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二)
2019-12-28 09:47:42 【

1、阅读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项王军壁垓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族庖月更刀,折也?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军:名词动用,驻扎,辇,名词作状语,乘车;C项:义:名词动用,坚持正义;D项:月:名词作状语,每月;妙:形容词做名词,美丽的风景。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4分)
材料一 子曰:“有教无类。”
材料二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既然认为“有教无类”,为什么还要将学生分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几类来进行教育?请谈谈你的看法。
?


参考答案:
“有教无类”指的是不分贵贱、贫富,都给予教学。(2分)将学生进行分类,是为了更好地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这是因材施教,是重视教学过程的体现。(2分)两者并不矛盾。(意近即可)


本题解析:
注意分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二者的辩证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后汉书·乐恢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令闻而之,即解出亲/凡在故老,犹蒙
B.选举不,请托无所容/访风景于崇
C.由是乡里之/去来兮
D.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壶觞以自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诸弟子皆通关被系/木欣欣向荣
B.荐颍川杜安退/觉今是昨非
C.以示天下私/二虫又何知
D.恢以意不得行,称疾乞骸骨/瞻衡宇,载欣载奔
3.下列各句中,与“诸公多其行”的“多”字词类用法相同的一项(?)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善万物之得时,……
C.襟三江而带五湖
D.宾主尽东南之美
4.下列各项,与其它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
B.后窦氏诛,帝始亲事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5.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本郡太守犯法被杀,他“独奔丧行服”: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故人,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参考答案:1.A
2.D
3.B
4.A
5.D
6.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壅塞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主醉而卧於樽下,卒生缚而擒之。未擒则不可知,已擒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後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於是报於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於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於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 “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於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选自《吕氏春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自至则壅堵塞
B.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牲畜
C.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料想
D.所自视之势过也。错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
乡之死者宜矣

B.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
不足以当此大任也

C.有且先夫死者死
彼且胡可以开说哉

D.为王视齐寇
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具体表现亡国之主不听劝阻和及其后果的一组是(3分) (?)

A.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
戎主醉而卧於樽下,卒生缚而擒之

B.宋王又怒诎杀之
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C.子无辞也
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D.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缪公用计让戎主丧失警惕而找准时机偷袭少数民族戎。戎主不听身边人的劝告,中了圈套而被生擒。
B.宋王不分忠奸,听信佞臣的话,竟然次次处死报告实情的侦查人员。逼得一人报告假军情而获得奖赏。
C.齐王自高自大,认为自己的才华超过尧舜。
D.齐宣王喜爱射箭,但箭术无长进,原因是佞臣奉承他,讲假话,使其不知自己拉弓所用的真正力气大小。
小题5: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相关句子断句。(3分)
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B
小题:D
小题:D?
小题:(1)答案: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2分)
②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4分)


本题解析:
小题: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般要结合语法知识和语境具体分析. B项中“宰”有很多义项,如县令,主宰,宰杀,宰相,官吏通称等,这里用本义,指奴隶。?
小题:考查虚词,例句全部来自文内。 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但前一个表原因,译为”因为”,后一个表目的,译为”来”。
小题:新题型,把既表现“不听劝阻”又表现“及其后果”句子组合一起进行筛选,难度更大,较以前题型而言. D项第一句表现的是齐宣王的虚荣,喜欢别人的夸赞。
小题:该题考查对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设题遵循原文所列举君王的顺序。D项错误,犯了无中生有,杜撰事实的毛病。原文并没有谈及齐宣王的箭术有无无长进。
小题:(1)断句是新课程考试大纲要求重点检测的。解答时要联系语境,整体把握其大意,然后根据句式特点(特别是对称句和判断句)和常用的虚词来断句。此题抓住两个主语“世之直士”和“乱国之主”,两个表判断的虚词“也”,还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故”是解题的关键。(2)翻译时一定要坚持直译为主的原则,要掌握句式的特点,准确翻译关键实词与虚词。①中“过”,做过错讲;“道”,做办法或者途径讲;“善”,形用名,做贤人讲。前面一个分句缺主语“君王”或“他”,要补充。②中“说”,读yuè,意动用法,可译为”把……当作快乐”;“道”,用作动词,取道。两个“智”,其一意动用法,可译为“把……看作聪明的事情”,其二形用名,可译为“智者”; “是”,形用名, 可译为“正确的意见”.
【参考译文】
  亡国的君王不可以向他直谏。如此就没有办法听到真实的情况,从而贤人就不会来归顺。如此,他的思想就会受到蒙蔽.
秦缪公在位的时候,少数民族戎很强大. 秦缪公送给戎主一些年芳十六的女乐师和好的奴隶. 戎主因此非常高兴,日夜不停多次饮酒品尝美味. 身边告诉他秦国的贼兵已经来到国境的臣子,竟然被他拉开弓箭射杀. 秦国的贼兵果真到了, 戎主还醉卧在酒杯下.最终活活地被捉住绑缚起来.没有被捉住前不听忠告,捉住后也不明其原因.即使有善于说服君王的臣子,面对象这样的主子又能如何呢?
齐国攻打宋国,宋王派人去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派去的人回来说:“齐寇已经临近了,国人都已经恐慌了。”左右近臣都对宋王说:“这就是所谓‘肉自己招致虫害’啊!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兵的虚弱,怎么可能这样?”于是宋王大怒,屈杀了先前派去侦察的人。接着又派人去察看,派去的人的回报仍与前一个人的一样,宋王又一次大怒,仍屈杀了他。这样的事接连发生了多次。后来又派人去察看,这时齐军确实已经临近了,国人确实已经恐慌了。所派的这人在路上遇到了他的哥哥。他哥哥对他说:“国家已经十分危险了,你还要到哪里去?”弟弟说:“去替君主察看齐寇。想不到齐寇已经离得这么近,国人已经这么恐慌。现在私自担心的是,先前察看齐军动静的人都是因为回报齐军迫近而被屈杀的。如今我回报真情是死,不回报真情也是一死。这该如何是好呢?”他哥哥说:“如果回报真情,你会比国破后被杀的人先死,比逃跑的人先逃跑。”于是被派去的人回报宋王说:“根本没看到齐军在哪里,国人也非常安定。”宋王十分高兴。左右近臣都说:“可见先前被杀的人是该杀的了!”宋王就赐给这个人很多金钱。齐兵一到,宋王自己跳上车,急急忙忙逃命去了,这个人得以迁居他国,生活非常富裕。登上高山往下看,就会觉得牛像羊一样,羊像小猪一样。牛其实不像羊那样小,羊其实也不像小猪那样小,之所以觉得它们如此,是因为观察它们时所站的地势不对。如果因对牛羊这样小而发怒,这种人可算是头等的狂夫了。在狂颠中施行赏罚,这正是宋国灭亡的原因。
齐王想让淳于髡做太子的老师,但他推辞说: “我没有才能,不能担此大任.您不如选择国内德高望重之人让他做太子的老师.”齐王说:”你不要推辞了.我难道会要求您让太子象我一样才学突出吗?我本是一生就具备的.你替我让太子象尧一样,好吗?或者让他如舜一样,好吗?凡是以这种行事方式为快乐的君王,所走就会是不认为听从智者的见解是明智的道路,从此就不会接受正确的意见.自认为才华高于尧和舜,那将怎么可以开始被说服的呢?别人的进谏一定不接受,象这样的君王还没有听说可以长久保存王位的。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他常表演给近臣们看,那班大臣为了讨好宣王,个个装模作样地接过来试一试,大家在故意把弓拉开一半,便故作惊讶地说:“哎呀,要拉开这弓的气力不少于一千多斤啊,不是大王又有谁能用这么强的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然而,齐宣王使用的力气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一千多斤,难道不可悲吗? 世上那些忠贞的臣子,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很自然的。所以让国家灭亡的主子, 祸患在于(不听真言),把三百斤当作一千多斤。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凄凄不似向前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只是当时已惘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