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十)
2019-12-28 09:38:32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小题1:“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答:?
小题2: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傍晚。(1分)“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2分,每点1分)
小题2:(4分) 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问的很明确,问什么答什么就行了。诗句的意思是,被敌人包围的孤城才刚结束吹号角的声音,几个人就骑着马射雕回来了。从此看应是傍晚时分的景象。这一景象的描写,采用了视听相结合的手法。也就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描写的。
小题2:试题分析:“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这是律诗的尾联。“征人流泪”的原因应就以上的诗句来逐一梳理。征人“垂泪”的原因是因为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烽火起云间”: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
①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郊扉:郊居。
【小题1】赏析颈联的表达特色。(4分)
【小题2】尾联和前三联是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颈联抓住秋季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意象(空园、白露等)鲜明,哀景衬哀情(1分);其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1分)。
【小题2】1、本诗前三联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己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是前三联哀景的因果揭示,也是情绪上的陡转,由悲凄沉郁到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意思对即可)2、感情:客居的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颈联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试想,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还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呢?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诗前三联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己的爆发蓄势;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与恋人约会的情景。
B.全诗共三章,第一章重在写心理,第二章重在写场景。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而淳朴的恋情。
2.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
A.静女其姝——娴静的少女真美丽。
B.俟我于城隅——在城的角楼等待我。
C.爱而不见——她那般可爱,怎不让我瞧见。
D.搔首踟蹰——我挠着头,四下徘徊。
3.《邶风·静女》中的人物,不见其人,不闻其声,但能给人以美感,是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全诗采用侧面描写手法。首先用“搔首踟蹰”的动作衬托人物,接下去以“物”衬人,又句句渗透抒发主人公美的感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审美空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2013·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小题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小题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小题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本题解析:
小题1:句领起全诗,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太古”指远古、上古,也指一种寂静或荒凉的原始氛围。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
小题2: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联“眠”字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舒适;其实说的是心清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小题3:这首诗写环境、写生活都十分平淡,而在平淡的表面下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激烈情感,如“世味”仍时时侵扰,“拈笔忘筌”其实是难忘世事。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赠别诗,完成1-2题。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商隐
暂凭尊酒道无谬①,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注]①谬(liao):依赖。
1.试说明这两首赠别诗在选材和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请分析比较这两首诗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
1.都以离亭为题,都借助“折柳赠别”,都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可谓有异曲同工、相映成趣之妙。
2.两首诗在写法上各尽机杼。李白诗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移情于物,托物言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之成为诗人的感情化身,别具新意。李商隐诗则把离愁别恨融人独到的议论中。作者先用暗喻(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的方式教人莫折(莫损,也有莫折之意),然后明明白白地说非折不可。既然如此,为了让离别之人在临别之际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春风又怎么会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情攀折呢?较李白诗而言,李商隐诗是反其意而用之,独辟蹊径。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