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拔剑,剑长,操其室——室:名词,剑鞘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动词,遭受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形容词,刻毒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①。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劾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苞及诸与是狱有干连者,皆免罪入旗②。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未几,改直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苞屡上疏言事,尝论:“常平仓谷例定存七粜三。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自后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移动有运费,粜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粜值有馀,即留充诸费。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下部议行③。又言民生日匮,请禁烧酒,禁种烟草,禁米谷出洋,并议令佐贰官督民树畜,士绅相度浚水道。又请矫积习,兴人才,谓:“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厚俸而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成处矜奋。”
乾隆初,疏谓:“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下部议,以五六月报灾虑浮冒,不可行。(节选自《清史稿·方苞列传》)
[注]①桐城人:今安徽桐城人。②入旗:给旗人做奴仆。③下部议行:皇上把此事交给相关部门商量去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狱成,名世坐斩 坐:定罪,入罪
B.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 囿:局限,拘泥
C.又请矫积习,兴人才 矫:纠正
D.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 举:举例,说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乃召苞直南书房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方苞解救粮荒措施的一项是( )
①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
②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
③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
④请禁烧酒,禁种烟草。
⑤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
⑥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苞本来要参加殿试的,可是因为母亲生病,便回家侍奉,后来因替戴名世的书作序而受到牵连下狱。
B.关于国家粮仓存粮的问题,方苞认为应当因地制宜,遇到米价上涨,应及时开仓卖米,然后再上报。
C.在兴人才方面,方苞提出,皇上应定时在朝廷上接见大臣,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就要奖赏。
D.方苞屡次上书言事,他的很多意见都被皇上采纳了,但是他要求五六月即报水旱之灾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实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B
4.C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的四季景色。
B.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C
4.D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4分)
初,伍员与申包胥①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2,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③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选自《左传?定公四年》)
【注释】①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本为楚国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申包胥:楚国大夫,包胥是字,申是他的食邑。②随:诸侯国名。③夷:指吴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亡也亡:死亡
B.申包胥如秦乞师如:前往
C.夷德无厌厌:满足
D.逮吴之未定逮:趁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吴为封豕长蛇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若邻于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世以事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D.秦伯使辞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3: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A.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B.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C.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D.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包胥与伍员私交很好,但在如何对待楚国的政治态度上,两人出现了分歧:伍员充满仇恨,申包胥热爱故国。
B.申包胥在楚国被吴国攻打、楚王逃亡他国的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受楚王之命出使秦国,爱国情怀令人感动。
C.申包胥采用了“借刀杀人”之计来拯救楚国,即请求秦王出兵攻打吴国,最终秦王被成功打动,派出了军队。
D.文章传神地刻画了人物语言和行为动作。申包胥的一番话在秦王听来入情入理,他在秦的一系列行为也十分感人。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12分)
(1)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3分)
(2)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3分)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分)(《荆轲刺秦王》)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分) (初中《<论语>十则》)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 亡:逃亡。依据语境解释实词。“亡羊补牢”中“亡”为“丢失”;“追亡逐北”中“亡”为“逃跑的人”;“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中“亡”通“无”。
小题2:
试题分析:A是/作为? B和/对? C都表修饰?D句末语气词,不译/哪里
小题3:
试题分析: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断句技巧:1.读全文:拿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弄清文段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了什么内容,力求对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内容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地方,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2.寻找比较明显的文言标志断:⑴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 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3.注意文言特点,固定句式和和修辞:比如古文中固定格式,对比、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可以给学生一些固定格式如:者......也,以......为...... ,因......故,无乃......乎,得无.....乎,为.....所...... ,见.....于......等等。
小题4:
试题分析:B“受楚王之命出使秦国”错。“申包胥如秦乞师”,并未受国君之托。
小题5: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注意词的活用以及特殊的句式。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勉、‘复’通‘覆’、兴:使动用法”“闻命、姑、图”“所以、以、劫”“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附【参考译文】
当初,伍员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员出逃吴国的时候,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申包晋说:“努力吧!您能颠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复兴。”到了楚昭王在随国避难的时候,申包胥到秦国去请求出兵,他说:“吴国是头大野猪,是条长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国,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国。我们国君守不住自己的国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来告急求救说:‘吴国人的贪心是无法满足的,要是吴国成为您的邻国,那就会对您的边界造成危害。趁吴国人还没有把楚国平定,您还是去夺取一部分楚国的土地吧。如果楚国就此灭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凭借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秦哀公派人婉言谢绝说:“我听说了你们的请求。您暂且住进客馆休息,我们考虑好了再告诉您。”申包胥回答说:“我们国君还流落 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申包胥站起来,靠着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哀公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申包胥连著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七月半①
张岱②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张岱(1597--1679), 明末清初文学家。③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④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火优傒伶人,戏曲演员
B.或匿影树下或者
C.列俟岸上等待
D.向之浅斟低唱者出 刚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席其上 吾其还也
B.以五类看之秦亦不以城予赵
C.一一簇拥而去 太后盛气而揖之
D.向之浅斟低唱者出 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4分)
(2)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4分)
(3)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
本题解析:
小题1:(或,有的人)
小题2:(A.第一个是介词,按照,根据,第二个介词,把; B.第一代词“它”,代石磴,第二个副词,还是;C.都是连词,表修饰。D. 第一个辅助音节,第二个代词,他)
小题3:略
附:《西湖七月半》参考译文:
西湖(农历)七月十五日(的晚上),无一处可以观看,只能观看七月十五日的游人。观看七月十五日的游人,(可以)按照五种类型来观看他们。第一类,(乘坐)有楼台装饰的游船,船上有乐器吹弹,戴着高冠,摆着盛大的酒席,灯光中歌妓表演,仆役侍候,歌声与灯光交错,迷人耳目,(这是)名义上是为了赏月而来但实际上并没有看见月亮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二类,也有坐在船上的,也有坐在楼上的,(有)名门的美女,大家的小姐,带领着美貌的男孩,笑声叫声相杂,环坐在楼船的平台上,看看左边又望望右边,(这是)人虽在月亮下面却实际上不看月亮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三类,也有船,也有音乐歌声,名妓助欢,闲僧佐谈,慢慢地喝酒,轻轻地歌唱,萧管低吹,琴瑟轻弹,乐器伴和着歌声,也在月亮下面,(这是)自己赏月同时希望别人观赏他赏月情状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四类,不乘船也不坐车,不穿长衫也不戴头巾,酒足饭饱(之后),叫上三五个人,挤进人群里,(去)昭庆寺、(过)断桥,大叫大嚷(声音)杂乱,假装酒醉,唱歌没有腔调,月亮也看,赏月的人也看,不赏月的人也看,但实际上(这是)什么也没看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五类,乘着带有细薄帷幔的小船,(船上)有干净的茶几和温暖的茶炉,一小锅茶不久就煮好了,(用)雅洁精致的瓷茶杯静静地传递,好友美人,对着明月坐在一起,有的藏身于树下,有的为逃避(外湖人多)喧闹而躲入里湖,(他们在认真)赏月但别人却看不到他们赏月的情态,(他们)也不是故意做作的赏月之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杭州人游西湖,巳时出城,酉时返回,躲避月亮好像(躲避)仇人似的。(他们)这天晚上(只是)热衷于名声,(才)跟随(出游的)队伍争着出游,慰劳守门的军士不少酒钱,轿夫举着火把,排列在岸上等候。(游人)一进到船里,(便)催促船夫赶快驶向断桥,(为了)赶上盛大的集会。因为(这个)缘故,在二更之前,众人的吵嚷声,器乐的合奏声,(是那样的喧闹嘈杂,)好像水在沸腾,如有巨物震撼,又好像有人在梦中惊叫和说梦话一般,还好像聋子大声说话和哑巴张口乱叫似的。无论大船、小船,一齐凑到岸边,(人们)根本看不到美丽的景致,只是看见竹篙击着竹篙,船触着船,肩头擦着肩头,脸看着脸罢了。没多久(人们的)游兴(就)没有了,官府的(官员们)酒罢席散,由差役们在前面吆喝开道,(接连)离去。轿夫召唤船上的游人,用城门即将关闭(晚了进不了城)来恐吓他们,灯笼火把像排列的星星,一伙一伙地簇拥着离开了。在岸上的游人也跟随着队伍,(为的是)赶在城门关闭之前回到城中,(西湖这里)游人逐渐减少,不多时全都走光了。
我们这些人这才将船向岸边靠拢,断桥的石阶开始变凉,(我们)在它上面摆设酒席,招呼(同游)客人纵情畅饮。这时,天上的明月,好像刚磨出的镜面;远处的青山好像重新梳妆打扮过一般;眼前的湖面,好像刚洗过脸似的又恢复了平静光洁,刚才慢慢地喝酒、轻声歌唱的游人(从船中)出来了,藏身于树下的游人也出来了,我们这些人过去跟他们互相招呼问答,拉过来跟(他们)一同闲坐。高雅的朋友来了,著名的歌妓到了,酒杯和棋子安置好了,乐器伴和着歌声开始了。天上的月色(变得更加)幽凉,东方将要(露出)白光(天快亮了),客人才分散离去。我们这些人任船在湖面飘流,在十里的荷花丛里酣睡,花的香气扑人,连做梦都感到清香,真是畅快舒服极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