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12-28 09:42:11 【

1、单选题  对下面诗句原作的体裁进行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古体诗
绝句

A
③④
①②
⑤⑥
B
③⑤
①②
④⑥
C
②④
①③
⑤⑥
D
②⑤
①④
③⑥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目中有别或歌、行等字的都是古体诗。如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⑤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四句为绝句,如①④。③⑥,句式较散为词。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1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小题1: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小题2: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①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③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颔联的“一片影”是说“孤雁”的单薄,“万重云”是广阔无边的背景,这样就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果说“孤雁”是作者的自喻,那么其中包含的情感也就十分明了,诗歌的艺术表达效果也就自然明白了。尾联充满着诗人对“鸣噪”的野鸦的厌恶之情,这里用对比手法,野鸦对孤雁有反衬作用。
小题2:“孤雁”可以看作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写照,孤雁的失群也就自然隐喻着作者的孤独漂泊之意。而它“念群”的叫声的寓意也就清楚明了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春寒[注]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津津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4分)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参考答案: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2分)
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2分)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6分)
金陵怀古?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此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惨遭失败,有感于此,遂作此诗。
小题1:首联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点题,点明时间、地点(1分);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1分);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相呼应(1分)。
小题1: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凄凄、红叶凋零,寒云惨淡、楼阁昏暗(1分)。此两联一句一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天的萧索,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以哀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人凄凉而沉重的心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首联两句点明时间“秋”,地点“江城”,同时作为景物描写,可以从渲染氛围、与后文呼应的角度考虑。
小题1: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此类题的答题模式是:首先抓住意象“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凄凄、红叶凋零,寒云惨淡、楼阁昏暗”描绘景色,再回答手法以及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 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
小题1:这是唐朝诗人韦庄的一首诗,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属于?。根据体裁的要求,它的?联和 ?联都必须是对仗句。(3分)
小题2:“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3分)
小题3: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五言律诗?颔?颈。
小题2:“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评分标准:拟人手法1分;能结合内容分析指出作用“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任两点给2分;没有结合内容分析但能准确指出作用给1分。
小题3:同意。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意境。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感情真挚,悲凉凄楚,叫人肠断。评分标准:“同意”得1分;能指出“选取了引人‘思’的意象”(或“三、四联直接描写‘思’的内容”)得1分;举例准确得1分;“思”的内容表述正确得1分。如果不同意,可自圆其说,按此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文学常识的题目,要抓住重点记忆。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题,明确考核重点是修辞,由“怨”可以看出是拟人,由“风雨哀”可以看出是比喻,效果是形象生动的写出瑟声的特点,结合诗歌的结构章法特征,本句是景物描写放在开头有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解释。
小题3:这是一道评价的题目,答题时一般要顺着诗人思路去答,比如本题应该答“同意”,既然是没有“思”字,那就是内容扣“思”列举诗中的内容具体解释,“清瑟”“遥夜”“孤灯”“楚角”“残月”“故人”“秋雁”,这些意象不是渲染思念就是直接表明思念,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