漫主义,仅凭其是否具有强烈丰富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是不足为据的,而应主要看其是否具备对立性和主体性。
C、对立性是浪漫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主张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不可调和,追求崇高美与古代和谐美的对立统一。
D、主体性作为浪漫主义的又一本质属性,追求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否定古代那种对君主乃至国家的人身依附。
10、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屈原作品具备“主体性”时所用论据的一项是
A、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B、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C、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D、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
11、在作者看来,屈原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立性体现在几个方面,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说明。(6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