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③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④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⑤,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⑥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周生:汉代的儒者。②重瞳子:眼睛里有两颗眸子。③苗裔:后代。④五诸侯:指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⑤关:关中,指秦地。楚:楚地,指定都彭城。⑥东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舜目盖重瞳子(大概)
B.自矜功伐(矜持)
C.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
D.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竟然)
2.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放逐义帝而自立
②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③欲以力征
④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面对项羽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像舜的后代。
B.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学习了陈涉等前人起义的经验教训。
C.项羽成功的一面,是由于他能把握时机,发难于陇亩之中,率领和团结五诸侯灭秦。
D.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英勇善战,神威无比。
4.项羽失败的原因何在?请结合文中句子分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这段文字中,太史公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1)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问涂厕之刑人??????????????????执:捉拿
B.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列举罪过,指责。
C.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众人:一般人
D.于是襄子大义之??????????????????大义:认为很合乎正义
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明豫让为“义人”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②豫让遁逃山中
③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④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⑤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⑥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
A.②⑤⑥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残身苦行,宁愿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也不愿用卑劣的方法获得成功,显示出豫让做人的基本准则。
B.豫让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智伯对于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想方设法要为之复仇。对于这种“义”,赵襄子也是赏识的。
C.赵襄子没有被豫让杀死,是因为时刻提防,防范严密。豫让每次行刺都费尽心机,但都被赵襄子及时识破,而且当场被捉拿。
D.?豫让为了报智伯之仇可谓执著,是一个轻己之生死,事主无二心的“大义”之人。
3、阅读题 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自绝去。至城下钓,有一漂母哀之,饭信,意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少年又侮信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于是信孰视,俯出跨下。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汉王以为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者谁也?”曰:“韩信。”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嫚无礼,今拜大将如召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汉书?列传第四?韩信列传》)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推择:推举选用
B.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之——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C.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道:取道
D.何曰:“王素嫚无礼——素:平素,素来
2.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虽为将,信不留 ②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B.①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②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
C.①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②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
D.①此乃信所以去也 ②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
3.下列翻译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译文:虽然你岁数长大了,喜欢带着刀剑,可实际上胆怯的很。
B.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译文:你要是不怕死,就用剑刺我;你要是怕死的话,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C.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译文: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责骂萧何说:“如果逃亡,为什么又回来?”
D.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译文:汉王说:“我认为你是可以担任大将的。”
4、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回视日观以西峰 视五人之死
B.其阴,济水东流 朝晖夕阴
C.余始循以入 始速祸焉
D.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阳谷皆入汶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阳子之宋
阳子(即阳朱,战国初哲学家)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外篇·山木》)
解释:贵(?????????)??贱(?????????)??美(?????????)??安(?????????)
爱(?????????)
译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