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愁绪。(2分)第一、二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本当团圆,却要远行,无奈的诗人只能在梦中与家人团聚,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2分)
(2)“一夜西窗雨不闻”化用了李商隐(1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1分),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自然,又增加了诗的内涵。(2分)
本题解析: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悠悠愁绪。
“北雁来时岁欲昏”,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是写季节,也是暗点思妇之情。“北雁”南来,是写眼前景,但古有鸿雁传说之说,所以下句接以“私书”,表示接到了妻子的信,一语双关。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一夜西窗雨不闻”一句,诗人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后两句大意是说:梦醒后推窗一看,只见桐叶凋落,池荷谢尽,已下了一夜秋雨,但自己沉酣于梦境之中,竟充耳不闻。李商隐《夜雨寄北》诗诗云:“君向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西窗”二字暗用李诗情事。言外之意是:何日方能归家,与妻室共剪西窗烛,共话今日云梦馆夜雨之情事乎?这首诗,虽然运用了李商隐的诗意,但能运用入妙,不着痕迹,既亲切自然,又增益了诗的内涵。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李白的《长相思》,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1、“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诗人描绘深秋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中“孤”字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从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两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而“簟色寒”则暗示出其人因寒意而不眠。诗人描绘深秋景象的目的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表现孤栖者的落寞之感。
2、诗人由灯之孤写出人之孤,而引起“思欲绝”;在孤独之人眼中,灯光也越发孤单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云
[唐]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联系全诗看,作者对夏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本是背景,一般宜放在第一句,请分析作者将其放在第三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先是对夏云能带来雨水救早苗的期盼(盼望)、焦虑(焦急),见到的却是夏云的悠闲作态,转而对夏云失望、怨恨,甚至厌恶。
2、诗人把它安排在第三句,一是使这首篇幅很短的小诗有悬念;二是让它与第四句形成对照(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的失望、怨恨,甚至厌恶之情。(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清溪行?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为李白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作。
小题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小题2:诗的五六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除了对偶外还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清澈。(1分)喜欢清新的大自然,(1分)喜悦之中又含寂寞孤独(落寞抑郁)之气。(1分)
小题1:比喻手法(1分)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1分)给人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概括景物形象的特征,结合“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见底”“ 明镜”概括出清澈。由前三联写景得出作者对清新的大自然的喜欢,再结合尾联“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得出寂寞孤独的情怀。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首先答出手法是比喻,再进行解析,用“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最后回答出作用,形象生动、身临其境。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诗第三句中的“碍”,第四句中的“遮”,景中含情,颇有诗意,试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本来是诗人对锦江的风景留恋不舍。诗人却说是锦江的草有情,绊住诗人的马蹄,不让走;锦江的云有意,围住诗人,不使离开。写景生动活波,抒情深挚蕴蓄。
本题解析:
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
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象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
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我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美丽多情的锦城啊,真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中间二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
末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诗人把中间二联“芳草”、“好云”、“断山”、“流水”的缠绵情意,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说今天因为怀念你们,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这首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