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四)
2019-12-28 09:33:1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答题。(6分)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①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①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小题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小题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伤感和沉痛之情。
小题1:融情于景,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出诗人的伤感;反衬手法,后两句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作为一首吊古之作,梁园的萧条是诗人所要着力描写的。然而一、二两句已经把话说尽,再要顺着原有思路写出,势必叠床架屋。诗人于紧要处别开生面,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
小题1: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就象听到丁丁的伐木声,更感到山谷的幽静一样,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梁园已改尽昔日容颜,为什么春花却依旧盛开呢?“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今日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小题1: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主要运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手法。(如答“直抒胸臆”也可)“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家乡之遥远,此为虚写;“五更愁”,点时间,整夜为愁思所缠绕,极言客居他乡时乡愁之深,此为实写。这样,将诗人对故乡的满腔思念之情表达得生动、形象、感人。
小题2:自己的朋友都在长安和洛阳,什么时候才能和他们一同畅游?诗人以问句作结,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渴望与朋友在京城相聚,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等复杂的情感。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颔联,即诗的第二联。“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离家万里,只好梦里家园;身为异客,思家五更难眠。一虚一实,可见颔联主要主要运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手法。
点评:这一答题思路。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小题2:试题分析:题干问是表达了哪些复杂情感,可见情感应是两种以上。“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既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又有与朋友相聚的渴望,还有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等。
点评:考点的重点在于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抒发的情感,以及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态度。诗歌是一个整体,对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要以语言审读为基础,以形象鉴赏为突破,以表达技巧特别是艺术构思的把握为动力,全面分析。做这类题的解答,我们可以先抓住诗歌的标题,从而了解诗歌的题材,即诗歌的主题类别。
赏析:开篇一联即扣紧题意。“八月洞庭秋”着重点明时间;“潇湘水北流”抒写眼前所见的空间景物,包孕了丰富的感情。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引发了下面的怀人念远之意。颔联直抒胸臆,“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乡关京国之遥远,此为虚写;“五更愁”,点时间,竟夕萦愁,极言客居他乡时忆念之殷深,此为实写。颈联宕开一笔,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愁情:翻开爱读的书籍已然无法自慰,登酒楼而醉饮或许可以忘忧。这些含意诗人并没有明白道出,但却使人于言外感知。于是,尾联就逼出“有怀”的正意,把自己的愁情写足写透。在章法上,“京洛满”和“水北流”相照,“同游”与“为客”相应,首尾环合,结体绵密。从全诗来看,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多的渲染,信笔写来,皆成妙谛,流水行云,悠然隽永。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蝶恋花 红梅
[南宋]真德秀
两岸月桥花半吐。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先自冰霜真态度。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问花花又娇无语。
【注】东君:司春之神
小题1:“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人江南去”一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词的下阕,分析梅花的形象。(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典故、类比(衬托),用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忘情迷途来比游人因梅花而迷入江南,突出了梅花的迷人风姿。
评分标准:共3分。答出“用典”和“类比(衬托)”两种手法中任意一种,得1分,点明典故和类比的具体运用及作用,得2分。
小题2:①“先自冰霜”的“先”,争先开放,点明梅花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品格;②“点点胭脂污”描写梅花在素淡的霜雪之中胭脂般的红艳骄姿;③“娇无语”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梅花的娇羞可人,不炫耀自己,默默装点春色。
评分标准:共4分。每对1点2分,写出2点给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这是一首咏梅词,“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人江南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最明显的是用典,“武陵溪”一词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想到《桃花源记》,武陵渔人因忘情迷途误入桃花源,文中又因红梅半吐风姿迷人而迷入江南,所以在用典的基础上还含有类比的手法。只要把怎样运用这两种手法解读清楚即满足了题意。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词的上片从色艳香浓的外部面貌来礼赞梅花,下片则是从凌霜傲雪的内在品质来颂扬梅花。下片三句从三个方面描写梅花的艺术形象。过片“先自冰霜真态度”一句,赞扬梅花凌寒独放的坚强品格。紧接着词人用一设问,旨在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高风亮节,颂扬它给人们带来春的消息。煞尾句“问花花又娇无语”再度褒扬那娇艳的梅花,毫不炫耀自己,默默地装点人间春色。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意对即可)
(2)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