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小题1:第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小题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第一问,可根据诗句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如“如云白”是从颜色的角度来表现烟白色的特点;“流来”体现了烟的动态;诗人在描写烟的特点时,第三句“如”表明了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月光下的山岚的颜色。“流”字巧妙的写出了山岚的动态美,给人以形象感。
小题2:此题可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能体现诗人心理的关键词加以体会,如一个“惜”字,把作者对山中月夜美景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独”字表现出诗人独自在山中的孤独感和思念家乡的愁绪。由此可知,诗人正是运用以乐景衬托哀情的表现手法,来衬托出自己内心的孤独感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3分)
?
?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5分)
?
?
参考答案:
(1)(3分)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
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答出拟人手法1分,赏析2分,意思答对即可。
(2)(5分)
风格特征: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① 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北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
② 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飘渺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4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首宋诗,完成小题。(11分)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他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②仍:又。
小题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5分)
小题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小题1: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本词作者是阳武县令蒋兴祖的女儿。蒋兴祖在金兵南侵围城时坚持抵抗,至死不屈,最终力不敌,死于此。妻及长子相继以死。其女为贼所虏,北去途中题字于雄州驿中。
小题1:简要分析词的开头选用“朝云”“车声”两个的意象的妙处。(5分)
答:?
小题2:有人说“此词体现了女词人的爱国精神。”请分析其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朝云横渡”既交代了作者被虏途中阴云横飞密布,十分恶劣的天气,又暗喻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还表达了作者被虏背井离乡的痛苦心情。“辘辘车声如水去”既写出了作者乘敌囚车离乡北去,不知所往的伤感,又以“如水去”的生动比喻,写出了此行永不能回返的悲痛心情。
小题2:上片“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不仅描绘了敌区北国战乱的荒凉景况,更流露出作者对人民、对国家前途担忧的悲苦心情,体现出女词人的爱国情怀。2分。下片“百结愁肠,既有父母兄长之亡丧的愁,也有国破愁。“2分。回首乡关归路难”乡关,乃亲人、祖国之所在,家之国破,身为敌虏,充满了家国破亡之悲,也写出了难以再见家园,再回故国的痛苦,充溢着爱国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开头两句,写被金人用车载向北方出发时的情景。“朝”,点明出发的时间是在早上;“云”,点明出发时的环境气氛是那么惨淡,阴云密布;“横度”,形容阴云突如其来地漫过来。首句看似写景,渲染自然气候之恶劣;实是暗喻当时政治风云的突然变化,形势险恶。一个“横”字,把作者那种祸从天降的特殊感受强调了出来。因此,次句“辘辘车声如水去”就直道其事了。“辘辘”,象声词,形容车轮声。杜牧《阿房宫赋》有“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句,那是描写六国宫妃被虏秦宫之后的可悲生活,这里是写作者被虏北上、乘敌囚车、不知所往的惨痛情景。“如水去”,既写出被虏妇女之众多,又表达了将一去不返的痛苦心境,比喻生动,含意深长,道尽了国势危亡、一蹶不振,身为俘虏、前途茫茫的深哀大痛。
小题2:以最后一句为例分析。“渐近燕山”,来到雄州,离金邦的京城——那在燕山脚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经不远了。这句既照应词题,又开启下句“回首乡关归路难”。空见飞鸿南去,自己身陷异域,只能回头遥望那难舍难忘的故国乡土,可要顺着此路回去就比登天还难了。作者强烈的怀国思乡之情,深沉的亡国丧家之恨,无可奈何的身为敌俘之悲,已经绝望的永别家园之痛,在此一齐倾诉出来,字字饱含着血泪。全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的家国之恨,被虏之痛,怀乡之情,仔细体味,真是撼人肺腑、感人涕下。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题。
九 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①竹叶:竹叶青酒。
小题1: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诗人当时的处境。(3分)
小题2: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孤独、老病、重阳登高而忧愁无法排解(因病不能多饮酒而无心赏菊)(3分)
小题1:景象: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2分)。
手法:渲染: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3分)亦可答:对比——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的对比,黑猿与白雁的色彩对比。(3分)
感情: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