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小题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6分)
小题2:试析“燃”字的妙用(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绿槐高柳”、欲燃的榴花、翻转的荷叶等,这是从视觉角度;“新蝉”的鸣咽,这是从听觉角度;“薰风初入弦”“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是从触觉的角度。
点评:描写的角度,一般指两个方面,一是时空角度,一是感官角度。时空角度,即是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感官角度是指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只得注意的是,描写的角度一般不是单一出现的,比如说,如果有视觉的出现,也应有其他感觉的出现。
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这个“燃”字本身的意义,然后结合此,理解它在句中的意义,最后来解读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点评:高考题对语言的考查,一般从词句入手。回答方式,一般总说语言特色,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从手法(修辞、炼字)、内容、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就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从思想内容方面考查多些,表达效果也主要体现在表情达意上。炼字、诗眼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秋夜闻笛
[元]萨都刺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阑干。 [注]萨都刺:元代著名诗人,其故乡为雁门关下的荒漠地区。
1.联系全诗,赏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笛声”是古诗中富有韵味的一个常见的意象。唐代诗人成彦雄《村行》一诗“暖暖村烟暮,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与《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分别有着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寒”既指秋夜的寒意,也指秋风、月色给诗人心中带来的寒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8分)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 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 闲想鹤仪形。
法酒①调神气, 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 几杖复何铭②?
【注】①法酒: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②几杖复何铭:给几、杖作铭文,往往有自警或劝诫之意。汉代刘向曾有《杖铭》诗:“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
小题1:从体裁上看,本诗是??????????。(1分)
小题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恬静优雅环境,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B.颈联借法酒清琴,形神兼备地刻画自已美好情操。
C.“浩然机已息”,作者于平静之语中表现旷达风度。
D.“几杖复何铭”,用反问直接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
小题3:颔联“静看蜂教诲, 闲想鹤仪形”颇有意味,请简要评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五言律诗(近体诗)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
小题1:往往有自警或劝诫之意。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由蜂教诲鹤仪形可知是像蜂那样勤劳勇敢,像鹤那样志趣高尚。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
(1)这首曲子表达力怎样的情感?(3分)
答:
(2)本曲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作结,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答:
?
参考答案:(1)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3分)(2)以哀景做结,进一步渲
本题解析:一题考查的是元曲的主旨,注意抓住特殊环境特征和关键词语。‘倦客思家’直抒情怀,点明了曲子的主旨;再加上“归雁”等意象更能体现出这一情感。二题考查的是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可以辨别出这应该是个写景的句子,手法明确了,在分析效果: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小题1: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
小题2: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