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①众皆谓会城重地,不宜轻委 ②今日胜败,即吾死生矣 ③诸将受之芳密檄,急据关夹击。其将金应虎等穷蹙降 ④王但饬诸军勿虏掠,即长驱入,兵可不血刃也 ⑤所策固万全乎 ⑥浙乱平,疏请蠲被兵州县额赋,安辑流亡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不应该这样。衢州位居上游,如果丢失了衢州,这就会丢失浙江。(关键词:然、踞、是)(2)我们的军队一旦进攻,让他们首尾受敌,那么河西的城池就不能独立保存了。(关键词:兵、一、即、完)
本题解析:
小题1:应为“靠近”义。与“日薄西山”中的薄意义相同。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考查的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即看这一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否讲得通,是否合理。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①与李之芳无关⑤是康亲王的问话。做文言文中信息筛选类试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浏览六个小选项,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直接排除。最后看四个大的选择项,利用排除法,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应为“耿精忠派遣他的将领曾养性、白显忠、马九玉等数路觊觎浙江,浙江上下震动。”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然”解释为这样,“踞”解释为位居,“是”为代词,解释为这;第二句时注意“兵”解释为军队,“一”解释为一旦,“即”解释为那么,“完”解释为保存。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李之芳,字邺园,山东武定人。清顺治四年中进士,任浙江金华府推官,被评为卓异的官员,提拔为刑部主事。
康熙十二年,李之芳以兵部侍郎总督浙江军务。不久,吴三桂在云南谋反。十三年,李之芳上奏请求恢复标兵原先的人数,督促练习枪炮。奏疏刚刚呈上,耿精忠就在福建发生了叛乱。耿精忠派遣他的将领曾养性、白显忠、马九玉等数路觊觎浙江,浙江上下震动。李之芳急调手下各将防御仙霞关,派总兵李荣率副将分道率兵抗击。当时朝廷命平南将军、都统赖塔率师入浙。五月,李之芳同赖塔率统领满兵一千人、绿旗兵两千人、兵勇五百人,进驻衢州。众人都认为会城是战略要地,不应该轻易放弃。李之芳说:“不这样。衢州位居上游,如果没有了衢州,这就没有了浙江。今天扼守衢州的事,义无反顾。”
康熙十二年七月,李之芳与赖塔阅兵在水亭门阅兵后,带领总兵李荣、副都统瑚图等直逼敌垒,驻军坑西。两军在坑西一带展开激战,李之芳拿着刀亲自督战,左右力劝他稍稍躲避,李之芳说:“我是三军司令,我怕死退避,就会被敌人所乘。今日胜败,决定我的生死!”守备程龙临阵退缩,李之芳按军法处斩严明军纪。部下越壕拔栅,击败了他们。李之芳又派遣各将领乘胜收复义乌、汤溪、寿昌、淳安、常山、金华石梁、大沟、东阳等地。朝廷嘉奖李之芳调遣有方。
朝廷知道闽中有变,命康亲王撤温州之围攻取福建,而李之芳却建议直捣仙霞关,说:“进取之路,不在温州、处州,而是在衢州。虽然马九玉死守河西难以立即击破,但是他南面的江山,西面的常山,都可以从小路袭击。我们的军队一旦进攻,让他们首尾受敌,那么河西的军营就不能独立保存了。”康亲王听从了李之芳的建议。于是进兵大溪滩,收复江山,马九玉逃跑,想另外取道夺取仙霞关。诸将收到李之芳的密信,紧急据关夹击他们,马九玉的将领金应虎等处于困境就投降了。
康亲王奉旨入闽,临行前,李之芳说:“亲王只要约束部下不要掳掠财物、妇女,就可以兵不血刃长驱直入福建。”不久,耿精忠投降,温州、处州的敌人溃散。耿精忠的部下总兵马鹏、汪文生等还占踞玉山、铅山、弋阳、德兴,李之芳请求会剿。当时吴三桂的军队占据吉安、袁州,江西的军队不能东进,于是单独派兵收复玉山,文生逃跑;从白沙关急行军到德兴,擒获马鹏;派遣郭守金等收复铅山、兴安、弋阳、贵溪等县。朝廷嘉奖李之芳在邻省剿贼有功,加封兵部尚书头衔。
康亲王的军队将要出发,亲王仍不放心地派人问:“这次发兵果然万全吗?”李之芳答到: “军队已发,若再犹豫,就会士气沮丧,还希望什么成功呢?”李之芳去见康亲王说:“这次行动在我心中已经很久了。放心吧,明日就会有捷报传!”第二天,前面军队的捷报果然了,康亲王非常高兴,认为他神机妙算。浙江叛乱平定后,上疏请求免除遭受战祸州县的赋税,安抚流亡的百姓,很有恩惠。
后做了兵部尚书,又调往吏部。二十六年,授予文华殿大学士。康熙二十七年,御史郭琇上疏弹劾大学士明珠,内阁的票拟,都听明珠指挥,朝廷罢免了明珠后,并命李之芳休息。三十三年,卒于家,谥号文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拔剑切而啖之啖:吃
B.项王按剑而跽跽:站立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内部
D.窃为大王不取也窃:敬词,私下里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3分)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小题3:加点词语与“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素善留侯张良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小题4: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3分)
(2)此亡秦之续耳。(2分)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1)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 (3分,得分点:)
(2)这样做是蹈秦朝灭亡的覆辙。(2分,得分点:)
⑶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可结合着语句的具体语境及上下词句进行理解。B解释不正确,跽,应解释为“跪起”;C,解释不正确,内,应解释为“进入”;D解释不正确,窃,应解释为“古人常用的谦辞,私自的,私下的”。所以选A。
小题2: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A非常,古义:不寻常,意外的变故。今义:;今义:十分,极;B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指结为夫妻的关系;C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的主人;今义: 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也可以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所以选D。
小题3:此题考查常见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理解。例句:“从”原指随从 在这里指跟从,名词做动词。B善:与……交好。形容词作动词,与例句用法不同。其它均为名词作动词。所以选B。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中并没有依据。所以选D。
小题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尽、刑、判断句“此亡秦之续耳”、续、反、悱、隅、愤。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乐”的读音、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纯,字孝锡,濮州鄄城人。以荫为泉州司法参军。泉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时官于州者私与为市,价十不偿一,惟知州关咏与纯无私买,人亦莫知。后事败,狱治多相牵系,独两人无与。咏犹以不察免,且檄参对。纯愤懑,陈书使者为讼冤,咏得不坐。熙宁初,以河西令上书言政,王安石异之,引置条例司,数与论事,荐于朝,充审刑详议官。或议复肉刑,先以刖代死刑之轻者,纯言:“今盗抵死,岁不减五十,以死惧民,民常不畏,而况于刖乎?人知不死,犯者益众,是为名轻而实重也。”事遂寝。秦帅郭逵与其属王韶成讼,纯受诏推鞫,得韶罪。安石主韶,变其狱,免纯官。韩绛为相,以检详三司会计。安石再来,乃请监池州酒。久之,为大理正。上言:“朝廷非不恶告讦,而有觇事者以擿抉隐微,盖京师聚万姓,易以宿奸,于计当然,非扰人也。比来或徒隶觖望,或民相怨仇,或意冒告赏,但泛云某有罪,某知状,官不识所逮之囚,囚不省见逮之故。若许有司先计其实,而坐为欺者以诬告,当无不竟矣。”隰州商尹奇贸温泉矾有羡数,云官润之,寺欲械讯河东。纯曰:“奇情止尔,若傅致其罪,恐自是民无复敢货矾,则数百万之储,皆为土石。请姑没其羡而释其人。”曹州民王坦避水患,以车载货入京,征商者以为匿税,寺议黥坦,纯复争之,卿杨汲奏为立异,又废于家。元祐元年,范纯仁、韩维、王存、孙永交荐之,除河北转运判官。初更役书,司马光称其论议详尽,予之书曰:“足下在彼,朝廷无河北忧。”纯因建言:“河防旧隶转运,今乃领属都水外丞,计其决溢之变,前日不加多,今日不加少。然出财之司,则常忧费而缓不急;用财之官,则宁过计而无不及,不如使之归一。”后如其言。(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九》,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遂寝/?寝:平息?
B.纯受诏推鞫/鞫:审问?
C.比来或徒隶觖望/望:企望?
D.请姑没其羡而释其人/羡:盈余?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杜纯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 )?
①狱治多相牵系,独两人无与?
②纯愤懑,陈书使者为讼冤?
③是为名轻而实重也?
④请姑没其羡而释其人?
⑤足下在彼,朝廷无河北忧?
⑥不如使之归一?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纯为官能严于律己,在任泉州司法参军期间,虽然州中的官员私下里都与外国商人做生意,但他坚决不参与其中,而且从不向人标榜此事。?
B.杜纯在奉旨查案时,由于惹恼了对他有提携之恩的王安石,随即免去了他的官职。王安石再次当政时又对他进行打击,将他贬为监池州酒。?
C.杜纯主张办案一定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刑讯逼供。正是由于他据理力争,温泉矾储存的几百万斤矾才得以不化为土石。?
D.杜纯认为京城人员复杂,允许告发理所当然。但由于告发之人往往出以私心,难免有不实之嫌,所以官府理应先查实案情,然后才能定罪。?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石异之,引置条例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石主韶,变其狱,免纯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然出财之司,则常忧费而缓不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1.C
2.C
3.B
4.(1)王安石认为他与众不同,推荐他到条例司任职。(得分点:“异”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
(2)王安石支持王韶,推翻了这个案件,免去杜纯的官职。(得分点:“主”“狱”的翻译)
(3)然而支出钱财的官署,就时常考虑经费而对不急于使用的款项延缓支出。(得分点:“司”的翻译、“缓”的词类活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韩)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①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①血食,享受后代的牺牲祭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由此日夜怨望望,埋怨,责怪
B.信尝过樊将军哙过,拜访
C.人言公之畔畔,通“叛”,背叛,叛乱
D.弟举兵,吾从此助公弟,弟弟,代陈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因击沛公于坐
B.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C.三至,必怒而自将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D.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因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韩信“伐己功,矜其能”的一组是(?)
①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②大王乃肯临臣?
③臣多多而益善耳。?④常称病不朝从?
⑤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A.②⑤
B.③④
C.①③
D.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认为,虽然陈豨是陛下信任的臣子,但如果有人告发说他反叛,久而久之,皇上也会率兵围剿。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对这种说法,陈豨非常相信。
B.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发,向吕后报告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C.萧何欺骗了韩信,让韩信进宫祝贺,韩信进宫后,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把他杀掉了。
D.司马迁认为,韩信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选择“其旁可置万家”的高地安葬他的母亲。后来他果然图谋叛乱,以至于被诛灭宗族。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2分)
?
(2)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3分)
?
(3)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1)皇上曾经随口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
(2)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3)萧相国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弟,副词,只管。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试题分析:A. 都是介词,在 B.表转折,却;于是,就。 C.表顺承;表修饰。D.指示代词,这,这些?
点评: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小题3:试题分析:②是樊哙说的话;④“常称病不朝从”是因为“信知汉王畏恶其能”; ⑥是韩信遇害时感到后悔,不是他自矜功伐。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为政有成”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张岱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为政有成”,有的可能能体现“为政有成”,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4:试题分析:D(“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有误。)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5: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从容”“ 能不”各一分。(2)这个句子中“夜”“省略句各占1分,句意1分。(3)这个句子中“绐”“虽”,句意1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附:译文
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竟肯光临。”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皇上曾经随口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成为贤者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可是,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叛乱,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么。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