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
[注]①生口:指俘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考:考察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按:查办
C.帝感悟,即报许报:报告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遮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②遂见用于小邑
B.①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C.①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②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D.①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4分)
(2)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6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胡世宁,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
宁裁之。他日复请湖田,持不可。迁南京刑部主事。应诏陈边备十策,复上书极言时政阙失。时孝宗已不豫,犹颔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濬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再知宝庆府。岷王及镇守中官王润皆严惮之。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宁府威日张,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上下诸司承奉太过。数假火灾夺民廛地,采办扰旁郡,蹂籍遍穷乡。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右都御史李士实,宸濠党也,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言,世宁狂率当治。命未下,宸濠奏复至,指世宁为妖言。乃命锦衣官校逮捕世宁。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
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世宁陈方略,请选将益兵,立赏罚格,严隐匿禁,修烽堠,时巡徼,以振军威,通道路。诏悉行之。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萼议欲销兵,世宁力折之。昌化伯以他姓子冒封,下廷议。世宁言:“吾辈不得以厚赂故,诬朝廷”,萼为色变。
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节选自《明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孝宗已不豫,犹颔之颔:点头同意。
B.世宁
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檄:发文书。
C.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引:退却
D.
萼议欲销兵,世宁力折之折:折断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B.指世宁为妖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乃谪戍沈阳乃遂收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吾辈不得以厚赂故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B.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C.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D.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4分)
(2)世宁陈方略,请选将益兵,立赏罚格,严隐匿禁。(4分)
(3)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 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④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尊父先旨,固让不受。 (《晋书·王羲之传》有删节)
1.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羲之雅好服食养性——雅:高雅
B.谢安未仕时亦居焉——仕:做官
C.群贤毕至——贤:贤才
D.俯察品类之盛——品类:自然万物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便有终焉之志——少焉,月出与东山之上
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仰观宇宙之大——居庙堂之高
D.与羲之同好——失其所与,不知
3.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是司马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 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于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2、3两段文字叙事、写景,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抒发了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情绪由平静转向激荡。
D.王羲之五十九岁去世,受到朝廷的加封,他的几个儿子遵从父亲的教导,坚决推辞,不愿接受。
4.把原文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注释】篑(kuì),土筐。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 A.孟子认为领略过大海的人很难再对其他水产生兴趣,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也难以被别的观点左右。 B.孟子提醒为学之人,要学习大海的波澜壮阔;不能事无大小,巨细无遗,像日月之光那样连细小的缝隙都要照到。
C.孟子以流水“不盈科不行”为喻,说明为学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只有学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准和境界。
D.孔子用堆土成山的比喻告诉我们,无论道德、学问或事业追求上,是进是止,关键都在自己,而不在别人或环境。
(2)请指出上述两个语段蕴含的有关学习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边城》是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全书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情美和风情美。
B.《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作。本文辞采华美.音律谐和.句式整齐.多用典故,充分体现了骈体文的特色。
C.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中,有一种名为“表”的文章。表文词藻清丽,情感真挚,《陈情表》.《出师表》等表文都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
D.《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是罗贯中在《三国志》等史书的基础上,运用独特的艺术感受编撰的一部雅俗共赏的小说,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