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六)
2019-12-28 07:51:4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行无题 钱起
橹慢开轻浪,帆虚带白云。莫嫌舟似叶,容得庾将军①。
江?行?柳中庸
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
[注] ①庾将军:姓瘐,名胜,汉代名将。
(1)两首诗都写到了江行之“帆”,但情景各异,请作简要解说。(4分)
(2)《江行》是怎样寓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钱诗中风微帆虚,白云飘依在船帆周围,显得悠闲、从容而宁静。(2分)柳诗中的帆是被萧萧秋风撕扯着的去国怀乡之客帆,给人以漂泊天涯珠忧伤和凄凉感。(2分)大意如此,即可给分。
(2)前两句借浓阴隐去了沙洲,落叶飘飞江边,写秋意渐浓;(2分)后二句不仅仅写楚江烟雨,那江天暮雨之中,尚有去国怀乡之士,于摇曳的孤舟中,听乌篷寒雨,感极而悲。句句写景,句句中有情,情在景中。(2分)大意如此,即可给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
何 逊
居人行转轼,客予暂维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2)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地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问题:在诗的前两句中,由“酒痕”、“消魂”可以看出,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怎样情感特征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失意落魄、黯然神伤。


本题解析:诗歌的人物形象一般用性格+身份的格式。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评论这段曲“感慨寄于景,由此面翻见彼面”,翻见,就是推想而见出。你赞同这种评论吗?请结合套曲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借代,反问。
(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菊花开日,霜叶红时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意对即可)
(3)赞同。唱曲者旧地重游,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寄托于眼前的衰败景象之中,由“破纸”“坏槛”推想出当年漂亮的新窗纸和色泽鲜亮的槛栏,由今日粉黛不见、笙箫不闻、灯船不闹、酒旗不挂,反推出当年秦淮的繁华,这种衰中见盛就是“由此面翻见彼面”。(意思对且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沁园春·雪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写出这首词的词牌: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①馀________________? ②须晴日________________?
③妖娆______________? ④竞折腰________________?
⑤略输______________?⑥风流人物______________
3.上阕“望”字,据文义,领起哪几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全词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全词内容:上阕大笔挥洒,_______________,下阕纵横议论,_______________。?
?(均不超过8字)
8.试分析、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本词在意境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沁园春·长沙》一词中写景的部分改写成一篇写景状物、融情于景的散文,3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沁园春?
2.①剩下?②待,等到?③娇艳妩媚?④争着?⑤稍稍?⑥英俊潇洒、才能杰出的人物
3.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呼应篇首“北国风光”,又引起下阕?。?
5.承上启下(由虚转实)?
6.以此作结,是说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7.写北方雪景,评古今人物。
8.《长沙》写南方秋景,《雪》描绘北国冰雪,后者境界更开阔;《长沙》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雪》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气势更宏大 。
9.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