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巫
刘基
楚俗尚鬼,鬼实弗神也,而其巫谋神之。乃阴构于邑侠,请以其利共。邑侠以其情通于国侠,故得悉闻有司之事与讼狱之胜负,验如响。有不用巫言,则事之已右者必左,已左者必右。
于是楚人之奉巫过于奉王令,宁违王禁而不敢违巫言。王闻之怒,命司马戮巫而焚其祠。国人大噪,相与为讹言。于是楚旱,民皆以咎王,群小巫并起为讙①,遍国中皆称鬼。
王与令尹谋尽杀巫,以问熊蛰父。熊蛰父曰:“是激也,未可。夫民愚而溺于祸福,彼方兴用鬼,而吾骤遏之,未竟其所望,而谓吾怫②其情,必怨。夫怨起于微而积者也。十家之邑,一日不能户无事,而况楚国乎?有事莫不诿诸鬼,则莫不倚鬼以尤王,其奚以御之?不如因而亢之。小人能诪祸而不避亢,亢而后昭其诈,则不户说而喻,然后明正其法,蔑敢违矣。”乃命群巫推一大巫以主鬼,而复其祠,国有事亦请焉。而大选县公③,平庶狱,宽征役,绝请谒,黜贪墨,国邑之侠皆屏迹。巫言多不中,民始懈。
会鄙有西师,王集其国老以祈巫,巫不得先闻,而失其辞,王以诘国老,国老愕,弗能对。乃尸巫而爇④鬼,无一人敢复言鬼。????????????????????????????(节选自《郁离子评注》)
巫?鬼
刘基
王孙濡谓郁离子⑤曰:“子知荆巫之鬼乎?荆人尚鬼而崇祠,巫与鬼争神,则隐而卧其偶。鬼弗知其谁为之也,乃蠥⑥于其乡。乡之老往祠,见其偶之卧,醮而起焉。鬼见以为是卧我者也,欧之踣而死。今天下之卧弗可起矣,而不避焉,无益,祗取尤耳!”?(节选自《郁离子评注》)
【注】①讙:通“喧”,喧哗。②怫:通“悖”,违反。③县公:县大夫。④爇:放火焚烧。⑤郁离子:刘基在文章中的托称。⑥蠥:同“孽”, 危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其巫谋神之神:灵验
B.相与为讹言讹:伪诈
C.则莫不倚鬼以尤王尤:过失
D.会鄙有西师鄙:边境
小题2: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巫》中的巫师借鬼招摇撞骗,《巫鬼》中的巫师则为争神而暗中推倒鬼的偶像。
B.《楚巫》中的百姓对巫师的话始终执迷不悟,《巫鬼》中的百姓却无辜受鬼之害。
C.《楚巫》中,在惩杀谣传干旱的巫师上,楚王有些急躁,而熊蛰父则冷静有识。
D.《巫鬼》中的鬼对巫师不让百姓崇尚祭祀鬼神无计可施,最后迁怒乡里的老人。
小题3:下列对两篇文章寓意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楚巫》:祸患常积于忽微《巫鬼》:审时度势,避祸于未然
B.《楚巫》:谣言止于智者《巫鬼》:养正邪自除
C.《楚巫》:多行不义必自毙《巫鬼》: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D.《楚巫》:功以谋就,事以计成《巫鬼》:大厦已倾不可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得悉闻有司之事与讼狱之胜负,验如响。(3分)
(2)鬼见以为是卧我者也,欧之踣而死。(3分)
2、单选题 请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3分)
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3、阅读题 阅读《游褒禅山记》(节选),完成1~4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卒:死后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兴)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审察
2.下列语句中对加粗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之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仆碑的”。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代词,用于第一人称,指代作者自己。
C.其孰能讥之乎
其:第三人称代词,可泽为“那些人”。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其:代词,指代古书,可译为“那些书”。
3.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此余之所得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作者在游历中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人生哲理,请就这条人生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涉务①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笺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粱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②,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薅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墢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注】①涉务:涉及、从事实际事务。②果下马: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下行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徒高谈虚论——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纠正
D.卒为羁旅——羁旅:寄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出则车舆,入则扶侍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D.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苦,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下面对加粗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假(借助,利用)虎威 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为(做,凝成)之 行将为(被)人所并 为(为了)之奈何
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 专心致(尽,极)志 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 劝(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劝说,阻止)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