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
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慕:羡慕
B.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信:确实,果真
C.而尝极东方,出沧海极:穷尽
D.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固:本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羲之之书晚乃善乃作《怀沙》之赋
C.虽一能不以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D.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小题3:与文中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王羲之仰慕张芝的书法,临池学书法,因长年在池中洗笔,池水为墨所染而黑,可见王羲之学习之刻苦。?
B.王羲之因仕途坎坷,故寄情山水书法。?
C.后世学书法的成就不及王羲之,往往是学习上不及王羲之勤奋。?
D.王盛题字,曾巩作记都是为了勉励求学的人。
小题4: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通过记墨池,指出王羲之的书法的卓越成就,就是从精心学习得来,主旨是借此勉励学者专心致志,努力上进。?
B.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是记叙与议论结合,一方面记事,一方面紧扣着所记的事发表议论。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可以记人、记事、记游。?
D.本文表达了王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王君崇尚王羲之书法功夫之精深,曾巩因崇拜以上三人而写了《墨池记》这三方面的内容。
小题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3分)
(2)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3分)
(3)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慕:效法)
小题1:C(“虽”均为
本题解析: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而吾与子所共食。
译文: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C.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
译文:鲁肃才干适合辅佐时势,应当广泛地物色他身边的朋友,来使事业成功。
D.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他们说的就是李将军一类的人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A译文: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是:这);C译文:自己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补充主语“自己”);D译文: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一类的人吧。(其:表推测语气)。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孟子》阅读(6分)
孟子曰:“易①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②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
【注】①易: 治理、整治。②菽粟:大豆和小米。
小题1:从选段来看,孟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先使老百姓??????,(1分)才能让老百姓??????。(1分)(用原文词语回答,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
小题2:孟子并非只空谈“礼义兴邦”,也多次谈到经济问题,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孟子对此问题的具体措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富(足); 仁。(2分)
小题2:示例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②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从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先使老百姓富足,解决了经济问题,才能让老百姓懂得仁。
小题2:孟子所谈的“礼义兴邦”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述文段中孟子谈到通过发展生产和减轻赋税可以是老百姓富足起来,在此基础之上,“民焉有不仁者乎?”老百姓自然会懂得礼义。
分析并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点评: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参考译文】孟子说:“让百姓种好他们的地,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按一定时节使用,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没有水和火就无法生活,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因为家家水火都多极了。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粮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还有不仁爱的呢?”(《孟子·尽心上》)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大王来何操 ②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B.①不如早为之所 ②此予之所得也
C.①则与斗卮酒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D.①其孰能讥之乎 ②其谁曰不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