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2019-12-28 07:27:00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问题。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1.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了________的天气特点。 2.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特征。
参考答案:1.幽僻 阴沉、郁闷 2.形成回环叠唱的效果;表明了追求理想的坚贞与执著 这种追求的虚幻与迷惘,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矛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性光谱的灰色地带 前些天,有一篇回忆艺术家于是之晚年的文章,文中说于是之曾谈到当年塑造的余永泽形象并不成功,这引起我的好奇。 看了太多的革命电影,我们似乎已经很习惯,人人都活像打了鸡血的激情斗士,才是正常的活法,仿佛英雄就是由这样的人群组合而成,静谧沉默的人生被贬低成懦夫的苟且,这是不值得度过的。人性的光谱就这样缩编成了单调的两极,那属于最大多数也最复杂最有趣的中间百态被遗漏得一干二净。 想到于是之的晚年醒悟,倒是提醒我们,即使是把人使劲往坏了写,也要注意他在场时的基本人性逻辑,于是之在电影中还是演出了余永泽身上的那股民国范儿,不那么张扬激进的主义,沉潜入自身的学问,也不时打点自私的小算盘,相信言语的价值不亚于行动。这批人其实构成了民国初年甚至后来一段历史中文人的主要风景。 读20世纪的文人史,有时觉得他们有傲骨,有时又觉得他们太装,一到关键时刻不是自恋不停,就是绷不住架子破罐破摔趋炎附势。 这也许正是人性的常态,那种慷慨为主义赴死的情形,也是个别的例子。那些忍辱存活平庸度世的人物,才是多面和复杂的,与英雄闪亮出场张扬出的一派崇高相比,未必就显得没有普通人的尊严。处在光谱中间的鲜活人物被忽略,是因为他们不符合被剪裁好的时尚标准。 从当代人的眼光看,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一目了然,界线分明。关键在于个人介入的形式,是否只有激情行动与卖身投靠这两极选择?最近读到傅葆石的著作,就多少回答了我的疑问。这本书研究日据(日本占领)时期在上海生活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在一般人眼里,只要是留在上海日据区这个“孤岛”中,即使不属附逆变节之辈,也是一帮动摇的不抗日分子,应该划归人性光谱的阴暗一极。实际上,沉默的隐忍,也许是个更加困难绝决的选择。 “孤岛”中的知识人有自己的信念和生活节奏,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也有特别的抗议姿态,大多数有模仿清初遗民的痕迹。“孤岛”作家作品中多有隐士和妓女,个个有情有义,清初隐士以逃居佛门、避免入仕作为抵抗姿态,妓女则与抗清名士的缠绵情感折射守节的理想。在小说《双清》中,歌女爱上了一个革命者,可这位革命青年又背叛了她。在这篇小说里,歌女变成了“孤岛”文人的化身,忍辱坚定,那持久坚韧的守节力也并不容易。 “孤岛”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批身份模糊、观点犹疑、在两边投机捞好处的人,这类人与那些孤独的隐士、过着凡庸生活的平民占去了“孤岛”人群的大多数。如果按照严苛的守节标准,他们身上似乎都有瑕疵。说到此,我想到还应该有一个标准谁来定、守节为谁守的问题需要澄清。 当年乾隆皇帝命史馆设《贰臣传》,就是专门记录一生服务两朝的那些高官事迹,等于预先给他们加盖了一道道德审判的皇印,只要一入此传,不管你曾为清朝卖了多少命,都成无法洗刷的污点。乾隆爷的意思很明白,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对当家皇帝绝对效忠的程度。因此,拼死抵抗的史可法被捧上天,开门纳降又密谋反清的钱谦益则被看作首鼠两端,留在历史的污名册里。 可见,在乾隆爷的脑子里也有一个两极的人性光谱,那就是“忠”还是不“忠”。可是如果我们也把这紧箍咒真当个桂冠洋洋得意地戴在自己头上,或者爱屋及乌,自作多情,拿着这顶帽子四处找人,强行试用,老觉得拒戴此冠者必是恶人,则大可不必。 在我看来,满大街还是少点戴这类帽子的人,这生活才显得正常、多样和有趣。 (摘自《经济观察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在太多的革命电影里面,人人都活像打了鸡血的激情斗士,仿佛英雄就是由这样的。 B.于是之的醒悟提醒我们,即使是把人使劲往坏了写,也要注意他在场时的基本人性逻辑。 C.在乾隆爷的脑子里也有一个两极的人性光谱,因此,拼死抵抗的史可法被捧上天,开门纳降又密谋反清的钱谦益则被看作首鼠两端,留在历史的污名册里。 D.“孤岛”中那些身份模糊、观点犹疑、在两边投机捞好处的人占去了“孤岛”人群的大多数。如果按照严苛的守节标准,他们身上似乎都有瑕疵。
| 小题2:在作者看来,“满大街还是少点戴这类帽子的人,这生活才显得正常、多样和有趣。”请根据文本,思考“戴这类帽子的人”是指什么人?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 小题3:请简要概括文中作者使用了哪些事例论证“人性光谱的灰色地带”的存在。(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戴这类帽子”的人是指用自己两极化的人性光谱夸耀自己或评价他人的人。 小题3:(1)“孤岛”中一部分人所显露出的身份模糊、观点犹疑、在两边投机捞好处的特点。(2)“孤岛”中那些隐士所展示的孤独以及平民的凡庸。(3)余永泽身上的那股民国范儿,不张扬激进的主义,沉潜入学问中,偶尔打点私人的小算盘。(4)清初遗民以逃居佛门、避免入仕作为抵抗姿态,妓女则与抗清名士的缠绵情感折射守节情节(5)开门纳降又密谋反清的钱谦益所表现的首鼠两端。(写出4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原文是说“孤岛”中那些人与那些孤独的隐士、过着凡庸生活的平民占去了“孤岛”人群的大多数。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再细细比较,发现错误点。 小题2:本题实质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解答时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然后重点揣摩倒数第二段,尤其是段中“可见,在乾隆爷的脑子里也有一个两极的人性光谱”“自作多情,拿着这顶帽子四处找人,强行试用”,来理解就可品味出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审清楚题干要求中的“事例”。一、三段中提到的余永泽,倒数第三段提到的钱谦益,再就是七、八段中集中例证。找到这些阅读区间,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远处的青山 【英】高尔斯华绥 ①就在刚刚过去的三月里,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呢。那个阳光和煦的日子,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当时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为那新的恐怖寻找安慰。“但愿这一切快些结束吧!”我自言自语道,“那时我就又能到这里来,而不致这么伤神揪心,不致随着表针的滴答,又有一批生灵惨遭涂炭啊,难道这事永无完结吗?” ②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阳光灿烂,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再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气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不过再不用紧张地去谛听隆隆炮声,或去查看那倒毙的人们,张裂的伤口与死亡。和平了,真的和平了! ③此刻,在这座青山之上,我能在温暖阳光的覆盖下安然睡去。我甚至能心情欢快地做梦,不必担心醒后好梦破碎;即使做了噩梦,睁开眼睛后也就一切消失。我可以抬头仰望,而不会突然瞥见那里拖曳着一长串狰狞可怖的幻象,或者人对人所干出的种种伤天害理的惨景。我能一动不动地凝视澄澈而蔚蓝的晴空,而不会时刻受着悲愁的拘牵;或者俯视光滟的远海,而不致担心波面上会再浮起血污。 ④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鸭,以及那徘徊于白垩坑边的棕色小东西,对我都是欣慰,它们自由自在,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叶间晨露未干。轻如蝉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这里见不到凶猛可怕的苍鹰飞扑,而下,攫去那快乐的小鸟。这里不再有歉疚不安的良心把我从这逸乐之中唤走。张目四望。你看到眼前的蜗牛,它那甲壳被雕镂得如此精致,它头顶细角,恍如童话里的小精灵,角端作蔷薇色。你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活了起来,这里一片空旷,没有树篱,但有许多生机勃勃的树木,还有那银白的海鸥,翱翔在色如蘑菇的耕地或青葱翠绿的田野之间。你凝视一株小小的粉红的雏菊,慨叹它生逢其时。你注目那棕红灰褐的满谷林木,上面乳白色的流云低低悬垂,暗影浮动。这一切,是只有大自然的一个日子风和日丽,而观赏大自然的人的心情也分外悠闲的时候,才能见得到。 ⑤在这座青山之上,我对战争与和平的区别也认识得更加透彻。我们并没有领得更多的奶油或更多汽油,战争的外衣与装备还笼罩着我们,报纸杂志上还充溢着敌意和仇恨。据说,此次战争爆发之初曾有一位艺术家闭门不出,把自己关在家中和花园里,不订报纸,不会宾客,不闻杀代之声,不睹战争之形,每日唯以作画赏花自娱。只不知他持续了多久。难道他这样做法便是聪明,还是他所感受到的痛苦比那些不知躲避的人更加厉害?难道一个人连自己头顶上的苍穹也能躲避得开吗?连自己同类的普遍灾难也能无动于衰吗? ⑥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面,然后把手拿开,再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战争的创伤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如严霜浸入土地。在为了杀人流血这桩事情而战斗、护理、宣传、修工事的人们当中,很少有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热忱。如果我们能把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诅咒全部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装不下。 ⑦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也打过仗。.在这里,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新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清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的呀。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终止吗? ⑧现在我躺在草地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没有领略过的快乐。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睛光。 【注】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本文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小题1:从本文内容看,作者明明身处青山之中,但又把本文的题目定为“远处的青山”,这是什么道理?(4分) 小题2:战后,作者登上青山,他的内心产生了哪些感想?(6分) 小题3:请在本文第④、第⑤段范围内,找出三种表达技巧,并分别作简要赏析。(6分) 小题4:读完本文后,你对战争与和平有怎样的认知?(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在本文,“青山”既指作者身处的山,也象征作者理想中的充满美和仁爱、没有战争的世界。作者意识到,这样的理想世界距离人们还很远,尚未能实现,故称之为“远处的青山”。 小题2:作者的感想是:①为战争结束、和平到来而欢欣,为又能自由悠闲地领略大自然的美景而欢欣。②感到自己的思想自由飞翔,感到安详、幸福。③但也感到战争的残暴景象仍历历在目。④意识到在战争中,没有人能躲避,没有人能无动于衷。⑤认识到人们多诅咒战争,渴求和平。⑥认识到美与仁爱的“青山”距离人们还很遥远,和平离人们还很遥远。 小题3:①点面结合:第④段,既写了各种禽鸟自由飞翔,也写了 “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苺丛中”;既写了海边“一带平芜”的生机勃勃,也写一株粉红雏菊的美丽。效果:充分而细致地表现了大自然生命的自由美好。②远景近景结合。第④段,既写远处的飞鸟、新月、田野,也写眼前的画眉、蜗牛、雏菊。效果:从空间方面充分表现了大自然生命的自由美好。③拟人:第④段,以“自由自在”形容天空的飞禽,以“快乐”形容小鸟,以“微笑”形容阳光,生动体现了大自然生命的自由美好。④比喻:第④段,用“轻如蝉翼”来喻新月,突出了新月的轻灵;用“童话里的小精灵”来喻蜗牛,突出蜗牛的精致可爱。⑤反问:第⑤段,连用反问来责问那位闭门不出的艺术家,强调在战争中无人能够躲避。⑥排比:第⑤段,用排比和反复,写一位艺术家在战争期间“不订报纸,不会宾客,不闻杀伐之声,不睹战争之形”,强调其躲避战争、逃避现实的虚妄企图。⑦使用第二人称:第④段,用第二人称“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领读者进入青山上所见的美景之中。 (以上为例,其他合理答案亦可。每答出一种手法并能简要说明其效果,即得2分。) 小题4:①战争违背善良的人性。战争使人们无法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美好;战争期间的人们,谁都难以躲避战争的伤害。②战争并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的矛盾;战争结束,也不意味着和平的真正实现。③人们渴求自由的生活、淳朴的情谊和美丽的自然,诅咒战争,但尚未学会摆脱战争的命运。④战争源自人们之间的矛盾和人们思想的狭隘,而和平的基础是人们对美和仁爱的共同追求;有这一共同追求的引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真正的和平终将实现。⑤文学家、思想家们对战争的批判和控诉,是实现真正和平的重要力量。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解释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注意“青山”的象征,“青山”既指作者身处的山,也象征作者理想中的充满美和仁爱、没有战争的世界。作者意识到,这样的理想世界距离人们还很远,尚未能实现,故称之为“远处的青山”。 小题2:这是一道文章的内容概括的题目,据文章各段段意概括整合,答题时尽量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联词成句。 小题3:这是一道文章手法的分析的题目,答题时答出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赏析,要答出效果。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答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作简要的论证。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榕树,生命进行曲 (1)我时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 (2)记得有人问我:你追求过怎样美丽的灵魂?我说,榕树。 ? (3)榕树,我的永恒的爱恋。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我的生命里积淀着榕树的碧叶。 (4)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5)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到它从缝穴里伸展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棵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当它发现岩石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6)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银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平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7)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 (8)榕树的生命进行曲还有种更超常的旋律。 (9)那是我在一次砍柴时体验到的。我曾经在无意中砍伤过榕树还活着的青枝,被我误认为是死枝的生枝。就在我的斧头砍下、提起的一刹那,它立即喷涌出雪白的乳汁——也许不是乳,而是血——总之,白色的生命之泉,神速地注入伤口,盖住伤痕,而且很快就凝固。伤痕也随之愈合。 (10)榕树这种生命之泉,这样果断,这样机敏,这样迅速地履行它的天职,真叫人感慨不已。难怪榕树能够那么快地治好自己的创伤,继续壮大它那郁郁葱葱的事业。 (11)我还看到惊动我故乡的大风暴,那是雷霆与闪电助阵的大风暴,榕树在风暴中是那样从容不迫,它那钢铁一样的躯干,镇定地屹立着,而它的枝叶摇曳着,有的被折断了。但是在风暴过后,我看到那些被打入地里的青枝,有的竟依随着泥土,独自重新萌动,复苏逝去的绿色。这失去母体的生命,不仅没有饥饿而死,而且执着地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新的母体。 (12)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生的壮观。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风击倒了。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这棵被击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健,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 ? (13)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最终又在风暴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是不会死亡的!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会在北母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 (14)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 (15)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那一支生命的进行曲,榕树。 ? (16)我点燃一支心香,祝愿这伟大的生命之曲,长久地在我故乡明丽的土地上歌唱。我祝福一切正直的胸脯里,都有一支巍峨的歌,都有一支峥嵘的进行曲,都有一棵榕树。 ?(取材于刘再复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作者说“我的生命里积淀着榕树的碧叶”,“榕树的碧叶”的含义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曲”是一种旋律雄劲刚健、节奏坚定有力的乐曲。文中将榕树比喻为“生命进行曲”,请简要分析这个比喻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第(5)段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真正伟大的生命,是不会死亡的”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怎样的感悟?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榕树的碧叶”的含义是“榕树的精神品格”。具体体现: ①在艰苦的环境中,从不放弃希望,无畏、顽强、坚韧,不断突破,奋发进取,战胜困难。 ②受到伤害时,果断、机敏地自我保护和自我修复。 ③面对极其恶劣的环境,能够从容不迫,坚守自我;遭遇摧折时,能够顽强坚持,百折不挠。 ④即便遭到再重大的挫折,仍然保持顽强的精神,永不言败,传承信念。感受“略”。 2.本文将榕树比作旋律雄劲刚健、节奏坚定有力的生命进行曲,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榕树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寄托了作者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人生信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这个比喻作为文章的题目,形象鲜明,引起阅读兴趣。这个比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意思对即可)。 3.第(5)段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小榕树的形象,记录了它的生长过程。 4.作者感悟:真正伟大的生命无论遭遇多大的磨难,都会保持顽强的精神。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走进腾格里(节选) 学群 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样几样东西。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④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烁。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 ⑥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光,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 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 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 ⑧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一株草,还有这充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 ⑩月亮是地球的一个梦,是人冻结在天空的一个梦。 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道,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满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样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节) 【注】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是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不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因此,“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是物质的东西。 B.第④段连用“爬”、“漫”、“浸”三个动词来写沙漠夜色渐渐加深的过程和个人的感受,形象生动,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C.第⑦段写月亮与无限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但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作者借此暗示,人和大自然相比虽然渺小,但可以创造世界。 D.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了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内涵丰富。 E.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作者进入腾格里沙漠、沙地晚餐、月夜静观、从沙漠返回等片段,每个片段都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 2.文章第⑧段划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 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①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过童年的月亮”); ②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在嫦娥和桂花的月亮”) ③(“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 ④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3.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 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两面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驼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 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