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六)
2019-07-03 22:29:02 【

1、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4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3分,每题1分)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李牧连却之(?)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小题2:第一段中的“三国”“刺客”“良将”分别指?(3分)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2:

小题3: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开国何茫然
B.可以横绝峨眉巅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百年多病独登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数,其不足采者辄报闻罢。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驺硃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硃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硃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硃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硃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硃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
时,有幸倡郭舍人,滑稽不穷,常侍左右,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朔中之,臣榜百,不能中,臣赐帛。” 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节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愿令朔复射,朔中之中:射中
B.朔绐驺硃儒绐:欺骗
C.自街鬻者以千数数:计算
D.朔中之,臣榜百榜:用板子打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东方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的一组是(?)
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
②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
③自街鬻者以千数
④乃别蓍布卦
⑤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A.⑤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初年,征召贤能,东方朔在自我推荐书中极力自夸,称赞自己的学识广博,一点也不谦虚。
B.一开始,东方朔认为自己的待遇太低,就和皇帝身边的侏儒一样,因此寻找一个机会,向汉武帝道出了自己的不满,以求得到皇帝任用。
C.东方朔非常善于射箭,有一次汉武帝让大家比试射壁虎和蜥蜴,结果除了东方朔,其他人都没有射到。
D.东方朔一开始并没有受到汉武帝接见,但他风趣幽默,机智过人,渐得汉武帝赏识,最终得到了皇帝的宠幸。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硃儒为?”(3分)
(2)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3分)
(3)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谷尽杀若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武帝知道东方朔点子多,把东方朔召来问道:“为什么要吓唬侏儒们呢?”(“端”1分,“何……为”句式1分,句意1分)
(2)不能任用,也就罢退我,不要让我白白浪费长安的粮食。(“罢”1分,“但”1分,句意1分)
(3)对国家无用(或:好处、益处),只是活在世上白白耗费衣食,所以如今皇上打算把你们全杀光。(“益”“徒”“若曹”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中:猜中。
小题3:射不是射箭的意思,东方朔善于猜度、打赌。所谓“射覆”,就是在瓯、盂等器具下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
参考译文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北)人。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越级提拔。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卖弄炫耀自己的才能的人数以千计,不值得任用的都经过请示皇帝而不任用。东方朔刚来也给汉武帝上书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十三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已够用了。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书》,读了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学孙子、吴起兵法和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我总共已读了四十四万字。我又信服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贲,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守信义像尾生。我就是这样的人,够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东方朔言辞毫不谦虚,自许自夸,汉武帝赞赏他的气概,命令他待诏在公车署中,俸禄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见。
过了一段时间,(东方朔遇到皇帝身边的侏儒),骗侏儒道:“皇上认为你们对国家无用,耕田出力比不上常人,面对众人,高居官位不能治理百姓,随军杀敌不能承担军事任务,对国家无用,只是活在世上白白耗费衣食,所以如今皇上打算把你们全杀光。”侏儒听后惊吓得大哭起来。东方朔唆使他说:“皇上如果经过,你们去叩头谢罪。”一会儿,听说武帝经过,侏儒号泣叩首。武帝问:“为何哭?”侏儒说:“东方朔说皇上打算把我们这些矮小的人全杀掉!”武帝知道东方朔点子多,把东方朔召来问道:“为什么要吓唬侏儒们呢?”。东方朔回答道:“臣朔活着要说,死了也要说这些话。那些侏儒身高只有三尺多,俸禄是一袋米,二百四十钱。我身高九尺多,却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侏儒饱得要死,我饿得要死。如果您认为我讲的话对的,希望待遇有所不同;不能任用,也就罢退我,不要让我白白浪费长安的粮食。”皇上听了哈哈大笑,于是任命他为待诏金马门,这样得以逐渐亲近皇帝。
武帝曾让那些术数大师猜物,把一只壁虎放在盂盆下反扣,要大臣们猜是何物。大臣们都猜不出。东方朔自我推荐说:“我曾学习过《易》,请允许我来猜。”于是卜筮后来回答道:“我认为它是龙没有角;是蛇却又有脚,它跂跂脉脉地探头探脑,善于在墙壁上爬行,这不是壁虎,就是四脚蛇!”皇上说:“是的”,便赐给他十匹帛。接连又叫他猜别的东西,他都能猜中,一猜中就得到帛。
当时,武帝身旁的宠优叫做郭舍人,能言善辩,言辞无穷,说:“东方朔太狂妄,不过是侥幸猜中,不是真本事。请让他再猜,他如果猜中,就打我一百大板,不能猜中,就赐给我帛。”郭舍人问的谜语,东方朔应声就答,随机应变,机诈百出,没有什么能难倒他的,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武帝任他为常侍郎,于是得到皇上的宠幸。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赡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国人。赡思生九岁,日记古经传至千言。比弱冠,以所业就正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之门,由是博极群籍,见诸践履,皆笃实之学,故其年虽少,己为乡邦所推重。延祐初,诏以科第取士,有劝其就试者,赡思笑而不应。泰定三年,诏以遗逸①征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时倒剌沙柄国,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倒剌沙屡使人招致之,即以养亲辞归。至元二年,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戚里有执政陕西行省者,恣为非道,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及分巡云南,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远藩为之震悚。三年,除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即按问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赃罪,浙右郡县,无敢为贪墨者。复以浙右诸僧寺,私蔽猾民,有所谓道人、道民、行童者,类皆渎常伦,隐徭役,使民力日耗,契勘②嘉兴一路,为数已二千七百,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庶以少宽民力。朝廷是之,即著以为令。赡思历官台宪,所至以理冤泽物为己任,平反大辟③之狱,先后甚众,然未尝故出人罪,以市私恩。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有妇宋娥者,与邻人通,邻人谓娥曰:“我将杀而夫。”娥曰:“张子文行且杀之。”明日,夫果死,迹盗数日,娥始以张子文告其姑,五府官以为非共杀,且既经赦宥,宜释之。赡思曰:“张子文以为娥固许之矣。且娥夫死及旬,乃始言之,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枢密判官曰:“平反活人,阴德也。御史勿执常法。”赡思曰:“是谓故出人罪,非平反也。且公欲种阴德于生者,奈死者何!”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其审刑当罪多类此。十一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四。谥曰文孝。
(节选自《元史》卷一九O)
【注】①遗逸:指遗才。②契勘:查证。③大辟:死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倒剌沙柄国?柄:权柄。
B.有劝其就试者?劝:劝说。
C.且既经赦宥,宜释之?宥:宽恕。
D.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狱:案件。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赡思执法严厉的一组是?(?)
①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②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③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④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
⑤平反大辟之狱,先后甚众?⑥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②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赡思淡泊功名。延祐初年,皇帝下令科第取士,有人“劝其就试”,他只是笑笑而已。
赡思不攀附权贵,当时擅权的倒剌沙多次让人去请他,他都以奉养父母而告归。
B.赡思自幼好学,九岁时已能每天记诵古代经典文章达千言,二十岁左右,师从名儒
王思廉,博览群书,并付之实践;所以,他虽然还年轻,但已名著乡里。
C.赡思为政正直,为整顿吏制作了许多具体工作;赡思历任司法部门官职,以伸冤昭
雪为己任,先后平反多起冤狱,“宋娥案”即是其中的典型案件。
D.赡思体察民情。他曾到嘉兴深入调查,发现逃避官府徭役的达二千七百人之多,于
是建议将他们遣返乡里,让他们供纳国家赋役,以减少其他民众负担,朝廷采纳了
他的建议。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译文:?;
(2)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
译文:?


参考答案:
8.A? 9.D? 10.C
11.(1)(5分)赡思揭发他的罪行并要追究责任,那人就离开职守连夜逃走,刚巧皇帝有令,可以不追究此人,但赡思还是杖责了那人的亲信。
(2)(5分))这说明宋娥与张是同谋,宋娥估计不能隐瞒到底,所以才揭发出来了,这
怎么可以赦免释放呢?
(译出大意给2分,三处“是”“隐”“发”,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赡思字得之,他的祖先是大食国人。赡思九岁时,每天记诵古代经典文章达千言。到二十岁左右时,他的学业得到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的指导,由此得以阅读大量图书,并付之实践,这些全是扎实有用的学问,所以,他虽然还年轻,但已为大家所推崇器重。延祐初年,皇帝下令通过考试录用人才,有人便劝赡思去应试,而赡思只是笑笑而已。泰定三年,皇帝因征问遗才将他诏至上都,在龙虎台见了皇帝,皇上对他礼遇极厚。当时倒剌沙主持国务,许多西域人都依附于他,而独有赡思不去巴结他,倒剌沙多次让人去请赡思,赡思都以奉养父母而告归。至元二年,赡思被任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赡思的亲戚中,有人在陕西行省任职,恣意妄为,赡思揭发他的罪行并要追究责任,那人就离开职守连夜逃走,刚巧皇帝有令,可以不追究此人,但赡思还是杖责了那人的亲信。到赡思巡察云南时,凡发现违法的省臣官吏,即令那人解职离去,这种作法,使周边藩属大为震惊。至元三年,赡思在浙西肃政廉访司任职,就追究处理了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吏的贪污罪,使浙西地区郡县官吏不敢再有贪赃枉法的人。浙西地区的寺庙私藏奸猾之人,所谓道人、道民、行童等,都是些违犯道德人伦的人,他们逃避徭役,使国家民力日损,查证嘉兴地区,即有二千七百多人。因此,赡思就建议将他们遣归回家,让他们供纳国家赋役,以减少其他民众负担。朝廷认为他的话很对,便著文为令。赡思历任司法部门官职,所至各地以伸冤昭雪为己任,先后平反纠正死罪案多起,但却从不故意轻判人罪,以谋取别人对自己的感谢。他曾与五府官员在咸宁县办案,有一名叫宋娥的妇女,与邻居通奸(改成“私通”较好,便于老师讲解),那位邻居告诉宋娥说:“我要杀了你丈夫。”宋娥说:“张子文将要杀我丈夫。”第二天,宋娥的丈夫果然死了。官府追凶多日,宋娥才将张子文要杀他丈夫的事情告诉了她婆婆。五府官员认为这不是共同杀的,而且已经过大赦宽恕,应释放宋娥。赡思说:“张子文是以为宋娥一定同意他这么干的。而且,宋娥的丈夫已死了近十天,宋娥才说出这件事,这说明宋娥与张是同谋,宋娥估计不能隐瞒到底,所以才揭发出来了,这怎么可以赦免释放呢?”枢密判官说:“为活人平反,是积阴德。你不要按常理执法。”赡思说:“这是故意使人逃脱罪责,不是平反。而且,您要给活人积阴德,那对死人将如何交待?”便独自上书刑部,最终为宋娥定了罪。赡思处理刑狱定罪大多类似处理宋娥这样的事。至正十一年,赡思在家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被追谥为文孝。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徐晃字公明,河东扬人也。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太祖讨奉于梁,晃遂归太祖。
  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晃至,以书飞矢城中,为陈成败。范悔,晃辄降之。既而言于太祖曰:“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愿公降易阳以示诸城,则莫不望风。”太祖善之,韩遂、马超等反关右,太祖至潼关,恐不得渡,召问晃。晃曰:“公盛兵于此,而贼不复别守蒲坂,知其无谋也。今假臣精兵渡蒲坂津,为君先置,以截其后,贼可擒也。”太祖曰:“善。”使晃以步骑四千人渡津,遂破超等。
  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难与羽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以示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二丈所。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家。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太祖令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胃有周亚夫之风矣。”
  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设哨,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文援。太和元年薨,谧曰壮侯。(选自《三国志·徐晃传》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臣精兵渡蒲坂津——假:假如
B、遂贼围——陷:攻破,攻克
C、士卒咸离观——陈:通“阵”
D、将军常斥侯——远:远远地派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诸城未下者倾耳听——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B、既而言太祖曰——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C、步骑四千人渡津——欲客往赴秦军
D、太祖举卮酒劝晃,劳之日——吾今赴府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徐晃虽是武将却有谋略的一组是
[? ]

①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
②晃至,以书飞矢城中,为陈成败。
③晃到,诡道作都堑,以示截其后,贼烧屯走。
④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
⑤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⑥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受命攻打易阳时,徐晃先采用攻心战术招降了韩范,后向太祖陈述此举作用,得到了太祖的肯定。
B、潼关大战,徐晃建议派遣一支军队作为先头部队从蒲坂津偷渡,以切断敌人与后方的联系,此举收到奇效。
C、樊城、襄阳战役中,徐晃表现有勇有谋,太祖称赞他功劳超过古代的孙武、穰苴,有西汉名将周亚夫之风。
D、徐晃屡立战功,却从不居功自傲,从不延揽个人声誉,在个人交往上小心谨慎,竭诚报效明君。


参考答案:1、A
2、C
3、D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