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B.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结盟
C.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籴:粮食
D.已而倍其地约倍:通“背”,违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C.夜缒而出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
D.吾其还也。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小题4: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⑶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籴:买入粮食
点评: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解答这类题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这就是语法分析:先根据这个划线或加点的文言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它的词性,接着来看选项所给的意义是否属于该词性。比如本题中“籴”字有介宾短语“于秦”,因此就可确定“籴”这个字应该是动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而所在的选项所给的意项是“粮食”,为名词,因此,这个解释也就错误无疑了。当然,如果词性也是相符,那就要根据语境来确定所给的意义是否符合了。
小题2:试题分析: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点评:根据文言虚词考查的命题特点,我们有必要对中学教材的文言课文温故知新,做到有印象——比较熟悉——印象深刻——见句知文。因此要有计划地重新温习中学所学文言诗文,尤其是重点文言篇章(包括《唐宋散文选读》和《人物传记》中的文言篇目)。2、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各类用法和意思,采取分词类复习和一词多义复习相结合。3、做一定量的练习,在练习中熟悉并掌握文言虚词运用的细微规律或习惯用法,以达到见多识广,熟能生巧。
小题3:试题分析:A“从反面表现”错,应是从“侧面”表现。B项,“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错,原文中没有写秦国国君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D项,“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错,无中生有。
点评:文意的分析和概括,首先要对选项所涉及到的原文中的相关内容有大概但又准确的理解。做这类题最简捷的做法就是把选项所涉及到的内容在原文找到,然后明确原文相关内容的文意,和选项进行细心的比对,从而辨别出选项的真误。
小题4:试题分析:这几个句子的翻译,一要注意词类活用,如句中的“鄙”“封”“东”“西”,二要注意句式。
点评:文言句子的翻译要三落实:1. 落实关键实词的翻译。关键实词的翻译是高考考查的难点,也是 得分点。考查涉及通假字、偏义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等多个考点。无论考到那一点,都必须利用语境来理解、来推测,必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2. 落实关键虚词的翻译。高考文言文的翻译主要落实文言实词,但并不等于说可以忽视文言虚词。一定要依据语境,准确而鲜明地译出其意。其它虚词,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不可强行译出。3. 落实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文言有许多特殊句式,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
参考译文:
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购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可能发生,救灾助邻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帮助晋国。”邳郑的儿子豹却说:“攻打晋国。”缪公说:“晋君确实有罪,晋国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粮食,自雍源源不断运到绛。
五年(前646),秦又发生饥荒,请求买晋国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给秦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我们给他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呢?何必还商量呢?”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竟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应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反而派军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攻打晋国。
六年(前645)的春天,秦缪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该怎么办呢?”庆郑说:“秦国护送您回国,您却违背约定不给秦地;晋国闹饥荒时,秦国立即运来粮食援助我们,秦国闹饥荒,晋国不仅不给予援助,反而想借机攻打人家,今天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国对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进行了占卜,二者都是庆郑吉。惠公说:“庆郑不驯服。”就改让步阳驾车,家仆徒做护卫进军秦。
九月壬戌日,秦缪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惠公的重马深陷在泥里跑不动了,秦军赶来,惠公十分窘迫,叫庆郑驾车。庆郑说:“不照占卜的去做,不也应该失败吗?”说完,庆郑就走了。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户盈罗绮(充满)??羌管弄晴(在晴空中飘荡) ???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图将(画出来)
B.多情自古伤离别(为……伤心)?更那堪(忍受) ???雄姿英发(雄伟姿容,英气勃发)??经年(过去的一年)
C.一尊还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已而(不久) ???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吟啸(吟咏长啸)
D.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仓皇(惊慌失措) ???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随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隶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十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治:统治
B.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晏如:平静安定的样子
C.论者以此贵之贵:显贵
D.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逾:越过
小题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①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①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②儿渺然不知所往
D.①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②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文博“性贞介鲠直”的一组是(???)
①守道居贫,晏如也???②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③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④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⑤瞽直疾恶,不知忌讳???????????⑥唯文博不改其操
A.①③④????????? B.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朝廷中没有适合他的官职可干,就调出做县丞,几年不升迁,后薛道衡遇到他,才让他做了从事。
B.房玄龄的话引起了李文博的强烈感慨,并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
C.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帷中披检史书,以此观察薛道衡自己如何做事,由于李文博评论政事中肯得体,薛道衡对他的话欣然从之。
D.李文博能保守清高的操守,不胡乱地交往宾客,又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典校坟籍,守道居分(2分)
(2)??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3分)
(3)??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3分)
参考答案:
小题:B.[A“治’安定太平,治理得好;C尊崇,尊重
本题解析:
小题:B.[A“治’安定太平,治理得好;C尊崇,尊重,D更加]
小题:B.[B项‘以’①介词,按照②介词,把.(A项表假设,如果;C项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D项表转折)]
小题:D.[③薛道衡的同情④熟谙典故,明于史实]
小题:A.CA项中“然而朝廷中没有官吏可干”不合文意,原文中“然无吏干”是“然而没有当官吏的才干”]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博陵人李文博,性情坚定耿直,好学不信.每次读书读到国家治乱、政治得失和忠诚之
臣、建立功业之士时,未尝不反复诵读体会.隋文帝开皇年中,作羽骑尉之官,特别受吏部侍郎薛道衡赏识,常常让他在厅堂榷幕中翻阅经史一类书籍,并让他观察自薛道衡赏识,常常让他在厅堂帷幕中翻阅经史一类书籍,并让他观察自己做事。如果遇到治理政务方面的好事,就让他抄写记录:如果选用官吏疏漏谬误,就托付他来评论。薛道衡每次听到他的话,没有不高兴地听从他的.后来李文博在秘书内省值班负责,主管校对典籍。他坚守正道,过着贫苦生活,心情很安定.虽然缺衣少食,却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严格,不胡乱地交往宾客,总是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同辈人没有谁不敬畏他.薛道衡知道他贫困,常邀请他到自己家中,供给他财物.李文博商讨、思考古今治政得失,像在手掌上指出它们一样,然而投有当官吏的才干.他逐渐升为校书郎,后来调出朝廷作县丞,于是得到了下等的考核,几年不升调。薛道衡为司隶大夫,在东都(洛阳)尚书省遇到了他,很感叹同情他,就奏请皇上让李文博担任从事.在洛下时,李文博曾拜访房玄龄,房玄龄在大道上送别他。房玄龄对他说:“您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已经当上了尚书省从事,所以应该合乎平素的心愿了.近来贬斥邪恶褒奖良善,做这样的事有多少呢?”李文博于是举起手臂高声说:“要使
水流清就一定使源头洁净,要使树梢直必须使根部端正.现在政治源头混乱,即使每天免除
十个贪赃郡守之官,又能起什么作用!”他为人耿直憎恨邪恶,不知避忌某些言语举动,都像这样.在这时朝政渐渐败坏,官员们有很多贪赃受贿,只有李文博不改变他的操守,评论的人因此很尊重他。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的加粗的“惑”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小题3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1)“不行”“至于”“成立”(2)“偃仰”“ 冥然”“ 万籁”(3)“刑”“ 勉励”判断句式(4)“既”“ 颜色”“ 形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