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收成)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③使④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用做动词,成就功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年老无妻的人)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繁殖)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取下)其环(做耳饰的玉),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上朝。古代妇女有封号的才能上朝,所以这里的“不朝”是指未加封号)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子仲,齐国的隐士)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不向王称臣,就是不做官),下不治其家,中不索(求)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四》)
12. 对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的“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A. 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B. 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C. 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D. 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和例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A. 苟无民,何以有君??????????????????? B.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C.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D.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14. 对“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难道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B. 难道把卑贱的百姓放在前面,而把我们国君放在后面吗?
C. 难道是先轻视我们国王而后再尊重他吗?
D. 难道是把你们国君放在前面而后再尊重我们国君吗?
15. 对“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A. 北宫的女婴和儿子平安无事吧?
B. 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吧?
C. 北宫的女儿婴儿子没有生病吧?
D. 北宫的女婴和儿子没有生病吧?
16. 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得正确的是(???)(多项选择)
A. 本文反映了赵威后看重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而轻视齐王的态度。
B. 本文反映了赵威后把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看得比国君还重要的民本思想。
C. 本文表达了赵威后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提倡孝道的治国主张。
D. 赵威后认为齐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是因为齐王不重视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不能举贤任能,不在齐国提倡孝道。
E. 赵威后认为,只有收成好了,人民生活才能安定;人民生活安定了,国王的统治才能巩固;贤能的隐士被任用了,老百姓都孝顺父母,国家才能治理好。
参考答案:12. B?
13. D?
14. A
1
本题解析:12.考查一词多义。使做名词时,当“使者”“使命”讲。使做动词时,当“让”“派”“出使”讲。“使”②与“者”字构成“者”字短语,是“出使”的意思。“使”③与“奉”连用,是“使命”的意思。
13.考查词多义,多词一义,例句中的“以”与D句中的“以”都用在目的复句中,当“来”讲。
14.翻译时注意语境。“贱”译成卑贱的,次要的。是形容词做名词用。
15.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注意此句中“婴儿子”即“北宫之女”。
16.考查筛选信息,把握文章要点。
第一段写赵威后先问齐国的收成和百姓情况,然后才问齐王是否健康,表现了她重视农业生产,重视人民生活的思想,认为这是国君治国的基础。
第二段,通过赵威后问两个隐居的贤士是否任用,一个孝女是否“入朝”表达了她主张任用贤人,提倡孝道的治国思想。
参考译文: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他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
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
【评析】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古人早已悟出了民主政治的精髓,一个国家是以人民为尊贵,而非君主、统治者为尊贵的,这是近代人民主权论在远古的先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君主只是为人民所认可的管理者,是“人民的公仆”,中国这种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渊源于先秦战国,对当时的政治家和各国首脑们认识国家的实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矫正了统治者霸权主义的国家观念,清明的领导人应该明白只有以民为贵、以民为主,才能政通人和、长治久安。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仁宗深器之。入为右司谏,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皇祜中,颇多灾异,奎极言其征日:“水旱饥馑,此天道之不顺也。地震为患,大河横流,此地道之不顺也。邪曲害政,群小纷争,众情壅塞,此人事之不和也。夫帝王之美,莫大于进贤退不肖。今天下皆谓之贤,陛下知之而不能进;天下皆谓之不肖,陛下知之而不能退。
内宠骄恣,近习回挠,阴盛如此,宁不致大异乎?又十数年来下令及所行事,或有名而无实,或始是而终非,故群臣百姓,多不甚信,以谓陛下言之虽切而不能行,行之虽锐而不能久。臣愿谨守前诏,或敢私挠,必加之罪。毋为人所测度,而取轻于天下。”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榷财利,负其息者,至取物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居三月,治声赫然。除端明殿学士,拜枢密副使。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帝顾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颇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耶,有所要耶?”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江宁。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奄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奄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司马光谏日:“奎名望清重,今为陶绌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中书。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日文肃。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卜六·列传第七十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深器之器:器重
B.奎发孙宿恶宿:往日
C.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状:陈述
D.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 竟:竟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陛下知之而不能进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B.以故职还朝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乃命知江宁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今为陶绌奎秦王为赵王击缻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奎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②臣愿谨守前诏,或敢私挠,必加之罪
③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
④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
⑤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⑥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祜年问发生了很多灾异事情,吴奎陈述了“天道”“地道”不顺及“人道”不和的现象,劝谏皇帝要进用贤能贬退无才。
B.吴奎代理开封知府时,处理事情敏捷,特别是对富豪孙氏侵占别人的财产和利益一事的处理,更使他名声赫然。
C.宋神宗刚即位时,想召王安石到朝廷任职,在吴奎的极力劝谏反对之下,宋神宗没有重用王安石,只是任命他为江宁知府。
D.御史中丞王陶因毁谤宰相韩琦而被贬,吴奎也因支持王陶而受到牵连,但在司马光的劝谏下,皇帝还是把吴奎留在了中书省。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谓陛下言之虽切而不能行,行之虽锐而不能久。(3分)
(2)毋为人所测度,而取轻于天下。(2分)
(3)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竟:终究
小题1:A项,前一个为连词,表转折,却;后一个为连词,表递进,而且。B项,都为介词,凭借,凭着。C项,前一个为副词,于是,就;后一个为副词,才。D项,前一个为介词,由于,为了;后一个为介词,替,给
小题1:③句是吴奎代理开封知府时的所作所为,⑥句是司马光的谏言
小题1:吴奎并未支持王陶,而是反对王陶
小题1:(1)谓:认为;切:恳切;锐:急速(2)测度:揣测;取轻:轻视,看轻;被动句式(3)除:授予;执:坚持;疏:上奏;阿附:迎合依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②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③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小题2:如何才能做到短文中的“二乐”?
参考答案:
小题:①君子有三大快乐,而称王天下的人却不一定享受得
本题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而称王天下的人却不一定享受得到。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君子有三大快乐,而称王天下的人却不一定享受得到。”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算!”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待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故童之中,森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谓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多深致远,诚学者之师徒也。君仍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究、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特书而别。原心以为启学,志为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 (《三国志》卷十一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B.崧辞曰。——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D.君乃舍之。——乃:就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原过其旁而泣。/子路拱而立。
B.一则羡其不孤。/秦贪,负其强。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当以书相分。/斧斤以时入山林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如(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君者;当以书相分。”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C
4.C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C.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D.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