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D. 挟飞仙以遨游???? 作师说以贻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仁本高其才高:推崇
B.遣使者四辈敦趣趣:通“促”,催促
C.股肱之寄,要在忠力股肱:辅佐
D.管、晏暴君之过暴:残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周乃去,客密州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周为条二十余事为击破沛公军
C.帝尝以飞白书赐周但以刘日薄西山
D.管、晏暴君之过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资旷迈????②悠然独酌,众异之????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③⑤⑥
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赵仁本很赏识他,给他准备行装,让他进关。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常何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苏秦、张仪、终军、贾谊也比不过他。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小题5:将文言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4分)
(2) 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内容“取身后名”大意可知,暴:显露。所以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C“以”,介词,用;连词,表因果。D“之”,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以选B。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①是个性;②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④是道德。所以选C。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岑文本认为他与苏秦、张仪、终军、贾谊一样。所以选C。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被动句“为浚义令崔贤所辱”、感激、舍、逆旅、?会文切理、损益。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他的话,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官做了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并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万章上》)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谆谆然命之乎命:命令
B.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示:显示
C.践天子位焉践:登上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受:接受
小题2:下面的句子,加点的字在意义及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A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此之谓也
B?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
C?谆谆然命之乎????????????????????夫然后之中国
D?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小题3:与“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B .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C.此之谓也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命:任命 委派
小题2:
试题分析:都表顺承,“然后”,A代词/提宾标志,C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介词“把’/介词“用,凭借”????
小题3:
试题分析: D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定语后置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无复鸡人报晓筹——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C.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迷惘,茫然
D.他生未卜此生休——卜:占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瘞旅文(节选)
明·王守仁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悯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
“呜呼伤哉!繄注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痛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注】繄:音yī,发语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就问讯北来事就:接近,趋向
B.明早,遣人觇之觇:窥视,探视
C.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将:将要
D.古者重去其乡去:离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携一子、一仆,将之任鹏之徙于南冥也
B.其能以无死乎吾其还也
C.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徒以吾两人在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作于正德四年,这时作者被贬于龙场驿已是三个年头了,瘗(yì)就是埋葬的意思。该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
B.这三个异乡人与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却写得相当深切,其关键是作者被贬龙场驿,其景况略如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也是作者借以抒发自己被贬他乡的凄苦哀伤之情。
C.吏目主仆三人之死,既有侧面虚写,也有正面实写。死因一直含含糊糊,没有交代明白。不过在作者看来“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以及“游子怀乡”都可能是吏目致死的原因。
D.本文虽然是作者在借吏目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不过,他与吏目还是有些不同的,他能“达观随寓”,终于在异乡生活下来了。这既是实情,也是作者的自宽自解。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5分)
(2)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将”在此是“带领”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D表因果。A到/取独;B反问语气/婉商语气;C却/才。
小题3:
试题分析:都是侧面虚写。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关键字:“以”译为“因为”,“窜逐”译为“流放(被贬)”,“宜”译为“应当”,“何辜”译为“有什么罪过”,“若此”译为“如此”,“是”译为“这”,“重”译为“多”,“轻”译为“少”。句式:“自为”,介词宾语前置句,为自己。
参考译文:
在大明正德四年秋季某月初三日,有一名吏目从北京来到这里,不知他姓甚名谁。身边带着一个儿子、一个仆人,将要上任,路过龙场,投宿在一户苗族人家。我从篱笆中间望见他,当时阴雨昏黑,想靠近他打听北方的情况,没有实现。第二天早晨,派人去探视,他已经走了。
近午时刻,有人从蜈蚣坡那边来,说:“有一个老人死于坡下,旁边两人哭得很伤心。”我说:“这一定是吏目死了。可悲啊!”傍晚,又有人来说:“坡下死了两个人,旁边一人坐着叹息。”问明他们的情状,方知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二天,又有人来说:“看到坡下堆了三具尸体。”那么,他的仆人又死了。唉,令人伤心啊!
想到他们的尸骨暴露在荒野,无人认领,于是我就带着两个童仆,拿着畚箕和铁锹,前去埋葬他们。两名童仆脸上流露出为难的情绪。我说:“唉,我和你们,本像他们一样啊。”两名童仆怜悯地淌下眼泪,要求一起去。于是在旁边的山脚下挖了三个坑,把他们埋了。随即供上一只鸡、三碗饭,一面叹息,一面流着眼泪鼻涕,向死者祭告说:
“唉,悲伤啊!你是什么人,什么人啊?我是此地龙场驿的驿丞、余姚王守仁呀。我和你都生长在中原地区,我不知你的家乡是何郡何县,你为什么要来做这座山上的鬼魂啊?古人不会轻率地离开故乡,外出做官也不超过千里。我是因为流放而来此地,理所应当。你又有什么罪过而非来不可呢?听说你的官职,仅是一个小小的吏目而已。薪俸不过五斗米,你领着老婆孩子亲自种田就会有了。为什么竟用这五斗米换去你堂堂七尺之躯?又为什么还觉得不够,再加上你的儿子和仆人啊?哎呀,太悲伤了!你如真正是为留恋这五斗米而来,那就应该欢欢喜喜地上路,为什么我昨天望见你皱着额头、面有愁容,似乎承受不起那深重的忧虑呢?”
“一路上常冒着雾气露水,攀援悬崖峭壁,走过万山的峰顶,饥渴劳累,筋骨疲惫,又加上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难道能免于一死吗?我固然知道你会必死,可是没有想到会如此之快,更没有想到你的儿子、你的仆人也会很快地死去啊。都是你自己找来的呀,还说它什么呢?我不过是怜念你们三具尸骨无所归依才来埋葬罢了,却使我引起无穷的感怆。唉,悲痛啊!纵然不葬你们,那幽暗的山崖上狐狸成群,阴深山谷中粗如车轮的毒蛇,也一定能够把你们葬在腹中,不致长久地暴露。你已经没有一点知觉,但我又怎能安心呢?自从我离开父母之乡来到此地,已经三个年头。历尽瘴毒而能勉强保全自己的生命,主要是因为我没有一天怀有忧戚的情绪啊。今天忽然如此悲伤,乃是我为你想得太多,而为自身想得很少啊。我不应该再为你悲伤了!我来为你唱歌,你请听着。”
“我唱道:连绵的山峰高接云天啊,飞鸟不通。怀念家乡的游子啊,不知西东。不知西东啊,顶上的苍天却一般相同。地方纵然相隔甚远啊,都在四海的环绕之中。想得开的人儿到处为家,又何必守住那旧居一栋?魂灵啊,魂灵啊,不要悲伤,不要惊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