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六)
2019-12-26 06:12:5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①杨果是由金入元散曲作家,金亡后五年才出来做官。②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向来被视作亡国之音。
小题1:开头的“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3分)?
小题2:这首小令以极其委婉的语言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感,请结合末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景象:这一句描写了一幅柳外荡舟、莲歌互答的欢乐景象。(1分)一叶小舟从杨柳岸边荡过,舟上有采莲人的欢声笑语,他们互唱互答,打破了夜的寂静。(1分)这种热闹的景象与下文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
小题2:①“南朝旧曲”是以陈后主的荒淫比喻当时统治者的腐败,这首曲子令人回溯过去,体会到金的衰亡、元的黑暗。②“司马泪痕多”是从白居易的《琵琶行》化用而来,表达了诗人如同“沦落天涯”一样的亡国之恨。(4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一问,可根据“采莲人”“采莲歌”“柳外”“舟”,通过联想和想象,就能描绘出一幅采莲人乘着小舟在歌声中欢快的从杨柳岸边荡过的景象,然后根据画面进行概括即可。第二问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作答,在内容上,可指出这种欢乐景象;在结构上,可根据下文的“独”“伤心”“泪”等关键词,可得出与下文的孤独伤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题2:此题运用历史典故来表达情感,故答题时,可结合着注释了解写作背景,通过分析“南朝旧曲”所暗喻的社会现实,通过分析“司马泪痕多”所表现的亡国之音来表达诗人的亡国之恨。解答思路是“了解背景+分析典故+表达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5分)
(1)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王羲之《兰亭集序》)
(2)?,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旁宫赋》)
(4)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刘郎才气。(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6) ??,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参考答案:(5分。全写者,只看前5句)(1)及其所之既倦?(2)榆柳荫后檐?(3)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栗深林兮惊层巅?(5)求田问舍,怕应羞见(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本题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荫”“栗”“巅”“憔悴”。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清 平 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①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 ①挼:读ruó,“揉搓”之意。
小题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小题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1分)“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1分)“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1分)
小题2:例如:a,采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b,运用了衬托的手法,(1分)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2分)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诗歌内容概括的题目,注意诗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醉”“清泪”“难看”对应的是“年年”和“今年”,“年年”应该指早年,“今年”应该指现在“晚年”,中间的应该是中年。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设问较为宽泛,主要答“对比”和“衬托”,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2)题。(8分)
【正宫】一煞· 长亭送别
王实甫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双调】水仙子· 秋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在心头。
【注】新丰:地名,今陕西昭应县。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元曲中“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两句写景的特点和作用?(4分)
?
?
(2)“愁”是第二首曲的感情基调,请简要分析这首曲中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愁?(4分)
?
?


参考答案:(1)写景上的特点是用“有声”衬托“无声”(或:“无声”与“有声”的两相衬托),(1分),用马的嘶鸣之声打破“无人语”的“古道”的沉寂,(1分)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1分)和莺莺送别时痛不欲生的悲哀(1分)。?
(2)一是身在异乡,孤身在外,“归梦难成”,故土难回之愁;(2分)二是回首十年往事,尽是痛苦回忆,愁思不禁涌上心头;(1分)三是对远在江南家乡父母的牵挂之愁(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10、根据这两首诗的背景,可以推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他的另一首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2分)
11、简要回答“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4分)
答:?
?
12、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有别。请结合两诗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心情。(4分)
答:?
?


参考答案:10、《琵琶行》?《长恨歌》。
11、“惊坐”主要写动态,表现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消息时的震惊不安和担忧。“暗坐”主要写静态,表现作者读到友人诗句后,既怀友又伤己的复杂心情。
12、“暗风”,即阴沉昏暗凄冷的风,表现作者身处垂死病中、挚友被贬的残酷现实中的悲凉凄冷心情。“逆风”,既实指行船的顶头风,也虚指蒙冤被贬、前途多舛的遭遇,表现作者对时局的悲愤不平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