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自来去。
小题1:这首诗中,作者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夜归”的?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从“夜归鹿门”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反衬(对比)首二句即将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相对比,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答出方法1分,分析每处2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夜归鹿门”,抒写了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2分)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2分)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2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小题2: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小题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5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实写如“?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小题1:(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起笔点出画中之鹰的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这是实写。 最后一联“何当”一词,是推想与凡鸟搏斗的情景,是虚写。虚实结合,使鹰的形象更形象丰满。
小题1:本题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本题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及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借物抒怀,抒发了自己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画家高超技艺的赞美。分析时必须扣住具体诗句,有理有据,有概括,有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来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沈德潜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表达的境界宜乎“叹为清绝”。这两句从哪些角度描绘了怎样一种清幽之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忽”“渐”。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意思对即可)
(2)此联从嗅觉、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纳凉时的绝妙之境。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清幽至极。(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人笔下的“暮春”有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4分)
(2)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诗人主要采用什么手法刻画“幽竹”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1)①春光已逝、凋零空寂。(2分)②诗人先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再用 “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等特征性景物渲染氛围。(2分)?
(2)①“不改清阴”,简炼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的美,形象地表现出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2分)“待我归”与“怜幽竹”相应,构成物我相亲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坚守高洁的生活情趣。(1分)
②在“鸟归”“花尽”的暮春时节,窗前幽竹,翠绿葱茏,摇曳多姿,好像不改初衷,深情地迎接主人的归来。(1分)诗人以春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不改清阴”,刻画出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李白的两首怀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这两首诗在主旨是否相同?请作简要的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在写作方法上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相同,都以吴越争霸的历史事件为题材,表现了变幻无常的人事,表达了今昔盛衰之感。(意对即可)
(2)这两首诗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今日之荒凉与其形成对比,突现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后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突出今昔盛衰之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