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一)
2019-12-28 08:24:3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了一个“幽”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突出“幽”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关于《蜀道难》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

[? ]


A.就这首诗来看,诗中用了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则是以夸张,或者以神话与夸张的巧妙结合,来刻画蜀道山峰和关塞的高峻逍遥。
C.诗的用韵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部分,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D.李白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惊险奇丽的山川风光,并以山川的险要诫人,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__________,“一家”指的是____________。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1)首句“醉里且贪欢笑”中的“欢笑”前加一“且”字,分析其好处。
(2)全词三见“醉”字,这“醉”中隐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



5、阅读题  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捣练子·夜如年
贺 铸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1)“斜月下,北风前”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
?
?
(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4分)
?
?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