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小题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刻画白鹭的?(6分)
?
小题2:简析白鹭形象,并分析本诗表达的的思想感情?(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侧面烘托:以“芳草”、“垂杨”、“碧流”、“芳洲”等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以优美的背景烘托出白鹭美好的形象。以“斜阳”烘托出白鹭的悲戚之情。(4分)
②正面描写:“雪衣公子”以比喻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1分)
③“清意”、“无人识”、“独”、“叹”等以拟人手法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的悲愁之情。(1分)
小题2:诗人通过描写白鹭美好、高洁、孤独、寂寞、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2分);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1分);表达了作者美好、高洁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情感(或对此种人的赞颂和理解同情 )(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雪衣公子”指“白鹭”。整首诗描绘了白鹭洁白美好、心存高洁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 。 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比喻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
小题2:芳草杨柳遮蔽碧绿的流水,白鹭独立芳香的水中陆地,一生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独自面对斜阳悲叹年事已高。诗人通过描写白鹭美好、高洁、孤独、寂寞、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云物:云雾。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小题1: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6分)
小题2:请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远近视角变化”“诗中有画”等酌情给分)
小题2:竹林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分析3分,感悟2分,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从意境和表现手法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从整体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赏析上,一般先要定性。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意思是: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小题2:本题从典故角度把握作者的感情态度。解答此题结合注释和写作背景等。谓篱下的菊花。语本晋陶潜《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用以为典实。表达归隐之意思。莲花,出自周敦颐《爱莲说》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鲈鱼,据《晋书·张翰传》记载,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为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的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8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小题1: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4分)
小题2: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历来深受好评,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4分,1点2分)
小题1:
本题解析:②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4分,手法、情感各1分,描述分析2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
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③,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濬: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1)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2)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本题解析:
(1)首先弄清楚整首诗歌的意思:西晋时的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清楚意思以后,很清楚的,首联、颔联两联是把西晋和东吴的两边情况进行对举,意在突出西晋的强大、威武和东吴的衰败、萎顿,作者用对比的方法,作者连用“下”“收”“沉”“出”几个动词绝妙而又简洁的到处东吴当年不堪一击的颓败之势。这样写一是表现王濬的神武,东吴的昏聩,也是含蓄道出四海一体,得民心者的天下的历史真理。这道题要答出手法,分析手法的落脚点、目的、效果。
(2)尾联写景无非是想寄无尽、未尽之意于景象之中,起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就这首诗而言,作者寓情于景,将无尽感慨写进景色之中:“今逢四海为家日”,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此一句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片名系取自我国古代一位词人的词作。请问这位词人是谁?
A.辛弃疾
B.李煜
C.宴殊
D.李清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选自李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