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颔联:
(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分)
(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
(2)闾阎扑地,????????????????;舸舰迷津,?????????????????。(王勃《滕王阁序》)
(3)???????????????,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4)子曰:“???????????????,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不复也。”(《论语》)
参考答案:(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钟鸣鼎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4分)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题1:诗中的“小荷”比喻????????????,蜻蜓比喻??????????????。(2分)
小题2:简析这首诗表达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新生事物(或“初生的年轻人”);赏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在诗人主观的景物描写之中寓含着客观的人物哲理,这也是宋诗不同于唐诗的一大特点。
小题2:
试题分析: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客从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1)请分析这首诗的尾联表现的景和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是李白的作品,还是杜甫的作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尾联刻画出诗人久久伫立遥望,友人已不见,但见山峰连绵,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沁园春·次韵林南金赋愁
陈人杰①
抚剑悲歌,纵有杜康,可能解忧?为修名不立,此身易老,古心自许,与世多尤。平子诗中,庾生赋里,满目江山无限愁。关情处,是闻鸡半夜,击楫中流。
淡烟衰草连秋,听鸣鴂②声声相应酬。叹霸才重耳,泥途在楚;雄心玄德,岁月依刘。梦落莼边,神游菊外,已分他年专一丘。长安道,且身如王粲,时复登楼。
[注]①陈人杰:南宋末年词人。②鴂:又名伯劳、杜鹃、子规。
小题1:下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词的感情丰富,请分析有哪些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借景抒情。(1分)衰草连天,烟雾迷蒙,子规鸟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淡烟衰草连秋,听鸣鴂声声相应酬。”描绘出一幅秋光惨淡的画面,衰草连天,烟雾迷濛,伯劳鸟声声不断,仿佛是相互唱和。“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无边的秋色常常激起离人游子的忧愁之情。“已分”言在意料之中,“专一丘”指简朴的田园生活。将来归隐是意料中的事,而眼下只有在梦中回到家乡,用思想上的矛盾以表现词人深沉的痛苦。“长安道,且身如王粲,时复登楼。”此韵又转到当时的现实。“长安”指临安(杭州)。“王粲”为东汉末年文士,由于中原战乱,他避乱荆州,依靠刘表,但十多年来却没有受到刘的重用,因之他格外的思念家乡,希望中原早日安定,并向往为此而立功,当词人登上楼时眺望“满目江山”,感慨万千,国家破碎,令人痛心疾首,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却升歌纵酒不思进取,而作者本人却寄人篱下,一腔抱负无法施展,凡此种种,都使作者心情抑郁苦闷,“王粲登楼”一典将此种之苦恼全部概括,这不仅与开篇之“抚剑悲歌”相照应,而且总结了全篇,表现了作者无限的忧愁。
小题2:
试题分析:这首词之所以非常感人在于它虽抒发的是个人愁思,但都围绕着国家的忧患而写,并把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看成是苦闷根源之所在,因此他的忧愁就具有了深厚的基础。
这首词几乎句句用典,似乎晦涩了些,这是因为词人思想感情矛盾复杂,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字的词要得到充分的表现,必须通过用典方能做到。如词人思乡,感叹时事的纷乱,对朝政的不满,对建立功业的憧憬,以及因不能实现理想而产生的苦闷等等很难一一说清楚,但词中用张衡、庾信、刘琨、祖逖、陶潜、王粲等人的典故,就把这种忧愁具体生动表现出来,而这是用直抒方法很难做到的。词中用典虽多,但语言却十分流畅,作者能以充沛的情感调动这些典故,把用典故和叙述、描写给合在一起,所以读来并无生硬,晦涩的感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