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八)
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 C.降家皆为上所杀几为所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①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
②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
本题解析:
小题1:告诉
小题1:A项均为代词,“之”指居庸关,C项均为表被动“为……所……”,D项为介词,
“在”,B项上句的“为”表被动,下句的“为”是介词,“替”的意思
小题1:①表现的是居庸关地势的险峻,位置的重要。②只是打比方说明位置重要,不应舍弃给敌人。⑥是朱棣指挥作战的具体做法。
小题1:C项中“但被敌方间谍获知”与原文第三段是“获贼间谍”不符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采分点为:①以:把,译对“以”1分,大意对2分②噪:呐喊(1分)大意对2分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②,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①孺人:明代七品官之妻的封号。?②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年十六来归 来归:出嫁,嫁过来
B.室靡弃物 靡:没有
C.每至夜分 夜分:半夜
D.遇童仆有恩遇:遇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二子肖母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抚爱之,益念孺人 先妣抚之甚厚
C.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十六年而有妇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C.“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D.“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中“馀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记忆模糊,感情不深。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5分)
译文:?
(2)、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⑴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愁眉不展)看着几个女佣说:“我因为这么多孩子苦死了。”(3分)
⑵(先母)对待佣人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背后也不忍心责怪她。(3分)
小题1: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中的“遇”应解释为“对待”。
小题1:B项中的“之”都是代词,她。A项中的“以”,前一句,介词,因为;后一句,介词,凭,根据。C项中的“则”都是连词,前一句表承接,就;后一句表转折,可是,却。D项中的“而”都是连词,前一句表承接,不译;后一句表递进,而且。
小题1:D项中“记忆不多”,但不是使作者感情模糊。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小题1: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房舍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下面句中的“其”都作代词用的一组是:
[? ]
参考答案:1.B
2.A
3.C
4.①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②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释】①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③浃和:和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词列三王之次次:次序、行列
B.移刺袁州刺:担任刺史
C.窃寄目偿所愿焉偿:满足
D.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造:制造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作者没有游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系官于朝,愿莫之遂?②袁于南昌为属邑?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④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⑥窃喜载名其上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却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壮其文辞”,以能“词列三王之秋”为荣,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
B.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围绕向往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既抒写自己向往之情,也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
C.文章三次写自己没有游滕王阁的原因,其中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
D.作者写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阁,实际上又是叙王仲舒政绩的衬笔,将王仲舒的政绩不经意中叙人。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译:?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等到三王为他写了序、赋、记等,觉得他们的文章很壮美,更加想去那里看一看然后来阅读前人文章,以便忘记我的忧愁。
(2)现在,(您离开南昌)三十年后,您来到南昌做地方长官,今天刚好满一月,您又来到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情感呢?
本题解析:
小题1:D(造:到达)
小题2:D(②是说明袁州附属于南昌,作者任袁州官吏时曾以为能有机会前往南昌;④是说王仲舒考察江南西道前八州百姓的生活状况;⑥是作者为自己的文章能列在滕王阁上而窃喜。)
小题3:A(“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无此意,韩愈不认为古文不如骈文。)
小题4:(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译出大意给2分;“壮”、“ 益”、“ 及”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这个句子中译出大意给2分;“适”、“ 期”、“ 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点评:本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都比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第2个小题,首先要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没有游滕王阁原因,有的却不是。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参考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就听说江南有许多适合于登临观赏的美景,而滕王阁独自排在第一位,有瑰丽、雄伟、奇绝、独特的称号。等到看到了三王所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赋》《重修滕王阁记》等文章,我觉得它们文辞壮美,更想去看一看滕王阁再读一读这些文章,以便忘记我的忧愁。受到在朝廷做官的束缚,参观滕王阁的愿望没有机会实现。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我因为谏迎佛骨的事情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时选择走近便快速之道而到海上,又不能够经过南昌参观所说的滕王阁。这年冬天,因为皇帝进封(“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的)尊号,在国内施加恩德,我转任袁州刺史。袁州是南昌的下属区域,我私下感到高兴和庆幸地对自己说,我认为应当有机会亲自到南昌府述职,承受南昌府差役人员的管束。等到没有事情将要返还的时候,或许可以得到一个机会到滕王阁的所在,私下里注视胜景,满足我的心愿啊。到了袁州七月的时候,诏书下达,把中书舍人太原人王仲舒先生作为御史中丞,任命为江南西道的观察使;洪州、江州、饶州、虔州、吉州、信州、抚州、袁州都是他所属管治的地方。八个地方的百姓,以前缺乏便利的事情以及不能满足的愿望,王公到了之后,(缺乏便利的事情)都停止了,(不能满足的愿望)都实现了。大的事情通过驿使迅速上报,小的事情立刻处理。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阳气上升,阴气闭合。在数日之内百姓就修炼出美好的品德,而您在千里之外的湖光山色中怡然自得。我虽然想提出些意见,谈论利益和弊端,在您的府下听从命令,可是我们袁州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借来作为出行的理由,又怎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烦您的接待人员?于是滕王阁又没有机会到达啊!
这年九月,百姓和官员关系融洽,您和监军派人在这个阁上设宴,文官武将宾客士人都参加宴会。酒宴进行到中途,综合各种意见说:“这阁子如果再不修整,将会毁坏。以前您在这里任刺史的属官,有恰当的理由来翻新滕王阁;您所写的文章,确实还题写在墙壁上。到如今已过了三十年,您来到南昌担任地方长官,到今天刚好满一个月,您又来在这里设宴,您怎么能够没有感情呢?”您回答说:“是的。”因此,腐烂变黑弯曲折断的楹柱屋梁椽子木板栏杆,破败残缺的屋盖瓦片台阶砖子,浸坏模糊不鲜艳的色彩,修治一下就停止。没有比前人奢侈,没有损害可供后人观赏的景观。
工程完成之后,您和大家喝酒,同时写信命令我说:“希望您替我记录这件事情!”我既因为不能够到达滕王阁观赏而叹息,又私下里高兴自己的名字能够写在它的上面,文章列在三王的下边,有荣耀啊。于是没有推辞而接受了您的命令。那山河的优美,登临眺望的欢乐,即使我年龄很大了,如果能获得机会跟着您一起游玩的话,我还能为您做文章。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写下这篇阁记。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