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全诗以明月兴恩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意对即可)
(2)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小题1:这首诗给读者展现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图,富有诗意,请描述诗的意境(画面)、概述诗的主旨。(6分)
小题2:此诗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小童?对“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诗句中“疑”“急”的妙用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3分)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1分)描绘了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使人感受到浓郁、和谐而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气息。(2分)
小题2:心理描写或白描手法。(2分)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2分)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漂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小题2: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读者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掩着的柴门。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读者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
[注] ①耒阳:地名;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篇名。
③借用杜甫的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小题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下阕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2分)“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写出了意境凄冷,(2分)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1分)
小题1:运用对比或用典的手法,(2分)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2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与郁愤。(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回答出“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回答“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的情感。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下阕运用了对比或用典的手法,再答出情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与郁愤。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细雨
李商隐
帷飘白玉堂①,簟卷碧牙床②。
楚女③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注]①白玉堂:指天宫。②碧牙床:指天空。③楚女:指《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诗中曾写到她在天池沐浴后曝晒、梳理自己头发的神情。
整首诗是怎样发挥了比喻及想象的功能的?
参考答案:
诗的前两句,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象如天宫白玉堂前飘拂下垂的帷幕,又如从天空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簟席。帷幕、簟席都是织纹细密而质地轻软的物件,用它们作喻体,既体现出细雨的密致状态,也描写出了细雨随风飘洒的轻灵姿态。诗的后两句借用神话传说作进一步形容。诗人想象神女当时的神态,那茂密的长发从两肩披拂而出下,熠熠闪光,同眼前飘洒的细雨极为相像。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请分析“逾”与“欲”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感情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逾”是以碧衬白,碧白相映生辉;“欲”在拟人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意对即可)
2、前两句写春光赏心悦目,但岁月荏苒,归期遥遥,游兴顿失,反面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