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7-03 22:39:30
【 大 中 小】
|
1、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补心匠 他是这个国度里唯一的补心匠。他有一门世代单传的手艺,就是用秘法特制的巧克力苹果酱来修补受伤的心产生的裂痕。但是,这法子只能用于小孩子,对成人没用。 即便如此,他还是忙不过来,奔波在各个城市。你知道,小孩子幼小的心灵多么脆弱,很容易就受伤了。胖孩子被伙伴嘲笑,心会出现一道裂痕;考试没及格的孩子被老师当众训斥,心也会出现裂痕;更不要说父母离异这种对他们来说比天还大的事情了。每当夜幕降临,补心匠就开始熬制巧克力苹果酱,因为酱冒出的热气会引领他找到需要帮助的孩子。有时那热气是很粗的一股气柱,说明孩子迫切需要帮助;有时只是细细袅袅的一道气流,说明那孩子可能只是受了点小委屈。补心匠只要用紫天鹅的羽毛蘸些巧克力苹果酱,涂在裂痕处,第二天这孩子一醒来,自然会像没受伤害以前那样天真烂漫。 这一次,补心匠来到了C城。他在一个广场上发现有募捐活动。一个派发宣传单的年轻姑娘引起了他的注意。她卖力地把传单送到每一个行人的手里,并且耐心地向他们介绍活动的详情。看来她真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姑娘呢,补心匠想。已经陆陆续续有人前来募捐,募捐物堆成了一座小山。 突然,一个中年男子冲进人群,大声嚷嚷着“骗子”、“狗屁”之类的字眼。姑娘赶忙迎上去询问,原来这男子的女儿捐了东西,但他觉得募捐都是骗人的,募到的东西肯定被拿去卖钱,于是他来把东西要回去。给他这么一闹,其他人不免也犹疑起来。姑娘好言相劝,拿各种材料来说明这个活动的正规性。但男子还是不依不饶,坚持要拿回东西。姑娘实在无奈,只好说:“东西是您女儿捐的,我没有权利把他随便交给别人,实在要拿回的话,得您女儿亲自来才行。”这男的就是说服不了女儿才自己跑来的,一听这话,恼羞成怒,竟一甩手打了姑娘一个耳光。旁人赶紧上前拉开,男子这才骂骂咧咧地走了。姑娘捂着脸蹲在地上好久,大家都凑上来安慰她。过了好久,她起身说没事了,又继续去发宣传页。补心匠担心,这姑娘还会愿意做吃力不容易讨好的公益吗? 然而,第二天,姑娘还在广场。第三天,第四天,也还在。好像从没发生过那件事。 第五天,补心匠又在广场边看着那姑娘,无意中听到旁边两位大婶说话:“发传单那个不是以前住后巷的小敏吗?!”“对啊,就是她。都18岁啦,长成大姑娘了。”“真没想到小时候那么苦的孩子,长大还能总想着别人,整天都是这么卖力地做公益。“就是啊,想想那时候她妈被他爸打走以后,阿公家和外公家,哪家都不要她。这孩子坚强啊。”职业的敏感作祟,补心匠不由得心里一紧,原来她小时候那么不幸福。他恨自己没有早几年来C城,而现在——她已经成年了。 回家以后,补心匠翻箱倒柜,把他们这个古老而神秘行当的所有典籍都找了出来,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希望发现什么方法能帮到这个姑娘。她虽然已不再是孩子,可毕竟刚成年。在这些泛黄的书页里,补心匠还真找到了一个办法。有本书上说,把裹有金龟子的琥珀用小火熬成松油,加3滴到巧克力苹果酱里,有可能对刚成年的人有用。 于是补心匠马不停蹄地开始制作,夜幕再度降临时,他的酱配好了。但会不会有用他也没底。酱汁的热气倒是冒得格外猛烈,而且指向一个方向。也许有用,他想。他顺着指引来到了一幢楼前,气柱继续指引他走进了一个房间。果真是那个姑娘!看来这酱汁能帮到她呢。可是补心匠也知道,如此猛烈的气柱,说明姑娘的心上必然伤痕满布。 他拿出眼镜,迟疑了一下才戴上。然而惊骇还是写满了他的脸,让他久久回不过神来。他回头看看桌上自己精心调制的巧克力苹果酱,又看看姑娘的心,叹了口气,收拾东西离开了。 多年以后,即将接任的徒弟问他:“真的那么严重么?可是,您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不是的”,他摇头,“我看到,她的心是一颗红钻石”。 小题1:本文所描写的姑娘小敏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4分) 小题2:请说说 “补心匠”“一个中年男人”和“两位大婶”在文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本文主要是描写姑娘小敏的故事,但作者在前两段却花了不少笔墨去描写补心匠帮孩子补心的情节,这样的开头会不会多余?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历经苦难(1分)但还总想着帮助他人(1分)。②受到质疑侮辱(1分)仍然坚持做公益(1分)。?(写出善良、坚强、执着可各得1分) 小题2:①“补心匠”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小敏美好心灵的一个见证者。(2分)②“一个中年男人”的蛮横无理反衬出小敏对公益活动的坚持。(2分)③“两位大婶”的对话侧面描写出小敏不幸童年和她的善良。(2分) 小题3:前两段不会多余。(1分)①写孩子们的心灵脆弱容易受伤,是为了衬托出姑娘小敏受尽伤害依然坚强的美好心灵。(2分)②写孩子们需要补心匠的修补才能恢复天真,与结尾小敏不需要修补,心已变成闪亮的钻石形成对比,突出小敏的成熟和坚强。(2分)(如果能答出与小敏形成对比得1分,指出两处对比得2分,点出小敏的坚强成熟得1分。如果答前两段多余,根据内容的合理性,在0—3分之间打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难度不大,从两位大婶的叙述中可知姑娘命运坎坷,经历凄苦;虽然被“中年男人”质疑、侮辱,但并没有改变自己做公益的行动,表明姑娘时时刻刻想着帮助别人。一般情况下,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姑娘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小题2:“补心匠”“一个中年男人”和“两位大婶”在文中都是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一般有:①侧面烘托主要人物,使其个性鲜明;②牵钱搭桥,推进情节;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④升华主旨,画龙点睛。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可从上述角度出发,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别分析“补心匠”“一个中年男人”和“两位大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本题考查的是小说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开头段的作用有:A、点题;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C、设置悬念;D、增强艺术吸引力;E、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F、与下文形成呼应;H、为下文做铺垫;I与下文形成对比等。本文的开头段有引出主要人物的作用,也有与下文补心匠为小敏补心的行为做铺垫的作用,更有与小敏这个主人公形成对比的作用。考生逐一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诺奖的在意与不在意 诺贝尔奖各奖项名单的陆续公布,又不可避免地引来了舆论乐此不疲的“诺奖情结”。看重诺奖的一方,头头是道地列举为什么我们出不了诺奖。不屑诺奖的一方,则条分缕析地劝慰诺奖不代表什么,只是组委会一家之言。 其实,只要沉下心来,去感受那一个个发现,是在怎样艰难的研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没有错过那么多的偶然和必然,才终于脱颖而出。那么,该以什么心态看待诺奖,不言自明。 1965年,两位年轻的天文学家做实验时,受到一种噪声影响,他们用胶布盖住每一条接缝和铆钉,仍无济于事。而就在50公里外,迪克为首的科学家正在寻找的,就是这两人想努力除去的东西——宇宙大爆炸残留下来的背景辐射。幸而,他俩恰巧把电话打给了迪克寻求帮助,迪克小组发表了一篇论文解释了它的性质。但是,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却是这两位误打误撞的天文学家。 两位年轻人当时没有拿奖的雄心壮志,只是在做一个普通实验而已,出于严谨的态度,对细小的噪声困扰没有忽略,又碰巧遇到吐露实情的同行而不是藏私小人。这一次的诺奖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源于几位学者的学术操守。 20世纪中叶,穆利斯发现了复制基因的方法,奠定了遗传科学的基础,他因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但穆利斯的发现,是基于一件实验室的微生物珍品。由于一对生物学家夫妇,从池边舀起黄色的浮渣,带回去研究了一辈子,才发现了这世界上第一批极端微生物。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对夫妻如此不可思议的钻研行为,诺贝尔奖不会落到穆利斯头上,基因遗传学也许至今还未面世。因为千万默默无名的前辈科学家毕生的研究,才铺好了一切基础,让后人终能在未来某个时刻碰撞出惊世发明。 只要你愿意细读科学背后的资料,是交织着何等复杂的运气、积累了多少人的心血,那么你便会自然而然地感到,在这沉甸甸的、血泪交织的深厚历史面前,仅以诺奖来评判,是多么浅薄的心态。 但诺奖无疑是一种肯定,任何来自学界同行的认同,都会让科学家感到欣喜。所以,到了全球化的21世纪,还急着和诺奖划清界限的故作清高,同样也是别扭、不可理喻的。那只能说明对研究的热诚和在意并不够,或者酸葡萄心理太严重。 整个波澜壮阔的科学史,可以让你充分感受到前人是如何为研究如痴如狂的:家境富裕的卡文迪时常有惊人发现,却从不乐意公开;近代思想界,有学问的英国人都喜爱去“敲石头”,野外地质学曾经吸引了整个上流精英,甚至还有一位研究头骨的学者,遗嘱是希望自己的骨头能够成为人类头骨标本…… 不难想象,在这样对科学你追我赶的真正兴趣面前,中途得个奖,他们或许会抬头一笑,随后再皓首穷经于手中的研究。当全社会的氛围都聚焦于科学本身,被这些发现牵动得或喜或悲时,诺奖的意义自然是这样:它是锦上添花,是科学史的陪衬和收获中的沧海一粟,从来不是重要到可以评判功过的利器,但也从来不是轻视到被弃如弊履的鸡肋。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位天文学家成功的“误打误撞”说明,科学发现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偶然当中有其必然。 B.两位年轻的天文学家,借助以迪克为首的科学家早就发现的宇宙大爆炸残留下来的背景辐射,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C.穆利斯借助于一对生物学家夫妇发现的极端微生物,发现了复制基因的方法,他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D.近代思想界,有学问的英国人都喜爱去“敲石头”,可见,当时英国的上流精英们对地质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 小题2:“这一次的诺奖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源于几位学者的学术操守。”这句中的“学术操守”指的是什么?(6分) 小题3:作者认为诺奖既不是“评判功过的利器”,也不是“弃如弊履的鸡肋”,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简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学术操守指①没有过多的功利思想。②不放过实验中的任何细节的严谨的科学态度。③肯给予同行以无私帮助的坦荡的胸怀。(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3:(不是“评判功过的利器”)①科学发现发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②有时还要建立在他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不是“弃如弊履的鸡肋”)③每个科学发现都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来之不易。④它有价值。因为它是科学史的陪衬和收获中的沧海一粟。(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②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1.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2.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意在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3.第三段中括号内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 A.即使 因此 甚至 而且 B.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C.如果 可是 从而 何况 D.如果 可是 从而 而且 4.对这四段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内容叙述正确的的一项 [? ] A.前三段并列论述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第四段总论马克思对科学的观点和态度。 B.这四段文字是并列关系,分别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以及对其他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关注。 C.前三段分说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第四段作总结,对马克思在科学方面的贡献作综合评价。 D.这四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层递的,它们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和马克思对科学的观点、态度。
参考答案:1.类比 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 2.对比 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重大意义。 3.B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各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住 所 的 话 郁达夫 ①自以为青山到处可埋骨的飘泊惯的流人,一到了中年,也颇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近来常常有求田问舍之心,在看书倦了之后,或夜半醒来,第二次再睡不着枕上。 ②尤其是春雨萧条的暮春,或风吹枯木的秋晚,看看天空,每会作赏雨茅屋及江南黄叶村舍的梦想;游子思乡,飞鸿倦旅;把人一年年弄得意气消沉的这时间的威力, 实在是可怕,实在是可恨。 ③从前很喜欢旅行,并且特别喜欢向没有火车飞机轮船等近代交通利器的偏僻地方去旅行。一步一步的缓步着,?向四面绝对不曾见过的山川风物回视着,一刻有一刻的变化,一步有一步的境界。到了地旷人稀的地方,你更可以高歌低唱,袒裼裸裎,把社会上的虚伪的礼节,谨严的态度,一齐洗去。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大地高天,形成屋宇,蠛蠓蚁虱,不觉其徽,五岳昆仑,也不见其大。偶或遇见些茅篷泥壁的人家,遇见些性情纯朴的农牧,听他们谈些极不相干的私事,更可以和他们一道的悲,一道的喜。半岁的鸡娘,新生一蛋,其乐也融融,与国王年老,诞生独子时的欢喜,并无什么分别。黄牛吃草,嚼断了麦穗数茎,今年的收获,怕要减去一勺,其悲也戚戚,与国破家亡的流离惨苦,相差也不十分远。 ④至于有山有水的地方呢,看看云容岩影的变化,听听大浪啮矶的音乐,应临流垂钓,或松下息阴。行旅者的乐趣,更加可以多得如放翁的入蜀道,刘阮的上天台。 ⑤这一种好游旅,喜飘泊的情性,近年来渐渐地减了;连有必要的事情,非得上北平上海去一次不可的时候,都一天天地在拖延下去,只想不改常态,在家吃点精致的莱,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⑥而每次喝酒,每次独坐的时候,只在想着计划着的,却是一间洁净的小小的住宅,和这住宅周围的点缀与铺陈。 ⑦若要住家,第一的先决问题, 自然是乡村与城市的选择。以清静来说,当然是乡村生活比较得和我更为适合。可是把文明利器——如电灯自来水等——的供给,家人买菜购物的便利,以及小孩的教育问题等合计起来,却又觉得住城市是必要的了,具城市之外形,而又富有乡村的景象之田园都市,在中国原也很多。北方如北平,就是一个理想的都城,南方则未建都前之南京,濒海的福州等处,也是住家的好地。可是乡土的观念,附着在一个人的脑里,同毛发的生于皮肤一样,丛长着原没有什么不对,全脱了却也势有点儿不可能。所以三年之前,也是在一个春雨霏微的节季,终于听了霞的劝告,搬上杭州来住下了。 ⑧杭州这一个地方,有山有湖,还有文明的利器,儿童的学校,去上海也只有四个钟头的火车路程,住家原没有什么不合适。可是杭州一般的建筑物,实在太差,简直可以说没有一间合乎理想的住宅,旧式的房子呢,往往没有院子,顶多顶多也不过有一堆不大有意义的假山,和一条其实是只能产生蚊子的鱼池。所谓新式的房子呢,更加恶劣了,完全是上海弄堂洋房的抄袭,冬天住住,还可以勉强,一到夏天,就热得比蒸笼还要难受。而大抵的杭州住宅,都没有浴室的设备,公共浴场呢,又觉得不卫生而价贵。 ⑨所以自从迁到杭州来住后,对于住所的问题,更觉得切身地感到了。地皮不必太大,只教有半亩之宫,一亩之隙,就可以满足。房予亦不必太讲究,只须有一处可以登高望远的高楼,三间平屋就对。但是图书室,浴室,猫狗小舍,儿童游嬉之处,灶房,却不得不备。房子的四周,一定要有阔一点的回廊,房子的内部,更需要亮一点的光线。此外是四周的树木和院子里的草地了,草地中间的走路,总要用白沙来铺才好。四面若有邻舍的高墙,当然要种些爬山虎以掩去墙头,若系旷地,只须植一道矮矮的木栅,用黑色一涂就可以将就。门窗当一例以厚玻璃来做,屋瓦应光钉上铅皮,然后再覆以茅草。 ⑩照这样的一个计划来建筑房子,大约总要有二千元钱来买地皮,四千元钱来充建筑费,才有点儿希望。去年年底,在微醉之后,将这私愿对一位朋友说了一遍,今年他果然送给了我一块地,所以起楼台的基础,倒是有了。现在只在想筹出四千元钱的现款来建造那一所理想的住宅。胡思乱想的结果,在前两三个月里,竟发了疯,将烟钱酒钱省下了一半,去买了许多奖券,可是一回一回的买了几次,连末尾也不曾得过,而吃了坏烟坏酒的结果,身体却显然受了损害了。闲来无事,把这一番经过,对朋友一说,大家笑了一场之后,就都为我设计,说从前的人,曾经用过的最上妙法,是发自己的讣闻,其次是做寿,再其次是兜会。 ⑾可是为了一己的舒服,而累及亲戚朋友,也着实有点说不过去,近来心机一转,去买了些《芥子园》、《三希堂》等画谱来,在开始学画了,原因是想靠了卖画,来造一所房子,万一画画,仍旧是不能吃饭,那么至少至少,我也可以画许多房子,挂在四壁,给我自己的想象以一顿醉饱,如饥者的画饼,旱天的画云霓。这一个计划,若不至于失败,我想在半年之后,总可以得到一点慰安。 1.从文章内容看,作者所说的“洁净的小小的住宅”是一所怎样的“住宅”?(概括回答) 答: ? 2.结合全文分析:如何理解作者对“理想的住宅”的渴望之情? 答: 3.文章开篇点题,作者说自己“常常有求田问舍之心”,但接下去却又不写自己怎样期望“住所”、营造“住所”,而是宕开一笔,把思绪引向年轻时“喜欢旅行”。请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答: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本文于最俗处下笔,而又能摆脱俗气,写出一种高远灵明、蕴含极富的境界。海子就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他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中得到充分体现。 B.作者在感喟世事的同时,希望有一“住所”,以作此生灵魂的“归宿”,借以体现出自己清高脱俗、幽深淡远的情怀。 C.作者一心希望能在这茫茫尘世安下个“家”,过一种“不改常态,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的生活,其实是他厌倦生活、逃避现实的体现。 D.作者渴望营造一座住所,但因缺少钱,愿望只是一个念头,但作者不但“不惑”,竟能以一种近乎鉴赏的心态对待困难,体现出他完全出自本然的恬淡旷达。
|
E.卖文不足,又想卖画,但卖画也未必能济事,于是作者又把思绪往深处推进:画许多房子,“如饥者的画饼,旱天的画云霓”给自己一点“慰安”。洒脱之中饱含一言难尽的意味。
参考答案:
1.朴素、宁静,充满生活情趣的住所。
2.作者渴望有一所自己的“住所”,表达出作者希望体悟平凡而普通、自由而宁静人生的强烈愿望。
3.出外旅行,到大自然怀抱中去领略自然情趣,固然可以荡涤心胸,使人旷达超俗,但那是肤浅而暂时的;而从平居中去体悟人生,则可时时翻新、取之不尽。 写喜欢旅行,其实是为下文作反衬。
4.B C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B作者所追求的是一种普普通通的平凡生活,并非借“住宅”以显示清高脱俗、幽深淡远;C作者渴望有一所“住宅”,充分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而不是“厌倦生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知识分子的活动,一般说有“超然”和“参与”两个方面。“超然”,是指超然于一般社会生活之上而特别地致力于文化责任;“参与”则是以其知识、理想等影响与改造社会生活。借中国古人之用语,大致可以区分为“出世”与“入世”。就“入世”讲,这一因掌握了知识而思考更具“普遍性”的群体,自古就形成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孔子曰“爱人”,墨子曰“兼爱”,孟子说“民为贵”。他们深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之重责。由此养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弘大气象。同时,也培育了一种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其民者,忧民生之艰辛也;忧其君者,忧肉食者之失德也。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所谓“邑有流亡愧俸钱”,都反映了那种战战兢兢、任重道远,于国事民生不敢须臾忘怀之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确实成了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
谈到“出世”,人们随即会想到道家与隐士。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界与政治界截然两分,各有职能,居知识界内从事分内工作,并不得谓之“隐”。但古代的“士”为王朝官吏之主要来源,若不为官则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常无着落,于是“仕”与“隐”便形成鲜明对照的不同人生选择。庄周向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无待”境界,君主“欲以境内累”而不受。这是一种对超越精神境界的探求。儒者虽以“明道救世”为务,但也并非不讲“隐”。《礼记?儒行》:“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孔颖达疏云:“言君虽分国以禄之,视之轻如锱铢,不贵重也。不臣不仕者,谓不与人为臣,不求仕官,但自规度所为之事而行。”作为知识分子,他们自有“所为之事”,如“博学习文”之文化责任,“砥厉廉隅”之人格完成等,未必要“与人为臣”。故古之儒者,亦不乏“累征不就”,而“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之人。无论儒道,“隐居以求其志”,都是“士志于道”的一种形式。今人多以隐居为消极退避,对“独善其身”颇多非议。其实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又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知“独善其身”原乃穷亦坚守节操之意。所以,“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无心爵禄、甘心林泉、潜心道艺之举,自古就被看成是难能可贵的高尚行为。如果说“入世”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与理想的履践,“出世”则集中反映了其对文化的自由创造和个体的自由人格的追求。对不同个体,在“入世”“出世”上完全可以有不同选择;但就整个知识群体来说,二者却决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小题1:下列关于古代知识分子活动“超然”与“参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超然”是指古代的一些知识分子不“与人为臣”,超然于一般社会生活之上而特别地致力于文化责任的生活态度。
B.“参与”是指古代的一些知识分子以“平治天下”为重任,以自己的知识、理想等影响与改造社会生活的生活态度。
C.“参与”是一种“入世”的态度,它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仁以为己任”“平治天下”等知识分子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感。
D.“超然”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在古代社会中与道家、隐士有关,是与儒家所提倡的“士”应尽的社会责任相违背的。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古代知识分子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它的形成,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中具有“普遍性”问题的思考。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孟子提出来的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处世哲学,以现代人的观点看,“独善其身”是不值得提倡的。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是儒家代表人物对知识分子的一种社会要求,体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D.“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庄子设想的一种“无待”境界,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一种对超越精神境界的探求。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孔子的“爱人”,墨子的“兼爱”,孟子的“民为贵”,以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都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百姓生存的一种忧患意识。
B.在古代,知识分子或“仕”或“隐”,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若“仕”则有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若“隐”则无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C.“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千古流传的名句,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国事民生不敢须臾忘怀的责任意识。
D.在古代,知识分子在“入世”“出世”上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在对社会责任与理想的履践和个体的自由人格的追求上两者并不矛盾。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说”是与儒家所提倡的‘士’应尽的社会责任相违背的“,不恰当。作者认为‘士’与‘隐’只是不同的人生选择,“儒者虽以‘明道救世’为务,但也并非不讲隐”,两者并不相违背。
小题1:“‘独善其身’是不值得提倡的”说法不对。原文“今人多以隐居为消极退避,对“独善其身”颇多非议”,说明这只是一部分人的看法,不能全盘认定。
小题1:“若‘隐’则无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说法不当,并且文中无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