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二)
2019-12-28 09:33:10 【

1、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5分)
(1)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王羲之《兰亭集序》)
(2)?,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旁宫赋》)
(4)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刘郎才气。(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6) ??,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参考答案:(5分。全写者,只看前5句)(1)及其所之既倦?(2)榆柳荫后檐?(3)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栗深林兮惊层巅?(5)求田问舍,怕应羞见(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本题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荫”“栗”“巅”“憔悴”。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列这首诗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亩,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题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5分
小题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1: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赋得自君之出塞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处处减清辉。
注:“机”,指织布机。
小题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小题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只答“思妇形象”得2分)
小题1:诗歌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极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手法2分,内容理解1分,艺术效果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对卞之琳《断章》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6分)
(2)三、四句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6分)


参考答案:⑴“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既烘托环境,又点明题目中的“夜”,而“影伴身”则表明孤苦一人,无人相伴。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思家时的孤独,寂寞。
⑵三四句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或用虚写的方法〕,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心情。诗的语言朴质无华,明白如话。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