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5分)
(1)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王羲之《兰亭集序》)
(2)?,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旁宫赋》)
(4)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刘郎才气。(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6) ?,?,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参考答案:(5分。全写者,只看前5句)(1)及其所之既倦?(2)榆柳荫后檐?(3)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栗深林兮惊层巅?(5)求田问舍,怕应羞见(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本题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荫”“栗”“巅”“憔悴”。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列这首诗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亩,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题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5分
小题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1: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赋得自君之出塞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处处减清辉。
注:“机”,指织布机。
小题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小题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只答“思妇形象”得2分)
小题1:诗歌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极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手法2分,内容理解1分,艺术效果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对卞之琳《断章》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6分)
(2)三、四句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6分)
参考答案:⑴“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既烘托环境,又点明题目中的“夜”,而“影伴身”则表明孤苦一人,无人相伴。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思家时的孤独,寂寞。
⑵三四句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或用虚写的方法〕,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心情。诗的语言朴质无华,明白如话。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