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①论古之人。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①尚:同“上”。???② 颂:同“诵”。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尚论古之人“的意思是:又向上追论古代人物。
B.“是尚友也”中的“尚友”指的是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C.通过对如何交友的阐述,孟子提出了读书要“知人论世”的见解。
D.孟子以层层推进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交友的认识。
(2)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谈谈孟子对于交友的认识。(3分)
答:???????????????????????????????????????????????????????????????????????????
参考答案:(1)C(不是针对读书) (3分)
(2)这其实就是“
本题解析:略
参考译文:
孟子对万章说:“一乡中的优秀人物,和这一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国中的优秀人物 ,和这一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认为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就又上溯历史,评论古代的人物。吟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著作,(但)不了解他们的为人,行吗?所以还要研究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所作所为。这就是同古人交朋友。”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不阙秦,焉取之
B、①吾其还也 ②君知其难也
C、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D、①吾属皆且为之虏矣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④而人之所罕至焉
⑤褒之庐冢也
⑥遂与之俱出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⑧何厌之有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6分)
(甲)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乙)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沛公欲王关中??? (??? )????? (2) 不如因善遇之??? (??? )?
(3) 沛公然其计????? (??? )????? (4) 见谢项羽??????? (??? )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令将军与臣有郤
B.无内诸侯军
C.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D.不然,籍何以至此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
小题4:推断“因以文谕项羽”的具体内容。(用甲文中语句回答)(2分)
小题5:《项羽本纪》详写鸿门宴而《高祖本纪》略写,试加以评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称王;(2) 趁着、趁(此);(3)认
本题解析:
小题1:王名词做动词,称王。因是虚词,是趁着之意。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然在这是动词,认为正确,如现代成语,不以为然,然就是正确之意,不认为正确。谢一般表感谢之意,但在这,因其语意,表道歉。
小题1:郤通隙,内通纳。距通拒。
小题1:(1)得分点:飨、为译为替、省略“之” (2)得分点:会、活使动,使···活。
小题1:比前前后两段文字,可知省略的地方,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详写还是略写,只为突出中心,《项羽本纪》为突出项羽,所以详写,而《高祖本纪》为突出刘邦,所以略写,再者还要考虑是否重复。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15分)
《金石录》后序(节选)???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①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之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建炎夏五月,侯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余惊怛,念侯性素急,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盲。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呜呼!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注:侯,称丈夫赵明诚。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归赵氏:出嫁?????????????????? B.亦复脱衣市易:交换
C.每朔望谒告出:农历初一?????????? D.比至,果大服柴胡:接连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她和丈夫穷心尽力搜集、整理金石书画的是(????)
A.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
B.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
C.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
D.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3分)
(2)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3分)
(3)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3分)
参考答案:2. D比:及,等到。
3、C
4.(9分)
本题解析:2. D比:及,等到。(与《项脊轩志》的“比去,以手阖门”的“比”同。)
3、C“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意思是“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是说危急时刻如何保护金石书画等,不是谈搜集整理。
4.(9分)见译文。
译文: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我嫁给赵氏。当时先父在做礼部员外郎,丞相公公在做礼部侍郎,我夫明诚年方二十一岁,正在太学做学生。赵、李两家本是寒族,向来清贫俭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果实。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一边展玩碑文,一边咀嚼果实,自己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后 二年,明诚出仕做官,便即使节衣缩食,极力追寻遥远偏僻的地方(的古玩),搜尽天下各种用古文、奇字记载的文献。日积月累,资料越积越多。丞相在政府工作,亲戚故旧中也有人在秘书省的,常常有《诗经》以外的佚诗、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从鲁国孔子旧壁中、汲郡魏安釐王墓中发掘出来的古文经传和竹简文字,于是就尽力抄写,渐渐感到趣味无穷,以至欲罢不能。后来偶而看到古今名人的书画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还是脱下衣服把它买下来。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谈何容易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而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高宗建炎夏五月,皇帝有旨任命他任湖州太守,需上殿朝见。挑起行李,舍舟登岸。他穿着一身夏布衣服,翻起覆在前额的头巾,坐在岸上,精神如虎,明亮的目光直向人射来,向船上告别。此刻我的情绪很不好,大喊道:“假如听说城里局势紧急,怎么办呀?”他伸出两个手指,远远地答应道:“跟随众人吧。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器具,必须抱着背着,与自身共存亡,别忘了!”说罢策马而去。一路上不停地奔驰,冒着炎暑,感染成疾。我又惊又怕,想到明诚向来性子很急,有时发烧后,他一定会服凉药,病就令人担忧了。于是我乘船东下,一昼夜赶了三百里。到达以后,方知他果然服了大量的柴胡、黄芩等凉药,疟疾加上痢疾,病入膏肓,危在旦夕。我不禁悲伤地流泪,匆忙中哪里忍心问及后事。八月十八日,他便不再起来,取笔做诗,绝笔而终,此外更没有“分香卖屦”之类的遗嘱。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悲伤啊!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难道人性之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抑或明诚死而有知,对这些东西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吗?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唉!在这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有人丢了弓,总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计较。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