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12-28 08:41:23 【

1、单选题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人若耶溪》)体现了一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下列写声音的语句中,也同样能衬托出秋天寂静的一组是
[? ]
①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②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③西山的虫唱
④潭柘寺的钟声
⑤(老人)缓慢悠闲的声调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④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答柳恽?吴均 【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
1.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从炼字的角度分析“侵”和“催”的妙处。


参考答案:1、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设想柳恽一路的景色和感受:深秋的月亮照在层岭上,寒风掠过高高的树木,落叶纷纷,夜露打湿衣服,关山重叠,勾勒了一幅凄清幽冷的图景,此番景象既描述了行路的艰难,也突出行路人的内心的孤独。
2、 “侵”是 “侵犯”之意,“催”是“催促”之意。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行旅之中雾露打湿衣服,寒气逼人,关山重叠,不见亲朋,早起赶路,借以抒发行旅之人内心的苦楚和孤独,表达作者对朋友深切的关心。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 梁广②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①莫愁:战国末期歌舞家,貌美如仙。?②梁广:画家,善画海棠。
小题1:这首诗通过咏海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
小题2:这首诗写海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作分析。(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小题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海棠花蕾刚着雨珠,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侧面用莫愁和梁广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


本题解析:
小题1:
这首诗从艺术家对海棠的审美活动中突出花之美与魅力,用的是一种推开一层、由对面写来的旁衬手法。这种手法从虚处见实,虚实相生,空灵传神,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情与物相交流,人与花相默契,真不愧是一首咏海棠的佳作。
小题2:
诗人善于捕捉海棠“新著雨”、“欲开时”那种秾丽娇娆的丰姿神采,着意刻画,把花的形态和神韵浮雕般地表现出来。诗情画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诗人又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3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1.诗歌首联以设问的形式开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最擅长写景,颔联里的景物描写中有无深刻的寓意?如果有,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竞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请你试分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这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的思想感情。
2.“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便轻轻带过。(意对即可)
3.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识记字音》..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