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12-28 09:47:20 【

1、写作题  【注意】从两则题目中选择一个作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身份认同”最早是哲学和逻辑学概念,意为“同一性”。身份认同理论相信每个人都有对身份的自觉意识、对人格统一性的追求以及对某种人生或生活理想的趋同。这样的身份认同是在青年时期形成的,因此青年时期容易出现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有了身份确认的标准,人或文化在与世界相处时就有了确定的坐标;相反,认同出现危机,就会失去方位,让人产生不知所措感。而一个人的身份的多重性,也决定了身份确认和认同的复杂性。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各种文明、文化、价值、信仰、族群、选择等冲撞日益剧烈,年轻一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明确自己是什么人、自己的生活目的以及如何对待他人,成为一个必须严肃对待的命题。请以“认同”为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2)请以“与我有关”为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参考例文:?
认同
常常听到长辈们说:“中国是个人情大国,走到哪儿都得或多或少地讲点人情。”对此观点,不敢认同。
诚然,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人治”时代,重人情轻道理的观念根深蒂固。也许正因为这样,重人情千百年来逐步形成了一种人的文化、社会的文化,甚至是国家、民族的文化。帝君主身边有宠臣,父母膝下有宠儿爱女,感情的亲疏,确实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俗话说“虎毒不吃儿”,身边至亲近的人,当然也是至可信赖的人,这确是无可厚非。记得在看一部电影时听到这样一句对白:“中国人和洋鬼子有什么不同?就是中国人有人情味!”这句话我记忆犹新,我常常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有机会体验人情味这种炎黄子孙所独有的文化而自豪。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所学的知识的增多,我对“人情重于道理”、“不讲人情”处处路难行”这些看似实在的论断产生了怀疑。社会上充满了情与理的抉择,我们应该怎样去作出判断?是讲人情,还是重道理?我深切感受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感情亲疏不应继续成为正确认同事物的障碍,信奉道理在我这个涉世未深的青年人眼中是应当高于一切的。
最近湖南省掀起了向郑培民同志学习的活动,有记者便专门采访了他的家人。其中,他儿子的一番话令我深有感触。他说:“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想过要凭借父亲的职位去帮助自己干什么,走进社会后也没想过靠关系,因为我知道一到了父亲这一关,我肯定是过不了的。”感情亲密,并没影响郑培民清醒认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他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而抛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旧踏实勤恳、无私奉献。他们父子的这种高洁情操,在当今社会实属难得。
尽管中国有悠久的“人情大国”的历史,虽然把“重人情轻道理”变为“道理高于人情”这条路十分漫长,也将会十分难行。但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翁的我们,拥有决心,拥有魄力,必定会将这条真理之路走阔、走好。我坚信,面对情与理并不难作出抉择。感情亲疏将不会成为我们新一代接班人正确认同事物的障碍!
与我有关
不知何时,这样一句话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与我无关”。于是,光天化日之下,有人抢劫行凶,肇事逃逸,你低头匆匆而过,“与我无关”,明哲保身为好;于是,雪灾、地震的捐款中一毛不拔,助学救贫的基金你一分不捐,与我无关嘛!然而,真的如此吗?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先生的警戒之言回响耳畔,“与我无关”?不,你并非生活于真空的瓶子之中,世态冷暖、国家兴衰与你息息相关。“与我无关”不过是懦夫自保的借口,不过是麻木者自我安慰的理由;在道义与责任的拷问下,这些搪塞之辞就如阳光下的积雪,转瞬即逝,根本立不住脚。
社会就像一个日夜不息、运转不停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上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如果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果真与你无关,那么,你的作用又在哪里?你人生的价值又如何体现?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拥有国家责任感,才有了屈原的《离骚》,才有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才有了梅兰芳的蓄胡罢演,才有了刘和珍的为民请愿……爱国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国家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
或许你又会说,我对于社会不过是一粒沙,微不足道,不过是一滴水,平凡无奇。国计民生的大事,我的努力不过九牛一毛,雪灾、地震的大难,我的付出也不过杯水车薪,无力回天。然而,朋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也会变得可以承担,再小的奉献乘以十三亿也会变得重如泰山。你的一小步,对于社会就是一个飞跃,为什么不把自己纳入社会这架机器,发挥自己的作用呢?或许我们很难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我们可以坦然地告诉子孙,我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了应有的贡献,我无愧于心。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从中我们看到了强烈的责任感,一种以天下兴衰、民间疾苦为已任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鲁迅先生登上了二十世纪的巅峰,祓除苦痛,医治创伤。当他身披“民族魂”的大旗远去时,华夏的青史上也早已刻下了他的功勋。
朋友,放弃那看似充分正当,实则软弱无力的借口吧,那只是掩耳盗铃的自我安慰;重拾那被人忘却但日益重要的社会责任感吧,这才是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阶梯。
在他人遭受欺侮时,请出手相援;在他人深陷苦痛时,请以爱呵护;当国泰民安时,我们才能自豪地宣布,这与我相关。


本题解析:
本试题写作具有选择性。
第一个题目是材料与命题相结合的形式。材料提供了写作的内容,题目限制了写作的方向。认同什么可从材料中选择,材料中的“各种文明、文化、价值、信仰”都可成为选择的对象。第二个题目是命题作文,题目“与我有关”的主语是缺失的,因此写作角度就很多:
角度一:心中有他人,眼里有世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正如材料所说,每个人都与“我”有关,因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都是祖国的一个成员,都是世界的一分子。
构思角度二: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肩担天下。
这更是一种大境界,一种大气魄。
放眼历史,那些彪炳千秋的伟人,哪一个不是有高度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呢?他们认为天下苍生的疾苦与己有关,国家的兴亡与己有关,所以才忧国忧民,救百姓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在和平繁荣的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树立责任意识,职业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  
构思角度三:批驳“个人渺小”说,呼唤从“我”做起,滴水汇成大海。
材料中有这句提示语:“这里的‘我’是指我们每个人自己,‘我’的存在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影响。”这句话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发挥力量。而现实中有一类人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弱小了,弱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觉得有我一个不多没我一个不少,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殊不知,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是有限的,但无数人的力量却是不可估量的,滴水汇入大海,就拥有了大海的力量。如:感动中国人物丛飞、陈晓兰、魏青刚、林秀贞、孟祥斌、李丽、徐本禹、李桂林夫妇、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等等。正是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正是这滴滴水流才汇成了爱的海洋。
构思角度四:批驳错误的情感价值观,呼唤“与我有关”的高尚品行。
文题中有“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的时候”这样的提示,暗指人们受各种观念的影响,如金钱观、名利观、情感不必专一观等。写法上可以针对这些现象剖析挖掘,写深写透。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北京有一位修钢笔的老人,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有一间产权属于自己的铺面,但生意惨淡,每月收入仅2000多元。有人劝他:“你把铺面租出去,每月租金就有5000多元,自己省心省力,为什么非要自己经营?”老人说:“我也不是傻子,这一点儿明白帐我能不知道吗?可我如今干的事,不仅是经营生意,也是在经营窝自己。每月我少了3000元收入,并不影响我的生活质量。我若闲下来没事干或干我不喜欢的事,我就受不了。我这儿是全北京唯一专修钢笔的铺面了,喜欢钢笔的北京人差不多都知道我,我能为那么多的人服务,这不比我一个月多挣几千元更重要吗?我活了70多岁,知道我最需要啥。”?
  请以“经营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享用到盛宴。它可以是丰盛的菜肴,也可以是丰盛的精神食粮。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盛宴”有关的经历或你对“盛宴”的看法。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标题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50字;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参考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仔细阅读下面一幅漫画,然后按要求作文。

要求:① 立意不能偏离漫画的寓意。
② 自拟标题,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生命因感恩而精彩
曾听说过一个故事:我在路上走,一直在抱怨,因为我没有一双鞋。我一直在抱怨,直到我看见一个人,他失去了双腿。
朋友,你有没有觉得,你一直在抱怨,你是不是已经发现,你的心越来越孤寂?你会问:我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总是谁也不信,为什么世界总是为什么不公平,为什么总要发脾气,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什么谁也不理解我的心情?
我们都很脆弱,为自己筑起的防线早就使我们学会忘却。当你跌倒后爬起来时,你会对自己说,别想了,忘了吧,明天会更好。你把那些伤心的往事深深埋在了心底,随着岁月的流逝忘却了吗?
生活与痛苦同在,而治愈伤口最好的药,莫过于心存感激。这不仅包含对你有过恩惠的人,同时也包括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所谓眼前半杯水,悲者叹息:只剩半杯了!而乐者说:还有半杯呢。悲者也不是和别人的满杯比,他只接受了半杯的不好暗示。乐者也并非和无水的空杯比,只是习惯看光明的一面。借用故事的比喻,如果两个人经过长途跋涉,到了同一个村庄,向人讨水喝。开门的村民同样给了他们半杯水,不懂感激的会想:这么小气,没看出我是多么口渴吗?只肯给我这么一点!而懂感激的会想,这里看上去也很缺水,我正口渴,这半杯水真是太及时了。
让我们学会感动。感动,这是心灵的净化,是灵魂的洗礼。当生命成为干凅的沙漠,当灵魂已是冷漠的枯井,这样的生存意义实在难以想象。为感悟而感动,为感动而使人生价值有所升华,这难道不是另外一种生命美景?感动是美丽心灵的溪流,感动汇成了生命中一条叫做真善美的河流。里面载着叫做善良、纯真、自由、和平的船只,一直向人类理想的星梦园前进。感动的内在不正是由这些美好的人性因素编织而成的吗?其中包含着太多太多纯粹而美好的人类最秘密最原始的心灵角落。
当你真正做到时,当你做到包容时,你就真的可以看见一片广阔的天空,一个美好的世界。那你的人生会是另一种境界,另一种滋味了。
让我们学会感恩,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同时也是在尊重自己。所以我们要大声的说:感谢在我一生中遇到的每一个人!让我们在心底里给他们每个人都送去祝福。也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有一盏灯始终为别人,也为自己亮着……


本题解析:本题是漫画作文,属于材料作文。漫画中,一个人四肢健全,只是没穿鞋,但他愁眉苦脸;另一个人没有脚,但他脸上充满笑容,旁边提示语是“在我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之前,我一直因为没有鞋而抱怨”,通过对比,可以得出:“抱怨”是因为“没鞋”,是因为没有看到生活给带来的美好,因为没有看到命运让他有完整的四肢;满脸笑容的人之所以微笑,是因为他感谢命运赐予他生命,二者不同的心态,一是悲观,一是乐观。
从人生心态角度立意:人生中无论何时都应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从生活的给予方面角度立意:要感谢生活,学会感恩。
选材上,可横向类比:漫画中,没有脚却充满笑容,可联想到身残志坚、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也可联想到生活遭遇了困难却勇于面对的人,例子不胜枚举;没鞋抱怨者可联想到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四肢健全的人(如不堪生活压力跳楼自杀者),也可联想到整天抱怨不思进取者。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有一种鸥鸟,常数万只聚在一起飞行,而它们飞行的步调惊人地一致,好像有一个总指挥在指挥着它们。其实,每只鸥鸟是通过观察身边七只鸥鸟行动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自己的飞行姿态,以便与身边七只鸥鸟的飞行保持一致。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集小同,促大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如中国人常说的“圈子”,交友圈,事业圈,娱乐圈。而社会,则是由许多圈子构成,环环相扣,不可分离。任何一环的断裂,都会牵动整个社会,因此,要建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每一环都至关重要。
八只鸥鸟的小圈子,上万只鸥鸟的大群体,便是小同与大同的关系,任何小同的溃败,都是对整体的打击。因此,我们要从身边的小圈的和谐做起,方可构大同社会。
费孝通曾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阐述的是不同文化之美的融合,其实换个角度想,也即是个个小集体融合所成的大美。但小集体又该如何创造出自己的美与和谐呢?首先,应从身边的事物着手。因为身边的事物是影响人的品性至关重要的因素,古时孟母三迁,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和谐的环境可造就品性良好的人。
然而反观当下,世人一味追求优良环境而忽略创造优良环境的现象让人担忧。鸥鸟学习身边七只的飞行方向,其自身也被别人学习着,小同圈子的构建,每个个体都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集小同”是指汇集各个小圈子的和谐美,而如今,却演变成“挤小同”,好像挤进小同圈子,品性道德便无中生有而来了。好比现如今“中国游客”现象,钱包鼓了,见识别地文化的本钱有了,妄想提升道德式地接触小同,而不反省自身,便纯粹只是“挤小同”。
我们所说的大同,其间包含的小同,不应仅停留在学习,观赏,而应去创造。每个人都有责任,毕竟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也享有社会给我们的一切。
不过对于小同社会的创造,我们应懂得把握尺度,平等和谐的关系才是应有的。若是越过了正常的距离,则容易产生假公济私的现象,就像费孝通所言“中国熟人社会”一样,虽人情味浓,但契约精神不够,不易构建小同。反之,若是距离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容易使人产生失落感,失去安全感,也不利于构建小同。小同的构建应是把握合理的尺度。
鸥鸟集体的有序,其实便是由小同构建而来。人类社会也应如此,当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小同圈子中,“集体无意识”地构建小同,那么大同社会还会远吗?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寓言类的材料作文。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它具有三个特点即: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戒、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
审题时应把握整体寓意,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审题时,可以这样打开思路: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来明确材料主旨(寓意);再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根据材料主旨确定立意。其次,要能进行多角度思考,挖掘出材料内涵,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及其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最后,要由果及因,探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从材料本身来看:“其实”一句是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这句话中有三个关键词“通过观察”“随时调整”和“保持一致”,三个短语中,前两个与后者构成因果关系,即“要在团队中?‘保持一致’,就应通过‘通过观察’并‘随时调整’”。据此,就可以提练出中心论点。
还可以这样看:“身边七只鸥鸟”的行为影响了这只鸥鸟,这只鸥鸟也是团队的一员,它也影响着“身边七只鸥鸟”。通过彼此影响,从而达到?“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影响着你的是你身边的人,你同时也影响着你身边的人。
立意参考:
从个体(一只)的角度看:
①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往往就是不能通过观察,调整自己)
②先做好自己,再影响你身边的人(家庭、集体、社会)
……
从集体的(一只和七只角度)看
①团队中应彼此适应、相互影响(谈如何合作和保持步调一致)
②每人都是团队的一员,要使团队“保持一致”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就应该关照彼此、相互包容、相互影响(不内讧、相拆台)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