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君子之至于斯也——是鲁孔丘之徒与 B.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子路宿于石门 C.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D.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子曰:“隐者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郑当时传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6分)(1)(郑庄)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落后耽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赞郑庄。?
(2)(4分)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他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稍:渐渐地。此题可用联想法,《伤仲永》“稍稍宾客其父”中“稍稍”即为“渐渐地”。
点评:理解实词含义,可以采用代入法、联想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语境分析法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判断答案。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文言文基础,一切都不在话下。
小题2:A项:均为介词,可译为“从”。B项: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这,这种;C项:助词,表停顿,可不译/结构助词,的;? D项:介词,跟,同/动词,结交。
点评: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能既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因此需要学生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整理总结。
小题3:D项文中说“意见不合”“乘隙诬陷”没有依据。“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只是说司马安揭发了此事,并没有说“乘隙诬陷”。
点评: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小题4:(1)得分点:进之上:省略句,进之(于)上;山东:古今异义词,崤山以东;翕然:一致的样子;称:称赞。
(2)得分点:以为:以(之)为;以庄为:任命郑庄为;数:几;以:介词,在。
点评:文言文翻译是阅读古文必备的一项基本功,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文本,灵活运用增、删、换、补、调、留等方法,再辅以相应的练习,定能较熟练地翻译文言句子。比如(1)缺少主语,根据上文,应将主语(郑庄)补充上,运用到了增的方法。
[参考译文]郑当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是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不久天下便归属汉朝。汉高祖刘邦命令原先项籍的部下直呼项籍的名字:唯独郑君不肯接受此道诏令。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
郑庄以仗义行侠而自豪,他把张羽从困难中解救出来,从而闻名于梁楚地区。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时,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那些为他敬慕年长有德之人,(他常汲汲奔走拜望),好像怕来不及见他们的样子。虽然年纪轻轻,官品低微,然而和他来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辈的,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后,郑庄逐渐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到九卿中的右内史之职。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要让他滞留在门口等候。”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地对待别人。郑庄很廉洁,又不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来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一竹篮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天下的忠厚长者,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总是那么亲切有味地陈说,常常推重他们的才德,认为比自己都强。他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讳,与下属官员谈话,好像生怕伤害到他们。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落后耽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赞郑庄。
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和武帝的意旨,不敢明断是非。在他晚年时,朝廷征战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他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财。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选自《孟子·梁惠王》)?
1.下列加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其:代词,这些人
B.愿比死者一洒之
比:为,替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悌:孝顺父母,恭敬兄长
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陷溺:使陷到井里,淹在水中
2.下面句中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B.①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①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②非我也,兵也
D.①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3.下面各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①兽相食,且人恶之
②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C.①夫谁与王敌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①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②愿举国为内臣?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D
4.(1)用梃与用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呢?
(2)我以它为耻辱,希望为战死者报仇雪耻,这样的话怎么办呢?
(3)在内侍奉他的父兄,在外侍奉他的上级,可以使(壮年人)制作棍棒用来打击秦国、楚国的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了。(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因迫循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扶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答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都能体现张俭正直仁厚性格的一组是
①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②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
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④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
⑤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