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3 19:04: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邵雍字尧夫。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①风雨,躬樵爨事父母,虽平居屡空,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②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洛者,有不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③,不设防畛④,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⑤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有删节)
【注】①芘:通“庇”,荫庇。②信宿:连宿两夜。③表襮:自我炫耀。④防畛:喻防人之心。畛,界限。⑤投劾: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⑥樵爨:qiáo cuàn?打柴做饭。⑦晡时:晚饭的时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其庐造:造访,拜访
B.敬雍,恒相从游雅:文雅,有礼仪
C.士之洛者 道:取道
D.父子昆弟每相曰饬:告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昔人尚友于古,吾独未及四方 ②虽平居屡空,怡然有所甚乐
B.①事之才 ②皆固辞受命
C.①躬樵爨事父母②留守王拱辰雍应诏
D.①有不公府,必之雍②此贤者所当尽力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①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4分)
②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4分)
小题4: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邵雍“道德贤良”的两个事例。(自己概括,也可引原文)(4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4分)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①邵雍时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知“雅”应解释为:非常、很。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而”“乃”“以”“之”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 A.而:转折连词,但。B.①乃:连词,于是,便;②副词,才。C.①连词,表目的,用来;②介词,用,拿。D.①之:动词,到;②助词,的。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关键字:①“燕”“晡时”“辄” ②“言”“善”“恶”“就”“强”“语”。
小题4: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了对文中人物“邵雍”的形象鉴赏、性格把握。一定要审准题意,即找出体现邵雍“道德贤良”的事例。读懂原文可知,文中这方面的事例还是较多的。同时若自己概括回答也一定要符合题意要求,表达言之成理。
小题5: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上几点综合思考去做。
【文言参考译文】
邵雍,字尧夫。邵雍年少的时期,也是自称有雄才大志的人,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凡是书籍他都要去认真的去读。开始为学就是艰苦而勤奋的。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打扇子,夜里不睡觉地刻苦学习好几年。在苦读中他叹息道:“?过去的古人们,为求学尚好访友拜师的,但唯有我自己没有去四方走走学学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游历了很长时间,然后幡然归来感叹地说道:“道就在这啊!”于是不再出行远游。???
当时北海李之才担任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问邵雍说:“你知道万物中的道理和性质、性命的学说吗?”邵雍回答道:“如果我有那个幸运的话,愿意接受先生的传授教育。”于是侍奉于李之才左右,系统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八卦六十四图像。
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非常的贫寒,所居住的房屋四面用蓬草做成的,不能挡风避雨。在这样的环境下邵雍亲自打柴、烧火做饭来侍奉自己的父母。虽然总是很穷苦,什么也没有,但他很安然自得其乐的样子,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人们不知道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就这样的安然生活的原因何在。)到了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为尽孝道,他倾其所有安葬了母亲,成为一贫如洗的人了。当时的前宰相富弼、做过高官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大学问家、著名诗词家吕公着等退居洛中,敬重邵雍的儒雅高深的学问,为大家在一起交谈的方便就集资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宅院。从此,邵雍依据时节耕种收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为自己的宅院起名叫“安乐窝”,于是自己起个道号叫“安乐先生”。?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入城乡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就乘坐小车,一个人推着,随意所行。当官的人家听到他那独特熟悉的车音,争相迎候,连小孩子和老夫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欢愉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不再直呼他的姓名。有时候留下连宿两夜才离开。有好事者在洛阳周边建有别致的小屋,如同是邵雍的小歇的居所,以方便他的到来时居住。名字叫“行窝”。???
司马光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邵雍。它们二人的纯正品行成为四周乡里所仰慕学习楷模。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都会说:“不要做不好得事,恐怕司马端明、邵先生知道。”有读书的士子取道洛阳,有不去官府,但必到邵雍处拜望的。邵雍德行气质纯粹,看上去就知道他的贤良,但邵雍自己从来不表露自己。不设置什么界限。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没有区别于他人。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诉别人。待人不分贵贱,不论年纪大小,一样诚恳地接待。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一时间洛阳人才特盛行,忠厚之风传遍天下。
熙宁时颁行新法,官吏受胁迫难以推行,有的就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想要离开。邵雍居住在州县的门生旧友都带着书信造访邵雍,邵雍说:“这是有才德的人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苛严,能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弃官有什么好处呢?”
嘉祐时,皇帝下诏求散失的贤才,西京留守王拱辰把邵雍上荐应诏,任命他为将作监主簿,下诏再推举有杰出才能的人,补任颍州团练推官,都坚决推辞之后才接受任命,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熙宁十年,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追赠他秘书省著作郎。元祐时又赐予他谥号康节。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面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相当于“之乎”,兼词
B.乐酒无谓之亡——厌:满足
C.有台池鸟兽——虽:虽然
D.鸿雁麋鹿——顾:环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颅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日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莱所,皆是,然后欢日:“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递归焉。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簧(zé):竹席。③鞫(jū):审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世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曰“是良子也”     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              回:返回
D.亦以是其身            持: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②不如而厚遇之,使归赵
B.①初彭州,母夫人老,不果行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之兴怀
C.①又富家有盗夜入启藏者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势弱于秦
D.①使之游,待之极厚 ②有志力,而又不随以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章,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B
4.(1)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8—10题。(6分,每小题2分)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迎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收天下之(士兵)
B.以黔首(愚弄)
C.会盟而谋弱秦,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D.长策而御宇内(通“震“,震动)
小题2: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作《师说》贻之
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五亩之宅,树以桑
C.执敲扑鞭笞天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小题3:下列划横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无憾乃使蒙恬筑长城而守藩篱
B.不相师以天下之民
C.外连衡而诸侯吞二州而诸侯
D.至尊而制六合吾从而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太史公书不待称说,若云褒赞其高古简妙处,殆是摹写星日之光辉,多见其不知量也。然予每展读至《魏世家》《苏秦列传》《平原君列传》《鲁仲连列传》,未尝不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魏公子无忌与王论韩事曰:“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十余语之间五用“魏”字。苏秦说赵肃侯曰:“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而不得则民终身不安。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
  平原君使楚,客毛遂愿行。君曰:“先生处胜①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曰:“三年于此矣。”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遂力请行。面折楚王,再言:“吾君在前,叱者何也?”至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于堂下。其英姿雄风,千载而下,尚可想见,使人畏而仰之。卒定从而归。至于赵,平原君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秦围赵,鲁仲连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君曰:“胜也何敢言事!魏客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客安在?”平原君往见衍曰:“齐国有鲁仲连先生者,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及见衍,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又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是三者重沓熟复,如骏马下驻千丈坡,其文势正尔。风行于上而水波,真天下之至文也。(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胜:平原君的名。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必魏爱魏重魏畏魏  德:感激
B.先生无所有也  是:这
C.胜士多者千人  相:帮助,
D.魏客辛垣衍令赵秦  帝:向……称帝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殆是摹写星日光辉  欲勿予,即患秦兵
B.今于毛先生而失之  见犯死,重负国
C.而使赵重九鼎、大吕  冰,水为之,而寒
D.胜也敢言事  君以知燕王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的内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若)择交而得则民安
B.(遂)三年于此矣
C.胜请为(之)绍介
D.及(平原君)见衍,衍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未尝不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重点阐述了《史记》中繁笔的精妙之处。写作中简笔和繁笔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简笔不等于空洞,繁笔不等于繁冗,只要运用恰当,简笔、繁笔可以各臻其妙。请从所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举出一个繁笔运用恰当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印证本文作者洪迈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D
4.(我)没有不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