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12-28 09:42:11 【

1、阅读题  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小题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刻画白鹭的?(6分)
?
小题2:简析白鹭形象,并分析本诗表达的的思想感情?(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侧面烘托:以“芳草”、“垂杨”、“碧流”、“芳洲”等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以优美的背景烘托出白鹭美好的形象。以“斜阳”烘托出白鹭的悲戚之情。(4分)
②正面描写:“雪衣公子”以比喻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1分)
③“清意”、“无人识”、“独”、“叹”等以拟人手法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的悲愁之情。(1分)
小题2:诗人通过描写白鹭美好、高洁、孤独、寂寞、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2分);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1分);表达了作者美好、高洁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情感(或对此种人的赞颂和理解同情 )(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雪衣公子”指“白鹭”。整首诗描绘了白鹭洁白美好、心存高洁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 。 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比喻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
小题2:芳草杨柳遮蔽碧绿的流水,白鹭独立芳香的水中陆地,一生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独自面对斜阳悲叹年事已高。诗人通过描写白鹭美好、高洁、孤独、寂寞、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云物:云雾。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小题1: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6分)
小题2:请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远近视角变化”“诗中有画”等酌情给分)
小题2:竹林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分析3分,感悟2分,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从意境和表现手法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从整体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赏析上,一般先要定性。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意思是: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小题2:本题从典故角度把握作者的感情态度。解答此题结合注释和写作背景等。谓篱下的菊花。语本晋陶潜《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用以为典实。表达归隐之意思。莲花,出自周敦颐《爱莲说》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鲈鱼,据《晋书·张翰传》记载,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为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的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8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小题1: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4分)
小题2: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历来深受好评,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4分,1点2分)
小题1:


本题解析:②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4分,手法、情感各1分,描述分析2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
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③,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濬: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1)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2)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本题解析:
(1)首先弄清楚整首诗歌的意思:西晋时的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清楚意思以后,很清楚的,首联、颔联两联是把西晋和东吴的两边情况进行对举,意在突出西晋的强大、威武和东吴的衰败、萎顿,作者用对比的方法,作者连用“下”“收”“沉”“出”几个动词绝妙而又简洁的到处东吴当年不堪一击的颓败之势。这样写一是表现王濬的神武,东吴的昏聩,也是含蓄道出四海一体,得民心者的天下的历史真理。这道题要答出手法,分析手法的落脚点、目的、效果。
(2)尾联写景无非是想寄无尽、未尽之意于景象之中,起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就这首诗而言,作者寓情于景,将无尽感慨写进景色之中:“今逢四海为家日”,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此一句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片名系取自我国古代一位词人的词作。请问这位词人是谁?
A.辛弃疾
B.李煜
C.宴殊
D.李清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选自李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