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七)
2019-12-28 09:49:2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25分)
永远的蝴蝶
?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滑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象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了,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
小题1:对该小说的分析鉴赏有错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作用是显示“我”的思绪的流程和层次。
?
B.小说两次写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突出了樱子美丽清纯的形象,也表达了“我”对樱子永不磨灭的爱。
?
C.文中最能够表露“我”的悔恨的一句话是“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
D.造成樱子车祸的原因是因为“我”只带了一把伞;如果“我”带了两把伞,“我”和樱子一起去寄信,樱子就不会发生车祸了。所以对樱子的死,“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的心里也就特别的难受。

?E、“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秋深了”,表现了“我”在失去樱子以后的悲痛欲绝,“我”的感觉似乎也已发生了错乱。
?F.该小说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但由于作者善于谋篇布局,匠心独运,从而使小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雨”,这“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至少答出三点)(6分)
小题3:“我”为什么把樱子比做“蝴蝶”?(4分)
小题4:解释划线的句子:(6分)(每句解释不超过20字)
竟是那么遥远
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小题5:小说直到作品的结尾处才告诉读者信的内容,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4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2002年12月份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睡眠呼吸障碍学习研讨会给人们提了个醒。据会上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3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4%的人患呼吸暂停综合症(SAS),考虑到我国的人口,这一比例代表的人数是极其庞大的。近年对SAS的研究有了个重要的发现,包括该症会诱发高血压,导致冠心病;会对精神、脑血管等造成损害;还会引致精神异常、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等一系列的并发症。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院以及美国研究人员还发现,睡眠不好或太少易患糖尿病,因为人在睡眠不好或睡眠太少的时候,体内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将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从多方面影响到人体吸收糖分,进而带来患糖尿病的后果。此前,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上夜班会使患心脏病的危险增加3倍.睡眠不足引发的交通事故与饮酒引发的一样多。每年有5 万英国人因司机疲劳驾车而死亡或严重受伤。经常缺乏睡眠与精神错乱之间的联系已经得到证实。不良的睡眠习惯还可能导致感冒、抑郁症、肥胖和癌症等。
许多睡眠专家一致认为,我们睡得越来越少。在电灯泡发明以前,睡眠周期与昼夜更迭周期的联系要紧密得多。人们在冬天的睡眠时间甚至更长。自70年代以来,西方人的睡眠时间大大下降。“极昼社会”、夜班、电视和网络都是其原因。旅行虽带来了相对悠闲,但也使夜间出行和做事变得更为普遍。许多成年人还因健康原因,如睡眠时呼吸暂停造成睡眠质量不高,进而导致睡眠不足。如今,人们觉得要在有生之年做更多的事,因此睡觉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不管睡眠不足的原因是什么,结果都是一样的。睡眠不足的直接影响人所共知。白天昏昏欲睡,思路不清晰,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精神无法集中,动作无法协调……儿童变得易怒,因此可能在学校惹是生非。人们过去认为这种影响可能只是暂时的,好好睡上一觉后就会恢复正常。科学家过去也一直只关心睡眠不足的短期影响。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不足的影响会积累起来,最终严重危害健康。
睡眠不足的影响绝不可小视。然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睡眠疾病在世界上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认真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有27%的人正遭受睡眠疾病的困扰。
(摘自《新华文摘》2003年第五期,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SAS”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指会诱发高血压导致冠心病,对精神和脑血管会造成损害,还会引起 精神失常、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等一系列并发症的一种呼吸暂停综合症。
B.是指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的精神会产生影响,会带来一系列综合症,并且易使人染上糖尿病的一种呼吸暂停综合症。
C.是指容易引起多种疾病,会增加患心脏病的危险,并会引起大量交通事故的一种呼吸暂停综合症。
D.是指会导致精神错乱,并可能导致感冒、抑郁症、肥胖和癌症等疾病的一种呼吸暂停综合症。

小题2:下列关于引起西方人们睡眠越来越少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极昼社会”、夜班、电视和网络。
B.悠闲的人们把做事和出行普遍选择在夜晚。
C.因睡眠时呼吸暂停等健康原因造成睡眠质量不高。
D.人们对睡眠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已有4%的人患呼吸暂停练合症(SAS),如此高的比例决定了其代表的人数是极其庞大的。
B.每年有5万英国人因司机疲劳驾车而死亡或严重受伤,这与睡眠不足有很大关系。
C.在电灯泡发明以前,睡眠时间的长短更多地受昼夜更迭周期的影响,人们的睡眠时间比现在长。
D.无论什么样的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
余秋雨
一位友好的美国音乐人说:“每个初次来华的西方人都会有点吃惊,为什么没来之前对你们有那么多误会。有可能,你们的宣传方式造成了某种文化孤立。”
的确,国际问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这是出于政?治偏见吗?其实不是,拿中国参加两次世界博览会来说吧,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据民意测验,在。最想去看的馆”中,中国馆排在第二位.我去看过汉诺威世博会的中国馆,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些中国风景名胜的照片灯箱,再是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一个中国人登上月球的幻想式模型,最后是一具标注着针灸穴位的天体模具,边上放了一些中药.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很少有人在某一个角落停步,都是用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观众一般需要排队等侯参观,法国馆三小时,日本馆四小时,而中国馆却基本不需要等待,借着两届世博会中国馆的教训,引申开来,证明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还存在着一系列观念问题.这是文化交流的起点,必须认真面对。
第一,我们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如果?我们更多地承认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口头上承认而是心底里承认,情况就?会大大改现.在汉诺威世博会上,德国馆大厅是一大堆未完成的德国伟人塑像,贝多。芬、?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告示牌上说,德国伟人都无法在自己国家完成,都走向了全世界,因此有理由让世界备国观众在心中去完成.而且,还请世界各国观众在黑板上补充在自己?国家出名的德国人.德国人那么骄傲,却把民族性放在世界性和互动性之中.{法国馆的主?题是法国走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里去,希望世界各国现众出主意,它们都突出了文化的?向外互动价值.
第二,实际上,文化在呈现形态上,以差异为第一特征,以差异间的互相欣赏为第二?特征.文化上的差异,绝大多数构不成冲突,正如我心中的欧几里德、黑格尔、康德,遇到我心中的孔子、苏东坡、王阳明,是互相欣赏、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冲突、互相取消。因此,我不赞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而赞成南非大主教图图所说的那句话:我们为差异而欣喜。
第三,我们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此产生了一种目空一切的文化自傲,?还把别人的文化反思批判成了文化自卑。我诚恳地希望,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人,一方面,?需要对外停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又要以国际坐标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必?须找到在现代世界堂皇存身的支点一一文化本身的支点.第四,最近几年不少官员和文人越来越喜欢用一大堆朗朗上口的成语、古话、形容词,排比句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其中不少概念翻译成外语后,很难让别人搞明白其中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成了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障碍。
我记得,德国诗天歌德对中国人情感方式的惊喜发现,是通过中国古代一部三流小说《风月好逑传》,而不是通过他早年就读过的《论语》和其他中国经典。其实,我们对德国文化的感受,也不是通过什么官方话语,而是通过歌德、贝多芬、巴赫。
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文化交流也必须选择真正具有国际说服力的感性形象。一个泰戈尔,就让印度文化纳入了西方主流文化.一个海明威,让欧洲文化接受了美国文化.在中国古代,玄奘、鉴真、利玛窦、徐光启,都是这样的文化桥梁人物.现在中国的姚明、郎朗和几位具有国际号召力的电影演员,倒是实实在在起到了积极的文化纽带作用。我相信,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开展的.这种桥梁式人物,可能是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慈善家、宗教家,但大多不会是官员.对此,我们要期待,要发现,要守护。
(节选自《环球时报》)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孤立”的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孤立”是其他国家因政治偏见而造成的不愿认同、接纳中国文化的一种必然现象。
B.“文化孤立”是指一国文化囿于本民族文化范围之内,盲目自大,不能与世界文化相互尊重、相互欣赏,进而共同发展。
C.造成中国“文化孤立”于世界文化的原因是,历史上中国文化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之中,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
D.正是因为国际间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所以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出现了诸多尴尬的局面。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诺威世博会与日本爱知世博会上显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孤立现象,说明中国展?馆的设计方案还欠缺智慧,欠缺创新,欠缺互动性,欠缺亲和力。
B.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文化内涵丰富,有实例证明,西方人发现、接受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往往是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阅读而实现的。
c.文化交流的结果,是普通人对某种文化的自然喜爱和寻常好感,而不应把让外国人捉摸不透的概念式语言强加给外国人。
D.作者建议,要改变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不利的现状,既要注重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又要以国际标准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如果改变以往单一的展示展品等枯燥的形式,多一点创新,多一份智慧,多一些想象,将会使中国文化备受世界人民的欢迎。
B.作者认为文化上存在差异是值得欣慰的,南非大主教图图也说,我们为差异而欣喜,可见,中外有识之士,都希望文化能百家争鸣而不是某种文化一统天下。
C.从泰戈尔、海明威、鉴真、姚明等古今中外的文化桥梁人物起到的作用看,将来的文化交流中,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演员等也将发挥巨大作用,而政府官员则不再起作用了。
D.尽管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克服重重困难,走出误区的中国文化必将改变所谓的“文化孤立”状态。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为了给他补充点营养,家里养了一只母羊,他在下课后带着女儿放羊,父女闲聊着走过山间小路,那是他难得的愉悦时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远在美国的胡适把西方医生的最后诊断结果写信告知陈寅恪。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写此信,很觉悲哀。”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1.文章题目说“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联系全文,说说他的一生是怎样奉献于学术的?请分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结合文章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孟祥伟
  中国古代天文学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有所萌芽,在中国出土的彩陶中,有不少上面已经绘有太阳和月亮的图案,代表了古人原始的天文学观念。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夏商周三代,天文学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商代天文观测的记录。根据当地出土的甲骨,我们知道商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同时甲骨上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学资料了。商代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历,是迄今为止已知的较为完整的一部最早的历法。同时,商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每一个月又被分为三旬。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战国秦汉时期百家争鸣,也是我国天文学取得巨大进展的一个辉煌时期。战国时编著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的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宋元时期我国创制了《授时历》,并制作了简仪等新的天文观测仪器。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起源得非常早,从最早的成文历法《四分历》开始,后又经多次历法改革,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据统计,我国从古至今使用过的历法有一百多种,不管有多少种历法,都可以分别归到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三大系统当中。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基础的;阴历则以月亮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计算的基础;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制定的历法。其中,《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与《四分历》相比,其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以正月为岁首,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同时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也较准确。到东汉末年,刘洪制定了《乾象历》,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在天文历法方面,有三位科学家做出过非常杰出的贡献,他们是祖冲之(南北朝)、僧一行(唐代)、郭守敬(元代),他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在祖冲之以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元嘉历》。祖冲之通过自己多年的观测,发现了《元嘉历》中存在的许多错误,并编制了新的《大明历》。在新历法中,他首次将岁差引进到历法中,区分出了回归年和恒星年,并且通过多年的观测,得出了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僧一行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和变化规律。此外,僧一行还组织在全国13个点的天文测量,并在观测的数据中得到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约合131.3千米)的结论,这个数据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领先的。郭守敬的主要贡献也是在历法编著方面,他编著了中国一部很精良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撰这部历法,他分析研究了以前的几十部历法,并设计和建造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
(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远在商代,我国就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已经明确了年分十二个月、月分三旬。
B.西汉时期,我国出现了简仪等许多天文观测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
C.战国时期,我国首次有了关于日食和月食的天文记录,并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D.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准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和变化规律。
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它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分配到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B.《四分历》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成文历法,被称为阴阳历,它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
C.《元嘉历》首次将岁差引入历法中,确定了闰年为十三个月,它虽有许多错误但仍不失为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
D.《乾象历》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为合理,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也较准确。
小题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学家杰出贡献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洪制定了《乾象历》,何承天编制了《元嘉历》,他们在天文历法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B.祖冲之编制了《大明历》,并且通过多年的观测,得出了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C.僧一行修订了《大衍历》,并在观测到的数据研究中得到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的结论,这个数据在科学界一直是非常领先的。
D.郭守敬编著了中国一部很精良的历法《授时历》,并设计和建造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他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