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满江红 怀子由作
苏轼
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翮。 情乱处, 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华发。 一尊酒, 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注】①元祐七年(1092)为颍州 (州治今安徽阜阳) 知州时作。子由:作者弟苏辙的字,时在汴京。②林下:山林家园之中,指退隐之处。③占黄色:古代有种说法, 眉间有黄色是喜庆的征兆。
小题1: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全词来看,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加以赏析。(5分)
小题2:“对床夜雨听萧瑟”一句,有人认为是词人怀想过去,有人认为是感伤“现在”,你认为呢?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词主要抒发了对长久离别的弟弟的思念之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小题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2分)
【小题2】二三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具体分析。 (4分)
【小题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4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渺茫”在句中的意思;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作者的情感。如“君去春江正渺茫”一句,通过描写春江烟雾朦胧,渲染了一种茫然若失的意境,结合着诗歌主题可知,“渺茫”体现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理复杂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及关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此日六军同驻马,??????????????。????????????????,不及卢家有莫愁。《马嵬》
(2)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劝学》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寡人之于国也》
(4)?????????????,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5)?????????????,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6)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考答案:(1)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2)朽木不折??金石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纪”“镂”“沦”“幽”衡“。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小题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小题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
本题解析:
小题1:三四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一喻雨势奔腾(这是视觉)。“军声吼”如“鸣瀑”,以“鸣瀑(瀑布)”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这是听觉)。
小题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一个家住溪西水湾里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风雨骤至。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波涛顷刻间卷上了沙滩,轰鸣的瀑布如同十万军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至3题。(8分)
虚堂
寇准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注:景德三年,诗人受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人排挤。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衡州(今湖南衡阳)等地,1023年闰九月七日(10月24日)病死于当地。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诗题取首句前二字,实类“无题”。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什么诗?(1分)
?
?
2、诗歌创作讲究“起承转合”,简析本诗是如何“转”的?(3分)
3、诗中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析。(4分)
参考答案::
1、七言绝句或绝句
2、第二句写人不眠,第三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