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人若耶溪》)体现了一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下列写声音的语句中,也同样能衬托出秋天寂静的一组是
[? ]
①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②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③西山的虫唱
④潭柘寺的钟声
⑤(老人)缓慢悠闲的声调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④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答柳恽?吴均 【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
1.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从炼字的角度分析“侵”和“催”的妙处。
参考答案:1、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设想柳恽一路的景色和感受:深秋的月亮照在层岭上,寒风掠过高高的树木,落叶纷纷,夜露打湿衣服,关山重叠,勾勒了一幅凄清幽冷的图景,此番景象既描述了行路的艰难,也突出行路人的内心的孤独。
2、 “侵”是 “侵犯”之意,“催”是“催促”之意。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行旅之中雾露打湿衣服,寒气逼人,关山重叠,不见亲朋,早起赶路,借以抒发行旅之人内心的苦楚和孤独,表达作者对朋友深切的关心。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 梁广②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①莫愁:战国末期歌舞家,貌美如仙。?②梁广:画家,善画海棠。
小题1:这首诗通过咏海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
小题2:这首诗写海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作分析。(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小题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海棠花蕾刚着雨珠,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侧面用莫愁和梁广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
本题解析:
小题1:
这首诗从艺术家对海棠的审美活动中突出花之美与魅力,用的是一种推开一层、由对面写来的旁衬手法。这种手法从虚处见实,虚实相生,空灵传神,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情与物相交流,人与花相默契,真不愧是一首咏海棠的佳作。
小题2:
诗人善于捕捉海棠“新著雨”、“欲开时”那种秾丽娇娆的丰姿神采,着意刻画,把花的形态和神韵浮雕般地表现出来。诗情画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诗人又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3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1.诗歌首联以设问的形式开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最擅长写景,颔联里的景物描写中有无深刻的寓意?如果有,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竞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请你试分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这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的思想感情。
2.“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便轻轻带过。(意对即可)
3.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