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1-13 18:54:3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表白,陈说
  卜筮然后决大事——然后:表顺承,而后
B.其说甚——尔:通“迩”,近
  凿户牖以为室——以为:把……作为
C.孰与能而化之——骋:放任,放纵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从事:做事
D.夫轻诺必信——寡:少,缺少
  其死也坚强——坚强: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距关,毋诸侯       内:通“纳”,接纳
B.君安与项伯有       故:故事,往事
C.备他端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指意外的变故
D.旦日不可不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私见张良,具告事    ②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①臣韩王送沛公      ②固不如也。且之奈何?
C.①良入,具告沛公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4分)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3分)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3分)



3、单选题  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开国茫然????何:多么。 ②不与秦塞人烟??通:通过。
B.①可以横峨眉巅????绝:隔绝。 ②黄鹤之飞不得过??尚:尚且。
C.①使人听此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②以手抚膺长叹??坐:坐下。
D.①连峰去天不尺??盈:满、足。 ②磨牙血????吮:吮吸。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注】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奏减浙东濒海渔课:赋税
B.驰驿之任俾:使,让
C.免赋杂役逋:拖欠
D.且请推行于天下,可报:上报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3分)(???)
①西安大疫,疗活甚众???????????????②两遭丧,俱起复
③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④发仓廪,免逋赋杂役
⑤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
⑥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
B.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火,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
C.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
D.魏源治狱平恕,亦有不当。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没有上报朝廷,但也因断案不当和上报辽王罪状有隐瞒而两次获罪被关进监狱。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5分)
(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5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部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博通经史——比:等到
B.轼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
C.大兵大,汉、唐灭亡之兆——狱:监狱
D.弄笔者始知自——振:振作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的一组是( )
①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③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
④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⑤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
⑥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A.①⑥
B.①⑤
C.②⑥
D.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