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 ①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 ②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1、“知者”(智者)说话有什么讲究?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在侍奉有德位的君子时,应如何正确说话?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智者讲究说话的时机,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
2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士祯,字贻上,山东新城①人。幼慧,即能诗。顺治十五年进士。明年授江南扬州推官。侍郎叶成格被命驻江宁,按治通海寇②狱,株连众,士祯严反坐,宽无辜,所全活甚多。扬州鹺贾③逋课数万,逮系久不能偿,士祯募款代输之,事乃解。康熙三年,总督郎廷佐、巡抚张尚贤交章论荐,内擢礼部主事,累迁户部郎中。十一年,典四川试,母忧归,服阕,起故官。
上留意文学,尝从容问大学士李霨:“今世博学善诗文者孰最?”霨以士祯对。复问冯溥、陈廷敬等皆如霨言。召士祯入对懋勤殿,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直南书房。上征其诗,录上三百篇,曰御览集。
迁刑部尚书。故事,断狱下九卿平议。士祯官副都御史,争杨成狱得减等。官户部侍郎,争太平王训、聊城于相元狱皆得减等,而衡阳左道萧儒英,则又争而置之法。徐起龙为曹氏所诬,则释起龙而罪曹,案其所与私者,皆服罪。及长刑部,河南阎焕山、山西郭振羽皆以救父杀人论重辟,士祯曰:“此当论其救父与否,不当以梃刃定轻重。”改缓决,入奏,报可。
四十三年,坐王五、吴谦狱罢。王五故工部匠役,捐纳通判;谦太医院官,坐索债殴毙负债者。下刑部,拟王五流徙,谦免议,士祯谓轻重悬殊,改王五但夺官。复下三法司严鞫,王五及谦并论死,又发谦托刑部主事马世泰状,士祯以瞻徇夺官。四十九年,上眷念诸旧臣,诏复职。五十年,卒。
明季文敝,诗者习袁宗道兄弟,则失之俚俗;宗钟惺,则失之纤仄。士祯姿禀既高,学问极博,独以神韵为宗。取司空图“味在酸咸外”、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标示指趣,自号渔洋山人。主持风雅数十年。
(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三》,略有删改。)
注:① 新城:今山东桓台,当时隶属济南② 海寇:郑成功③ 鹺(cuó)贾:盐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扬州鹺贾逋课数万逋:拖欠
B.坐索债殴毙负债者坐:犯罪
C.王五及谦并论死论:讨论
D.标示指趣,自号渔洋山人指:通“旨”,意旨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士祯募款代输之,事乃解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则释起龙而罪曹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C.士祯以瞻徇夺官申之以孝悌之义
D.宗钟惺,则失之纤仄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小题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士祯“刚正不阿,宽政爱民”品格的一组是(????????????)
① 严反坐,宽无辜??????????????????????② 入对懋勤殿,赋诗称旨
③ 而衡阳左道萧儒英,则又争而置之法???????④ 王五及谦并论死
⑤ 案其所与私者,皆服罪????????????????⑥ 以瞻徇夺官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通海寇”案中,统治者泄愤于百姓,大开杀戒,株连甚广。王士祯大力平反冤案,拯救了众多无辜。
B.王士祯因博学善诗被举荐,深受康熙赏识,升为侍读,到南书房值班。康熙还亲自索要他的诗作精品,定名为《御览集》。
C.王士祯担任户部侍郎、刑部尚书时力争为杨成、王训、于相元、徐起龙等冤案减刑,又力争将萧儒英、曹氏等人绳之以法。
D.王士祯既是政绩卓著的重臣,又是著名文学家,杰出诗人。他首倡诗学“神韵说”,开一代诗风,影响深远。
小题5: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共16分)
(1) 典四川试,母忧归,服阕,起故官。(4分)
(2) 故事,断狱下九卿平议。(3分)
(3) 明季文敝,诗者,习袁宗道兄弟,则失之俚俗(3分)
(4)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2分)
(5)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2分)
(6)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论:判决,定罪
小题1:A. 副词,才/副词,却、竟然。? B.?连词,表并列。? C.?介词,因为/介词,把。D.?连词, 却/连词,如果?
小题1:②?表现王士祯的诗才 ④?是三法司的判决??⑥?是说王士祯屈从私情
小题1:“刑部尚书”应为“副都御史”
小题1:(1)“典”“母忧”“服阙”“起”各1分(2)“故事”“断狱”“下”各1分(3)“季”“敝”“失之俚俗”—意为“过失在于鄙俗”。意思对即可;各1分(4)“因此过”、句意各1分(5)“引”、“赞”各1分(6)“恨”、“必”各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士祯,字贻上,山东新城人。早慧,很小就能作诗。顺治十五年考中进士。第二年被任命为扬州推官(勘问刑狱的官职)。侍郎叶成格奉命驻守江宁,查办“通海寇”案件,株连了很多人,士祯对诬告者处以严厉刑罚,对无辜之人予以宽赦,他保全存活的人很多。扬州一个盐商拖欠税款数万,被逮捕后很久仍不能偿还,士祯就募款代为缴纳,事情才得以解决。康熙三年,总督郎廷佐、巡抚张尚贤接连上奏章荐举士祯,士祯擢升为礼部主事,多次升迁做到户部郎中。康熙十一年,士祯主掌四川省考试,因母丧归家,服丧期满,重新被任命为户部郎中。
皇上关心文学,曾经悠闲舒缓地问大学士李霨:“现在世上谁最博学善诗文?”李霨回答是王士祯。又问冯溥、陈延敬等,他们的回答同李霨一样。皇上在懋勤殿召见士祯,士祯赋诗很合皇上心意。改任翰林院侍讲,升为侍读,到南书房值班。皇上征要他的诗,士祯辑录呈上三百篇,定名为《御览集》。
(后来)升为刑部尚书。按照旧例,裁断案件要交付九卿评议论。当年士祯官任副都御史时,力争杨成减刑。官任户部侍郎时,力争太平王训、聊城于相元二人减刑,而衡阳左道萧儒英,却又力争将之法办。徐起龙被曹氏诬陷,士祯(最终)释放了徐起龙而将曹氏定罪判罚,并且追究这起案件中徇私舞弊之人,都服罪。等到王士祯主管刑部,河南阎焕山、山西郭振羽都因救父杀人而被判处死刑,士祯说:“这类案件应当就他们是否救父而定罪,不应当以他们是否杀人而定罪。”于是改判缓决,奏请皇上,回复同意。
康熙四十三年,王士祯因王五、吴谦案件被罢官。王五过去是工部一名工匠,用钱买了一个通判职务;吴谦本是太医院官,因索债打死负债者犯罪。案件交付刑部研究,判处王五流放,吴谦免罪,王士祯认为判得轻重悬殊。(于是)改判王五只是免官。又交付三法司严厉审问,王五及吴谦(最后)一并判处死刑,又揭发出吴谦曾请托刑部主事马世泰的事情,王士祯被以“瞻徇”(屈从私情)的罪名革职。康熙四十九年,皇上眷念老臣,下诏复职。康熙五十年,(王士祯)逝世。
明末文学衰微,诗家,学习袁宗道兄弟,却不免粗俗;师法钟惺,却不免纤巧(文风不正)。王士祯天赋很高,学问极博,以“神韵”为宗。用司空图的“味在酸成外”、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标明自己的诗歌理念旨趣,自号“渔洋山人”。主导清初文坛数十年。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11.22)
乙
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紧接着上海的教育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节选自报载文章《虎妈妈PK猫爸爸》)
小题1: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反映出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
??????????????????????????????????????????????????????????????????????????
小题2: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答“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3分)
??????????????????????????????????????????????????????????????????????????
??????????????????????????????????????????????????????????????????????????
??????????????????????????????????????????????????????????????????????????
参考答案:
小题1:因材施教?中庸之道
小题2:没有更好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分析归纳孔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可以从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的原因,来揣摩和归纳。孔子制止子路是因为子路好胜,鼓励冉有是因为其退缩,这就表现了孔子在教育问题上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方法,表现其中庸教育思想。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个表达题,要求用甲中的思想,回答乙的问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学生既要联系孔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又要结合材料乙中的事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5分)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节选自《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简易,不治威仪治:讲究、注重
B.善属文属:连缀
C.文帝(曹丕)御之以术御 :统治
D.公车令坐死坐死:因罪处死
小题2:下列句中,表明曹植“特见宠爱”和“植宠日衰”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⑴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⑵植援笔立成,可观
⑶性简易,不治威仪????????????????????⑷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
⑸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⑺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⑻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
A.⑴⑵⑷/⑸⑹
B.⑵⑶⑷/⑹⑺
C.⑴⑷/⑸⑺⑻
D.⑶⑷/⑸⑹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植十多岁就博览群书,下笔成文,以至使曹操以为是请人代写的,后来,在新落成的铜雀台上的比试中,曹植因其出众的才华让曹操非常看重。
B.曹植原来性情平
和,生活简朴,不事张扬,加之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曹操对他很宠爱,曾多次想立他为太子,但他后来放任无忌,最终失宠于曹操。
C.曹植做事任性,饮酒无度,加上又不像曹丕那样善于伪装自己讨人欢心,渐渐失去了曹操的宠信。后来司马门和醉酒事件是他当不成太子的失望心情的流露。
D.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想派他带兵去解救曹仁。曹植因醉不能受命,曹操反悔就罢免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2)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应作“抵挡,对付”。
小题1: 对(1)所述的情况,曹操当时还不相信,故不能作为“特见宠爱”的原因;(8)是“植宠日衰”以后的事,是“悔而罢之”的原因。
小题1:?曹植“当不成太子的失望心情的流露”在文中没有根据。?
小题1:略
【文言文參考译文】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他十多岁就能诵读《诗经》《论语》以及数十万字辞赋。他还擅长写作。曹操曾看过他的文章,问他:“你是央求人代笔的吧?”曹植跪下答道:“孩儿开口就能析明事理,提笔就能写成文章,但请父亲当面试试就知道了,干么要求
人代笔呢?” 当时恰逢邺城铜雀台落成,曹操把儿子们都带上台去,让他们各自作一篇赋。曹植落笔如飞,转眼写成,而且写得值得欣赏。太祖对曹植的才能非常赞赏。曹植天性随和平易,不抖威风摆架子,他使用的车马、自身的装饰打扮都不追求华丽,每次拜见曹操,曹操故意用不好回答的问题诘难他,他都能应声对答,因此,特别得到曹操宠爱。曹操带兵去攻打孙权,安排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说:“我先前当顿邱令
时,只有二十三岁,想想当时的所作所为,至今我也不后悔。现今你也二十三岁了,可以不努力吗!”曹植一方面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受到另眼看待,另一方面还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作为辅佐,曹操犹豫不决,几次想把他立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事我行我素,语言又不谨慎检点,饮酒也没有节制。而以后成为文帝的哥哥曹丕却暗用权术对付他,曹丕懂得掩盖自己的真情实意,善于装模作样曲意逢迎,赢得人们的良好印象。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一齐替曹丕讲好话,因此曹丕就被立为太子。有一次,曹植曾乘车在专供皇帝行车的御街上行驶,径直从司马门出宫。曹操知道后非常恼怒,管理守卫宫门的官员被处死。从此就加强了对诸侯的法规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曹操一方面担心自己死后出现祸乱,一方面又因为杨修很有才华,足智多谋,并且更因为他是袁绍、袁术的外甥,于是就捏造罪名杀了杨修。曹植内心更加感到不安。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想派他带兵去解救曹仁;出兵前曹操呼唤曹植前来要告诫他应注意的事宜。曹植却喝得醉醺醺的不能受命,曹操反悔就罢免了他。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人也。少孤,归诸父,使牧羊泽中。尊窃学问,能史书。年十三,求为狱小吏。数岁,给事太守府,问诏书行事,尊无不对。大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久之,尊称病去,事师郡文学官,治《尚书》《论语》,略通大义。复召署守属治狱,为郡决曹史。数岁,以令举幽州刺史从事。而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数上书言便宜事,事下丞相御史。初元中,举直言,迁虢令,转守槐里,兼行美阳令事。后上行幸雍,过虢,尊供张如法而办。以高弟擢为安定大守。到官,出教告属县,威震郡中,盗贼分散,入傍郡界。豪强多诛伤伏辜者。坐残贼免。起家,复为护羌将军转校尉,护送军粮委输。而羌人反,绝转道,兵数万围尊。尊以千余骑奔突羌贼。功未列上,坐擅离部署,会赦,免归家。涿郡大守徐明荐尊不宜久在闾巷,上以尊为郿令,迁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尊居部二岁,怀来徼外,蛮夷归附其威信。迁东郡大守。久之,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老弱奔走,恐水大决为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马,祀水神河伯。尊亲执圭璧,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庐居堤上。吏民数千万人争叩头救止尊,尊终不肯去。及水盛堤坏,吏民皆奔走,唯一主簿泣在尊旁,立不动。而水波稍却回还。吏民嘉壮尊之勇节。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尊窃学问,能史书????
B、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
C、奉先人遗体????
D、蛮夷归附其威信
2、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中“以”“数”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以:
①以令举幽州刺史从事??
②尊以千余骑奔突羌贼
③后以病去
数:
①数上书言便宜事??
②奈何数乘此险??
③吏民数千万人争叩头救止尊
A、“以”①②相同,“数”②③相同。
B、“以”①③相同,“数”①②相同。
C、“以”②③相同,“数”②③相同。
D、“以”②③相同,“数”①③相同。
3、文中写到王阳的事,对此解说正确的一项(???? )
A、王阳是王尊的前任益州刺吏,巡行州内区域来到邛郲九折阪,他感叹自己身体不健??壮,不能经过危险地段;而王尊同样到这里,认为王阳只能在家做孝子。而自己勇往直前。
B、王阳做益州刺史时,巡行州内区域,来到邛郲九折阪,他认为不应冒生命危险登山路:而王尊也做益州刺史,来到同一地方,他认为王阳要当孝子情有可原,而自己要勇往直前。
C、王阳做益州刺史时,巡行州内区域,来到邛郲九折阪,他感叹自己身体不健壮,不能经过危险地段;而王尊也做益州刺史,来到同一地方,他叱责王阳软弱无能只能做孝子,而自己要勇往直前。
D、王阳是王尊的前任益州刺史,巡行州内区域,来到邛郲九折阪,他认为不应冒生命危险登山路;而王尊同样到这里,批驳王阳要当孝子的错误想法,而自己要勇往直前。
4、翻译下列文句。
(1)数上书言便宜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止宿,庐居堤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B
4.(1)(王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