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1-13 20:37: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①为黄头郎②。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带后穿③。觉而之渐台④,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即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氏,名通,文帝说焉,尊幸之日⒁异。通亦愿谨⑤,不好外交⑥,虽赐洗沐⑦,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1)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2)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⑧。文帝不乐,从容问通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问病,文帝使唶痈,唶痈而色难之。已而闻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邓通盗出徼⑨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入邓通家,尚负责数巨万。(3)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节选自《史记·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注释:①濯(zhào)船:用桨划船。濯:通“棹”。②黄头郞:汉代掌管船舶行驶的吏员,头戴黄帽,故称“黄头郞”。后泛指船夫。③裻(dū,督):衣衫和横腰部分。带:衣带。穿:打结。④渐台:建在未央宫西边苍池中的台子。⑤愿谨:性格老实谨慎。⑥外交:同别人交往。⑦洗沐:休假。按汉制,官吏五日一洗沐。⑧唶吮:吮吸。⑨徼:边境。
1.下面句子中黑体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觉而之渐台——觉:指梦醒
B.能富通者在我也——富:使……富有
C.竟不得名一钱——名:名义,名分
D.尚负责数万元——责:通“债”
2.下面句子中的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梦中阴目求推者郞——吾捕蛇独存
B.宜莫太子——今人方为刀俎
C.于是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D.文帝说——且置土石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通不是一个佞而见幸的弄臣,他的得宠完全是一种机缘巧合,正合了汉代的一句俗谚:“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B.邓通深得文帝信任靠得不是投机钻营,谄媚逢迎,而是他的诚实谨慎,脱身事外,不拉拢投靠,结党营私。
C.文帝赐给邓通铜山并给他铸钱的特权,是为了报答梦境中黄头郞对自己的辅助和邓通为自己吮吸脓血。
D.邓通心甘情愿地为文帝吮吸脓血,使景帝很难堪,邓通的“忠”,使景帝的“孝”显得很虚伪。


参考答案:1.C
2.C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曹锡宝,字鸿书,上海人。乾隆初,以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资深当擢侍读,锡宝辞。二十二年,改庶吉士。?以母忧归,病疡,数年乃愈。三十一年,改刑部主事。再迁郎中。授山东粮道。上巡山东,召见,命来京以部属用。以大学士阿桂奏,令入四库全书馆自效。书成,以国子监司业升用。
居三年,上以锡宝补司业无期,特授陕西道监察御史。时协办大学士和珅执政,其奴刘全恃势营私,衣服、车马、居室皆逾制。锡宝将论劾,侍郎南汇吴省钦与锡宝同乡里,闻其事,和珅方从上热河行在,驰以告和珅,令全毁其室,衣服、车马有逾制,皆匿无迹。锡宝疏至,上诘和珅。和珅言平时戒约严,或扈从日久渐生事,乞严察重惩。乃命留京办事王大臣召锡宝问状,又令步军统领遣官从锡宝至全家察视,无迹,锡宝自承冒昧。上召锡宝诣行在面诘,锡宝奏全倚势营私,未有实迹,第为和珅“杜渐防微”,乃有此奏。复谕军机大臣、大学士梁国治等覆询,锡宝又承“杜渐防微”语失当,请治罪。下部议,当左迁。上手诏略言:“平时用人行政,不肯存逆诈亿不信之见。若委用臣工不能推诚布公,而猜疑防范,据一时无根之谈,遽入人以罪,使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断无此政体。锡宝未察虚实,以书生拘迂之见,托为正言陈奏。姑宽其罚,改革职留任。”五十七年,卒。
仁宗亲政,诛和珅,并籍全家,乃追思锡宝直言,谕曰:“故御史曹锡宝,尝劾和珅奴刘全倚势营私,家赀丰厚。彼时和珅声势薰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而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今和珅治罪后,并籍全家,赀产至二十余万。是锡宝所劾不虚,宜加优奖,以旌直言。锡宝赠副都御史,其子江视赠官予荫。”锡宝,一士从子,再世居台省,敢言名。家有瓮,焚谏草。江尝乞诸能文者为诗歌,传一时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军机处章京 充:充当,担任
B.资深当擢侍读,锡宝辞:辞别
C.锡宝疏至,上和珅诘:责问
D.未有实迹,为和珅“杜渐防微”第:只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
A.以母忧归,病疡,数年愈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B.驰告和珅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C.使天下重足立、侧目而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
D.是锡宝劾不虚盖余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曹锡宝是一个谏诤之臣的一组是( ? )
①资深当擢侍读,锡宝辞 ②时协办大学士和珅执政,其奴刘全恃势营私 ③上召锡宝诣行在面诘,锡宝奏全倚势营私,未有实迹,第为和珅“杜渐防微” ④而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 ⑤锡宝赠副都御史,其子江视赠官予荫 ⑥家有瓮,焚谏草

A.②③④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③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曹锡宝因别人的奏举推荐,进入四库全书馆工作。《四库全书》编成以后,朝廷以国子监司业一职来提拔任用他。
B.上海南汇人吴省钦和曹锡宝是同乡,他得知曹锡宝将要弹劾和珅之后,立即将消息告诉了和珅。
C.和珅装模作样地“乞严察重惩”后,立即指示刘全迅速销毁罪证,因此曹锡宝派人到刘全家查看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只好承认自己鲁莽轻率。
D.敢于直言的曹锡宝在和珅气焰嚣张、声势凌人的当权时期,挺身而出,弹劾举报和珅,虽然失败,但仍不愧为一个谏诤之臣。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1)上巡山东,召见,命来京以部属用。(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锡宝未察虚实,以书生拘迂之见,托为正言陈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江尝乞诸能文者为诗歌,传一时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B (辞:推辞)
小题2:A(A.才/仅;B.均为表目的的连词;C.均表修饰;D.“所”都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小题3:B(①句说他拒绝提拔 ②句表明和珅的奴仆刘全的仗势谋私 ⑤句说清仁宗对锡宝的赏赐)
小题4:C(和珅是在指示刘全迅速销毁罪证后,面对皇上的询问时,才装模作样地“乞严察重惩”的。C项颠倒了先后顺序;另外,曹锡宝是自己亲自到刘全家查看的,并非是派人前去。)
小题5:第⑴句,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注意“召见”省略了宾语,要补充上;“以”译为来,语意通畅一分。第⑵句,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注意“以”、“托” “正言”等词的落实,语意通畅一分。第(3)句,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注意“乞”、“为诗歌”等词的落实,语意通畅一分。
点评:本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都比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第3个小题,首先要理解“谏诤之臣”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曹锡宝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是“谏诤之臣”。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参考译文】 曹锡宝,字鸿书,上海人。乾隆初年,以举人身份考取功名,被授予内阁中书,担任军机处章京一职。资历深了以后,应当提拔为侍读,锡宝推辞没有就任。乾隆二十二年改任庶吉士。因为母亲的丧事回家,又生了溃烂之病,几年后才好转。乾隆三十一年,改任刑部主事。再次升官担任郎中。被授予山东粮道一职。皇上到山东巡视,召见曹锡宝,让他到京城当做部属任用。因为大学士阿桂的奏举推荐,皇上让他进入四库全书馆贡献自己的力量。《四库全书》编成以后,朝廷以国子监司业一职来提拔任用他。
过了三年,皇上因为曹锡宝补任司业没有期限,特意授予他陕西道监察御史一职。当时协办大学士和珅掌握大权,他的奴仆刘全依仗权势谋求私利,衣服、车马、居室都超出了规格。曹锡宝打算论告弹劾,侍郎上海南汇人吴省钦与曹锡宝是同乡,听说了这件事,和珅此时正跟随皇上在热河,吴省钦飞马把这件事告诉了和珅,和珅命令刘全拆掉超出规格的房屋,衣服、车马只要是超出规格的,都隐藏得没有踪迹。曹锡宝的奏章到了皇上那里,皇上责问和珅。和珅回奏说自己平时对属下警戒约束很严格,但是或许自己随从护驾在外,奴仆无人管束,逐渐惹是生非,请求严格查办加重惩罚。皇上就命令留在京城处理事务的亲王大臣召见曹锡宝询问情况,又命令步军统领派遣官员跟着曹锡宝到刘全家去检察查看,没有发现证据,曹锡宝自己承认鲁莽轻率。皇上下诏命令曹锡宝到热河当面责问,曹锡宝上奏说刘全依仗权势谋求私利,但是没有实际证据,自己只是为了帮助和珅“杜渐防微”,才有这次上奏。皇上又让军机大臣、大学士梁国治等人审察询问,曹锡宝又承认“杜渐防微”的话不恰当,请求给自己治罪。交给相关部门议罪,应当降官贬职。皇帝亲手写了诏书,大意是说:“朕平时任用人才,处理政事,从来没有事先猜疑别人心存欺诈怀疑别人不诚信的想法。如果委任群臣百官却不能示人以诚,公正无私,而猜疑防范,根据一时没有根据的谈论,仓促地给别人罪名,使得全天下人重叠着脚站立,斜着眼睛看人,十分恐惧,绝对没有这样为政的。曹锡宝没有查清实际情况,仅拿书生拘泥迂腐的见解,假托是合于正道的话来向君王进言。姑且宽恕他的罪行,改为革职留任。”乾隆五十七年,曹锡宝去世。
清仁宗亲理朝政,诛杀了和珅,一并抄没了刘全的家产,才回想起曹锡宝的直言进谏,下诏说:“先前的御史曹锡宝,曾经弹劾和珅的奴仆刘全依仗权势谋求私利,家财丰厚。那时和珅气焰嚣张、声势凌人,整个朝廷没有一个人敢于举发弹劾,而惟独曹锡宝能够严辞上奏皇上,不愧是一个谏诤之臣。现在和珅被治罪后,一并抄没了刘全的家产,发现财产达到二十多万。这样看来,曹锡宝所弹劾的没有虚假,应该加以优待奖赏,以表彰他的敢于直言。追授曹锡宝为副都御史,他的儿子曹江也照此封官职。”曹锡宝,是一个读书人的侄子,经历两代就位居台省,以敢于直言进谏而闻名。家里有个瓮,用来焚毁谏书的草稿。曹江曾经请擅长写文章的人(关于这件事)写了诗歌,传诵一时。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武帝长子也。
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做剧韵,皆属思便成,无所易。年十二,于内省见狱官将谳事,问左右曰:“是皂衣何者?”曰:“廷尉官属。”召视其书曰:“是皆可念,我得判否?”有司统幼,绐之曰:“得,其狱皆刑罪上。”统皆署杖五十。有司抱具狱,不知为,具言帝,帝笑而从之。
太子自加元服,帝便使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前。太子明于庶事,每奏,谬误巧妄,皆即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天下皆称仁。
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轨惭而止。
普通中,大军北侵,都下米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及有流离道路,米密加振赐。若死亡无可敛,则备棺椁。四月乙巳暴恶,时年三十一。谥曰“昭明”。都下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及疆徼之人,闻丧者哀痛。
(取材于《南史·列传四十三·萧统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所易点:评点
B.帝便使万机省:察看
C.多所全宥:宽恕
D.四方氓及疆徼之人庶:百姓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是皂衣何
B.有司统幼
备棺椁米密加振赐

C.不知
D.具言
奏?填塞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或做剧韵,皆属思便成
有时用险韵,都能稍加思考便可作成。
B.是皆可念,我得判否
都是可怜惜的人,我能判决吗?
C.太子因命菲衣减膳
太子便命令(给他)减衣缩食。
D.都下男女,奔走宫门
京城中的男男女女都跑到宫门外(致哀)。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昭明太子萧统是武帝的长子,读书一目数行,过目不忘,才思敏捷,每当出游宴会或饯别亲友时,赋诗可达十数韵。
B.太子十二岁时,在宫内看到司法官员准备判案,就征得同意,接过案子,把司法官员认为要判徒刑以上重罪的都批为杖五十。
C.太子自行冠礼之后开始理政,能明辨是非真伪,并宽以待人;审理案件,所有人都得到赦免或从宽处理,天下都称颂太子仁德。
D.太子关注民生,每逢雨雪不停的天气,就派心腹左右巡视街巷,看到贫困的家庭和在道路上流浪的人,就私下赈济。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点:删改。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两个“为”前者是动词,干、做,后者是介词。B项两个“以”意义分别是:因、用。C项两个“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 D项两个“于”含义分别是:给(向、对),在。
小题3:
试题分析: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这些都可怜惜,我能判决吗?
小题4:
试题分析:“所有人都”不合文意。
【参考译文】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小名维摩,是武帝的长子。
太子身姿容貌美丽,举止得体,读书能一目数行,过目都记得,每当出游宴会或饯别亲友时,赋诗可达数十韵,有时用险韵,都能略思便成,而不用改换字句。十二岁时,在宫内看到司法官员准备判案。问左右说:“这穿黑衣服的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是司法部门的官员。”萧统把他们的案卷要来看,说:“这些都可怜惜,我能判决吗?”当时官员看他年幼,哄骗他说:“可以,这些案子都是要判徒刑以上的重罪。”萧统都批为杖五十。当事官员拿着这些判下的案卷,不知该怎么办,报告给武帝,武帝笑着让照此办理。
太子自行冠礼之后,武帝便让他观察处理国家事务,于是面前挤满了奏事的内外百官。太子通晓政务,每当有说错的或是花言巧语说假话的,都能马上分辨剖析,指出其正误。令其慢慢改过,未曾向武帝举报过一人。审理案件,许多人都得到豁免或从宽,天下都称颂太子仁德。
当时习俗喜欢奢侈,太子想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大家,使用之物都很简朴、身穿旧衣,吃饭也不要两样肉食。一次在后池中划船,番禺侯萧轨强调说里面应该有歌女演奏。太子不正面回答,而是吟咏了左思《招隐》是:“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萧轨惭愧而不再提此事。
普通年间,大军北侵魏国,京城米价因此上涨。太子便命令给他减衣缩食。每到雨雪不住的天气,就派心腹左右巡视街巷,看到贫困人家和流浪在道路上的,便私下用米赈济。如果有人死了无棺收敛,就施舍棺木。四月初六病重,死时年三十一,谥号昭明。朝野上下都为太子的死感到震惊,京城中男女老幼都跑到宫门外致哀,哭声满路,四方庶民及边疆各族民众,听到丧讯都很悲痛。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秋水时至
B.不辩牛马
C.拘于虚也
D.反于大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原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殉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不如归其太子归:使……回
B.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度:估计
C.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与:参与
D.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咎:责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黄歇为楚太子计曰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①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②吾其还也
C.①秦因遣黄歇 ②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①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
助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
B.在太子易服后为使者驾车回国后,黄歇就守在屋中,常常称自己生病不见秦使者。
C.太子登基时,作为奖赏,封给春申君江东,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
作为自己的都邑。
D.“战国四君子”,分别为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及楚国的
春申君。他们都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削弱对方力量来辅助君王
掌握国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4分)
(2)歇为人臣,出身以殉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本题解析:小题1:考查实词词义。C.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与”应为亲近、友好的意思。
小题2:考查虚词用法。C都是连词,“并且”的意思。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注意结合文本,仔细比对 ,找出答案。D
小题4:本题考查翻译能力。注意看准关键词,翻译落实到位。(1)“若”、“则”、“事”各1分,句意1分②“出身”“以”“殉”“归”各1分,句意1分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