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五)
2017-01-15 19:18:4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B.秦伯说,与郑人盟:结盟
C.四年,晋饥,乞于秦籴:粮食
D.已而其地约倍:通“背”,违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君四年,晋饥,乞籴
B.微夫人力不及此    救灾恤邻,国道也
C.夜缒出晋饥秦输粟,秦饥晋倍之
D.吾还也。    其君是恶,民何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小题4: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⑶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4分)



2、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户罗绮(充满)??羌管弄晴(在晴空中飘荡) ???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图将(画出来)
B.多情自古离别(为……伤心)?更那(忍受) ???雄姿英发(雄伟姿容,英气勃发)??经年(过去的一年)
C.一尊还江月(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已而(不久) ???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吟啸(吟咏长啸)
D.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仓皇(惊慌失措) ???独自生得黑(怎么,怎样)??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随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隶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十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治:统治
B.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晏如:平静安定的样子
C.论者以此贵之贵:显贵
D.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逾:越过
小题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①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①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②儿渺然不知所往
D.①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②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文博“性贞介鲠直”的一组是(???)
①守道居贫,晏如也???②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③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④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⑤瞽直疾恶,不知忌讳???????????⑥唯文博不改其操
A.①③④????????? B.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朝廷中没有适合他的官职可干,就调出做县丞,几年不升迁,后薛道衡遇到他,才让他做了从事。
B.房玄龄的话引起了李文博的强烈感慨,并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
C.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帷中披检史书,以此观察薛道衡自己如何做事,由于李文博评论政事中肯得体,薛道衡对他的话欣然从之。
D.李文博能保守清高的操守,不胡乱地交往宾客,又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典校坟籍,守道居分(2分)
(2)??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3分)
(3)??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3分)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的加粗的“惑”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也。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C.其为也终不解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5、阅读题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小题3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