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无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恭而无礼则劳
B.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C.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D.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①,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②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遗,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弛,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选自《后汉书·李膺传》)
李膺恒以疾不送迎宾客,二十日乃一通客。唯陈仲弓③来,辄乘舆出门迎之。
膺居阳城时,门生在门下者,’恒有四五百人。膺每作一文出手,门下共争之,不得堕地。陈仲弓初令大儿元方来见,膺与言语讫,遣厨中食。元方喜,以为合意,当复得见焉。膺同县聂季宝,小家子,不敢见膺。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语膺。呼见,坐置砌下牛衣上。一与言,即决曰:“此人当作国士。”卒如其言。
膺坐党事,与杜密、荀翊同系新汲县狱。时岁日,翊引杯曰:“正朝从小起。”膺谓曰:“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翊曰:“求仁得仁,又谁恨也?”膺乃叹曰:“汉其亡矣,汉其亡矣!夫善人天地之纪,而多害之,何以存国?”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亢:高傲。?②张让:东汉末年专权的宦官。?③陈仲弓,即上文中的陈寔。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谢:表示歉意。
B.考死,妻子徙边考:通“拷”,拷打
C.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语膺语:告诉
D.膺坐党事,与杜密、荀翊同系新汲县狱 坐:犯……罪;受……牵连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李膺“性简亢”的一组是(3分)
①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④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②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⑤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③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⑥一与言,即决曰:“此人当作国士。”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膺接交往来的人很少,但他的声名很高,社会上仰慕他的人很多。当时很多人希望能成为他的门徒,荀爽甚至以给他驾一次车为荣耀。
B.李膺做官威猛严峻,不畏惧权势。他做司隶校尉时,宦官张让权倾一时,其弟张朔依仗其势为非作歹,李膺带将吏把他从张让家夹壁墙里搜出逮捕,并依法杀掉。
C.李膺很有文才,他的文章被学生们争着阅读。他还善于识别人才,虽然聂季宝出身低微,但一谈话他就断定聂季宝是国家的栋梁。
D.李膺为人高傲,他不仅敢于打击宦官的嚣张气焰,甚至敢于冒犯皇帝。他把皇帝身边的太监吓得不敢出官门,把能得到他接纳的人称为“登龙门”,并因此获罪。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3分)
(2)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3分)
(3)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陈仲举雅重徐孺子为豫章太守至便欲先诣之主簿曰群情欲令一府君先入拜陈曰:“武王轼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选自《商芸小说》)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谢:推辞,拒绝
小题2:
试题分析: ③李膺不畏惧权势,严格执法,④李膺不逃避责任,⑥李膺善于识别人才。
小题3:
试题分析: “登龙门”是别人称他的行为,他获罪的直接原因还是“党事”。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谒:拜见。因为:古今异义词,借机替。(2)之:动词,去。安之:宾语前置,之安。(3)死者:古今异义词,死这件事。吝色:为难的表情
小题5:
试题分析:陈仲举平素很看重徐孺子,他被任命为豫章太守,刚一到任,就要去看望徐孺子。主簿对他说:“大家都希望太守您先举行交接参拜仪式。”陈仲举说:“周武王没等坐暖席子,就急着去拜访商容,我礼贤下士,有什么不可以呢?”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郎高孝基异之,曰:“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从征伐,常参帷幄机秘。方多事,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天策府建,为中郎。王为皇太子,与玄龄共管朝政,引士贤者,下不肖,咸得职。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总数职,阴剀讽如晦等。帝曰:“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久之,以疾辞职,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会病力,诏皇太子就问,帝亲至其家,抚之梗塞。薨,年四十六,帝哭为恸。及葬,加司空,谥曰成。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
它日,食瓜美,辍其半奠焉。尝赐玄龄黄银带,曰:“如晦与公同辅朕,今独见公。”泫然流泪曰:“世傅黄银鬼神畏之。”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后忽梦如晦若平生,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
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每议事帝所,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云。──选自《新唐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 令:美好
B.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 吝:耻辱
C.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 属:连接
D.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 筹:谋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 以告,则杀之
B.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 封府库,而待将军
3.下列句子中,分别表示“房玄龄推崇杜如晦”和“皇帝思念杜如晦”的一组是( )
①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②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
③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④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
⑤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
⑥敕所御馔往祭
A.①⑥
B.③④
C.②⑤
D.④⑥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 房玄龄、杜如晦没有凭借什么老本出来做官,只是他们的才干可以参与治理天下,你想因此离间我们君臣关系吗?
B.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
? 第二年到吉祥的日子,派皇宫官员去慰问(杜如晦)的妻子儿女,官府的官员的拜见也不停止,对他们一家的恩惠和礼节一点也没有减少。
C.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 大王如果最终只是守住封地,不干大事(就罢):如果您一定要治理天下,除了杜如晦没有谁和您一起成就功业的。
D.方多事,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
? 那时天下正多事,他判断处理毫无保留,同事、下属都各尽自己的才华,没有谁见到他才能的极限。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如晦年轻时就已经显示出较高的素质,在参加吏部选拔时,受到了有关官员的器重,认为他有栋梁的潜质。
B.房玄龄慧眼识英才,将杜如晦推荐给了皇帝。在之后两人的合作共事中,既能相互配合,又能相互尊重。
C.杜如晦英年早逝,皇帝十分痛惜,在他死时加官爵,赐谥号,并亲自下诏书,表达君臣痛悼的意思,并安排人刻写墓志铭。
D.杜如晦死去多天后,皇帝还非常想念,经常祭奠他,在赏赐他人物品时,也不忘记杜如晦,对他的遗属也十分关心。
参考答案:1.B
2.C
3.B
4.D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亮传
(明)李贽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耳!”盖以地下于西湖也。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十七年矣。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①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日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澹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数语侵澹,澹闻而慊之,即檄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适被杀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亮,闻于官。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尔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时光宗不朝重华宫②,群臣更进迭谏,皆不听。得亮策,及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闻之皆喜。授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未至官,一夕卒,年五十五。
亮志存经济,重许可,人人见其肺肝。虽为布衣,荐士恐弗及。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
李卓吾③曰:“终始知公者叶,虽与文公④游,文公不知也。乃郡守周葵早岁便知亮,异哉!堂堂朱夫子反以章句绳亮,粗豪目光,悲夫!士唯患不粗豪耳,有粗有豪,而后真精细出矣;不然,皆假也!”
(选自《 明代散文选注》,岳麓书社出版,有删改)
【注】①种放:北宋隐士,屡辞征辟,后诏至京,“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命坐与语。……即日授左司谏,直诏文馆,赐巾服简带”(《宋史。隐逸传》)。②重华宫:为孝宗所居处,借指退位为太上皇的孝宗。③卓吾: 李贽,号卓吾,明代思想家、文学家。④文公:朱熹,字元晦,文公是其谥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A.朝士白事,必令揖亮白:明白
B.居无何,亮家僮杀人居:居住
C.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首:首先
D.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故典:先例、成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而目光有芒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C.即檄状以闻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既知为亮,则大喜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B.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C.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D.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亮很有才气,喜欢谈论兵法,写作水平也很高,深得所在地之郡守周葵的赏识与栽培,也因此有幸结识了当时的英雄豪杰。
B.陈亮失意之时,整日借酒消愁,曾有一次,因为酒后骂了当时的主考官何澹,所以遭到了罢免,并被其陷害下狱,受尽折磨。
C.对于光宗不朝太上皇孝宗之事,陈亮的谈论暗合光宗之意,也得到了孝宗与宁宗的认可,所以在考试进士时,被光宗钦点为第一,随后还被授予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一职。
D.陈亮家境不是很殷实,才能卓异,性格直率,敢于直谏,前后共上书三次,可堪重用却终生未能得以重用,就连常与他的朱熹也并不真正了解,作者深感遗憾和痛惜。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1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2,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1未遑(huáng):没有闲暇。2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属:连缀,写)
B.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秀才:才学优异)
C.乃短贾生曰。(短:说坏话)
D.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适:到……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廷尉乃言贾生年少;今君乃亡赵走燕。
B.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相如因持璧却立。
C.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填然鼓之
D.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忌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使文帝夜半前席。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反对分封,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否则将兴起灾难。
第Ⅱ卷(共120分)
完成下列各题。(共36分)
小题4:文言翻译、断句。(共10分)
1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4分)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4分)
3请用“/”线给下列文言语段断句。(2分)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选自《颜氏家训》)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 项“适”指用贬官。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A.说/却 ;B.就/趁机 ;D.凭借/来。
点评:这种题型是考虚词题最常见的题型,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只要能将各个句子看懂,分辨出这几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
小题3:试题分析:B项中“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忌妒”错。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故”、“学事”、“征”各1分,句意1分。
(2)这个句子中判断句式1分,“爱”、“傅”、“故”各1分。(3)根据句意和关键词进行判断对两处1分,四处2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附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如他到衙门任职,特别器重他。孝文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而且旧时和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很精通诸子百家的书。孝文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各位老先生们都无法应对回话,而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各位老先生们都认为贾生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帝时已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团结,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订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皇帝刚刚即位,多谦让而无暇变法改制。但后来各项法律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就任等,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议的。于是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皇帝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派他去担任长沙王太傅。
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被贬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有三年。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时移动座席向前靠拢。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
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马市。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就要从此兴起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孝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