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1-13 20:17:0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精卫
顾火武②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注:①精卫:古代神话中记载的一种鸟。相传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溺水而死,死后化舅为鸟,名叫精卫,飞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②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 ?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四句问精卫:万事皆有不平,你何必目空一切,自讨苦吃,以微小的身躯衔木填海不止?
B.五至八句精卫回答:我誓要填平东海,纵然力竭身沉,也绝不改变,大海不平,心无绝期。
C.诗歌前八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明确地揭示了精卫矢志平海、不惜捐躯的崇高精神。
D.诗歌末三句感叹西山衔木之鸟虽多,可是那些鹊、燕之类来来去去,却都只是为自己做窝。 ????
(2)这首诗结尾处刻画了鹊、燕等众鸟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
归嵩山作①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③。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④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作。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闲闲:从容貌。④迢递:远貌。
小题1:请就颈联中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2:有人对尾联中“闭关”一词甚为赞赏,认为这个词一语双关很是巧妙。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闭关”的理解。(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小题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2分)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4、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任意选择五小题):(5分)
(1)________________.,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
(2)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5)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8)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杜甫?《 秋兴八首》(其一))?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问题。(7分)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小题1: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3分)
小题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