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1-13 18:54:3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无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恭而无礼则劳
B.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C.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D.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①,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②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遗,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弛,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选自《后汉书·李膺传》)
李膺恒以疾不送迎宾客,二十日乃一通客。唯陈仲弓③来,辄乘舆出门迎之。
膺居阳城时,门生在门下者,’恒有四五百人。膺每作一文出手,门下共争之,不得堕地。陈仲弓初令大儿元方来见,膺与言语讫,遣厨中食。元方喜,以为合意,当复得见焉。膺同县聂季宝,小家子,不敢见膺。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膺。呼见,坐置砌下牛衣上。一与言,即决曰:“此人当作国士。”卒如其言。
党事,与杜密、荀翊同系新汲县狱。时岁日,翊引杯曰:“正朝从小起。”膺谓曰:“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翊曰:“求仁得仁,又谁恨也?”膺乃叹曰:“汉其亡矣,汉其亡矣!夫善人天地之纪,而多害之,何以存国?”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亢:高傲。?②张让:东汉末年专权的宦官。?③陈仲弓,即上文中的陈寔。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不受谢:表示歉意。
B.死,妻子徙边考:通“拷”,拷打
C.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膺语:告诉
D.膺党事,与杜密、荀翊同系新汲县狱 坐:犯……罪;受……牵连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李膺“性简亢”的一组是(3分)
①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④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②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⑤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③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⑥一与言,即决曰:“此人当作国士。”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膺接交往来的人很少,但他的声名很高,社会上仰慕他的人很多。当时很多人希望能成为他的门徒,荀爽甚至以给他驾一次车为荣耀。
B.李膺做官威猛严峻,不畏惧权势。他做司隶校尉时,宦官张让权倾一时,其弟张朔依仗其势为非作歹,李膺带将吏把他从张让家夹壁墙里搜出逮捕,并依法杀掉。
C.李膺很有文才,他的文章被学生们争着阅读。他还善于识别人才,虽然聂季宝出身低微,但一谈话他就断定聂季宝是国家的栋梁。
D.李膺为人高傲,他不仅敢于打击宦官的嚣张气焰,甚至敢于冒犯皇帝。他把皇帝身边的太监吓得不敢出官门,把能得到他接纳的人称为“登龙门”,并因此获罪。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3分)
(2)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3分)
(3)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陈仲举雅重徐孺子为豫章太守至便欲先诣之主簿曰群情欲令一府君先入拜陈曰:“武王轼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选自《商芸小说》)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郎高孝基异之,曰:“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从征伐,常参帷幄机秘。方多事,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天策府建,为中郎。王为皇太子,与玄龄共管朝政,引士贤者,下不肖,咸得职。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总数职,阴剀讽如晦等。帝曰:“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久之,以疾辞职,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会病力,诏皇太子就问,帝亲至其家,抚之梗塞。薨,年四十六,帝哭为恸。及葬,加司空,谥曰成。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
  它日,食瓜美,辍其半奠焉。尝赐玄龄黄银带,曰:“如晦与公同辅朕,今独见公。”泫然流泪曰:“世傅黄银鬼神畏之。”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后忽梦如晦若平生,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
  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每议事帝所,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云。──选自《新唐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当为栋梁用,愿保德      令:美好
B.去者虽多,不足,如晦王佐才也  吝:耻辱
C.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  属:连接
D.玄龄必曰:“非如晦莫之。”   筹:谋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晦少英爽,喜书,风流自命    告,则杀之
B.手诏虞世南勒文碑,使言君臣痛悼意 若亡郑而有益
C.明日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D.盖如晦长于断,玄龄善谋      封府库,待将军
3.下列句子中,分别表示“房玄龄推崇杜如晦”和“皇帝思念杜如晦”的一组是(  )
①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②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
③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④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
⑤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
⑥敕所御馔往祭
A.①⑥
B.③④
C.②⑤
D.④⑥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 房玄龄、杜如晦没有凭借什么老本出来做官,只是他们的才干可以参与治理天下,你想因此离间我们君臣关系吗?
B.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
 ? 第二年到吉祥的日子,派皇宫官员去慰问(杜如晦)的妻子儿女,官府的官员的拜见也不停止,对他们一家的恩惠和礼节一点也没有减少。
C.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 大王如果最终只是守住封地,不干大事(就罢):如果您一定要治理天下,除了杜如晦没有谁和您一起成就功业的。
D.方多事,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
 ? 那时天下正多事,他判断处理毫无保留,同事、下属都各尽自己的才华,没有谁见到他才能的极限。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如晦年轻时就已经显示出较高的素质,在参加吏部选拔时,受到了有关官员的器重,认为他有栋梁的潜质。
B.房玄龄慧眼识英才,将杜如晦推荐给了皇帝。在之后两人的合作共事中,既能相互配合,又能相互尊重。
C.杜如晦英年早逝,皇帝十分痛惜,在他死时加官爵,赐谥号,并亲自下诏书,表达君臣痛悼的意思,并安排人刻写墓志铭。
D.杜如晦死去多天后,皇帝还非常想念,经常祭奠他,在赏赐他人物品时,也不忘记杜如晦,对他的遗属也十分关心。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亮传
(明)李贽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耳!”盖以地下于西湖也。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十七年矣。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①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日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澹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数语侵澹,澹闻而慊之,即檄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适被杀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亮,闻于官。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尔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时光宗不朝重华宫②,群臣更进迭谏,皆不听。得亮策,及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闻之皆喜。授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未至官,一夕卒,年五十五。
亮志存经济,重许可,人人见其肺肝。虽为布衣,荐士恐弗及。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
李卓吾③曰:“终始知公者叶,虽与文公④游,文公不知也。乃郡守周葵早岁便知亮,异哉!堂堂朱夫子反以章句绳亮,粗豪目光,悲夫!士唯患不粗豪耳,有粗有豪,而后真精细出矣;不然,皆假也!”
(选自《 明代散文选注》,岳麓书社出版,有删改)
【注】①种放:北宋隐士,屡辞征辟,后诏至京,“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命坐与语。……即日授左司谏,直诏文馆,赐巾服简带”(《宋史。隐逸传》)。②重华宫:为孝宗所居处,借指退位为太上皇的孝宗。③卓吾: 李贽,号卓吾,明代思想家、文学家。④文公:朱熹,字元晦,文公是其谥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A.朝士白事,必令揖亮白:明白
B.居无何,亮家僮杀人居:居住
C.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首:首先
D.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故典:先例、成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而目光有芒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C.即檄状以闻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既知为亮,则大喜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B.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C.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D.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亮很有才气,喜欢谈论兵法,写作水平也很高,深得所在地之郡守周葵的赏识与栽培,也因此有幸结识了当时的英雄豪杰。
B.陈亮失意之时,整日借酒消愁,曾有一次,因为酒后骂了当时的主考官何澹,所以遭到了罢免,并被其陷害下狱,受尽折磨。
C.对于光宗不朝太上皇孝宗之事,陈亮的谈论暗合光宗之意,也得到了孝宗与宁宗的认可,所以在考试进士时,被光宗钦点为第一,随后还被授予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一职。
D.陈亮家境不是很殷实,才能卓异,性格直率,敢于直谏,前后共上书三次,可堪重用却终生未能得以重用,就连常与他的朱熹也并不真正了解,作者深感遗憾和痛惜。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1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2,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1未遑(huáng):没有闲暇。2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属:连缀,写)
B.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秀才:才学优异)
C.乃贾生曰。(短:说坏话)
D.自以寿不得长,又以去,意不自得 (适:到……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廷尉言贾生年少;今君亡赵走燕。
B.贾生具道所以然之状;相如持璧却立。
C.居顷,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填然鼓
D.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忌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使文帝夜半前席。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反对分封,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否则将兴起灾难。
第Ⅱ卷(共120分)
完成下列各题。(共36分)
小题4:文言翻译、断句。(共10分)
1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4分)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4分)
3请用“/”线给下列文言语段断句。(2分)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选自《颜氏家训》)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