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后庭花
许棐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①,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②,落花吹遍。
注:①湘管:毛笔。
②琵琶怨:汉代乌孙公主远嫁,很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一路弹琵琶,幽怨之声不断。
小题1:该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2:“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无尽相思之情。(1分)“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句是说女主人公思念心上人,本想执笔写信,可短短的信笺却写不下自己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之情,以致泪如雨下。(1分,大意对即可)孤独寂寞之情。(1分)“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句是说女主人公独身一人,无人陪伴,以致燕子都可怜她,飞来和她相伴。此句极写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1分,大意对即可)
小题2:拟人。(1分)此句把东风写得像人一样,不理解女主人公的怨愁。(1分)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忍受的孤独相思之情。(1分)比喻。(1分)“落花”喻指女主人公。(1分)指女主人公备受摧残的情状。(1分)用典。(1分)琵琶怨,指汉代乌孙公主用琵琶表怨情之事。(1分)这是借汉代乌孙公主表女主人公的幽怨之情。(1分)
(正确答出任一种修辞都可,答出两种及以上修辞手法的只按第一种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词因情设景,情景交炼:西湖春色美,离人春怨深,因此“一春不识西湖面”。摇管寄情泪和雨,意长笺短;溟濛的春雨,与迷惘的春思;琐碎的雨声与烦乱的心绪;梁燕的相伴与人的孤寂;落红阵阵与琵琶流怨,这些景与情都交融无间。作者写人,重在摄神,仅疏疏几笔,便勾勒出了动态、揭示了心理、渲染了坏境,使其人的灵动、满纸的凄愁,呼之欲出。
小题2:最后两句展示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第四个层面:她通晓音律,善弹琵琶,她把自己的哀怨诉诸其弦:她怨时光的流驶,红颜的短暂,希望春光较长地留在人间;然而东风无情,它不管琵琶的哀怨,仍吹走了春光,把落花吹得满地都是。这落花岂不是自己青春的象征吗?她哀叹自己的美丽年华就这样在离愁别恨中匆匆凋零,等闲消逝……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雨叹(其一)?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对比。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答衬托,以百草烂死衬托决明色泽鲜艳);比喻: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
(2)①表达了作者对如决明样有高尚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对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②人初静。谁见幽人③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这首词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之时。②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指夜深时。③幽人:幽居之人,这里指苏轼自己。④省:明白。
1.从全词的内容上来看,词中的核心形象是什么?词人是怎样来描写其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词,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自选一个角度,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从内容上看,核心形象是孤鸿。上片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它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不肯随意栖息的行为来表现它孤傲又遭遇冷落的形象。(意对即可)
2.这首词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抒发了作者的寂寞之情。上片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后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下片,作者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①本诗歌选自《陈与义集校笺》。②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一天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动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忽复道,努力加餐饮!(选自《古诗十九首》)
1.这首诗的开头,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个“重”字绾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在批评诗歌时常有“诗眼”之说,所谓的“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请指出“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中的“诗眼”各是什么,并简要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极言其行走之远,兼有分离久远之意。用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使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全诗。
2.“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中的“老”“晚”是诗眼。“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是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指身心憔悴,有似衰老之感。“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