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七)
2019-12-28 09:20:55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八?骏 ? (明)刘基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乘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而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①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阙,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士尚力,食充则力强。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 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 ( 选自《郁离子》) 【注】①厖(máng):通“尨”,杂;乱。此指杂色。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企及,赶上? B.齿:谈到,提及 C.阙:通“缺”,补缺? D.右:袒护,偏袒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 B.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C.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 D.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19.下列句子中,与“乃参以外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B.我乘舆之骖服也。 C.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D.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故事富有传奇性。穆天子因为拥有八匹骏马而得以会见西王母和讨伐徐偃王,垂名于世。而夷王之马因为不事戎、养尊处优而在战乱中损失殆尽,致使天下萧条冷落。不同的结局可谓对比鲜明,褒贬尽显。 B.本文以马为议论重点,形象而又深刻。马的优劣以产区分为四类,而天闲之马、内厩之马白白地享受优裕的物质条件却百无一用,而有用之马却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变得灰心懈怠。这种以出生地为选马的标准,荒唐而又愚蠢。 C.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讽刺素材,将严肃的社会问题通过一些生活细节予以揭示。在战事面前,养马人之间互相推诿,夷王在无奈之下只好承诺一视同仁,但养马人争斗不断,各自为政,落得空欢喜一场。这段细节描写可谓丰富、饱满。 D.本文采用虚构假托的故事来寄予深刻的事理,通篇讲的是“马政”,但实际谈的是“人政”。寓言旨在告诫执政者要爱惜人才,不能按其出生地域、地位来区别对待人才,讽刺了元朝人才使用方面的民族歧视政策。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3分) (2)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汤琵琶传 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世庙①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下②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至榆关,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③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曾,曾坐土锉④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天叹日:“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 (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注]①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②戏下:麾下。③轸石王子:作者自称。④土锉:土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为:替 B.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殆:大概 C.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鬻:卖 D.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曩:从前
|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弹琵琶有高超的技艺的一组是? ①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②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 ③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④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 ⑤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 ⑥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他曾在王公贵人家中献技。
B.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一面,妻子临死之前的一番埋怨他的话使得他后来不再操旧艺,最后猖狂自放,日荒酒色。
C.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他和母亲跟随桃源人一同到了桃源。然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汤琵琶”就这样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个结局也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情张本。
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逢的感慨。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写人叙事。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3分)
②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3分)
③越五年,乃克为之。(3分)
4、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B.而人之所罕至焉罕:极少。
C.夫夷以近夷:平安。
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小题2: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小题3: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⑤褒之庐冢也?⑥遂与之俱出?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⑧何厌之有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5分)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称:称赞
B.食不重肉重:重叠
C.虽详与善详:通“佯”,假装
D.是章朕之不德也章:显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又缘饰以儒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故人所善宾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力行近乎仁吾尝疑乎是
D.因赐告牛酒杂帛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距最远的一项是(? )(3分)
A.天子以为谦让
B.淮南、衡山谋反
C.终无以报德塞责
D.遭遇右武
小题4: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为人恢奇多闻
②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③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④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⑤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60岁还仕途不顺,属大器晚成之人。
B.公孙弘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对人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全都供给别人,家里没什么余财。
C.公孙弘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背弃与大臣们的约定而遭到汲黯的指责。
D.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宰相的职分而主动请求辞官,但遭到皇上的拒绝,最后终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