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1-15 19:32:5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本大题共三小题,每小题三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谷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寿年六十四。
[注] ①间关:辗转。 ②逋负:拖欠税负。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鳜尺许以馈:进献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追究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住宅
D.贫甚,女婢于人质:人质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百姓对“仁厚”的一组是

???
?
?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其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到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晋吏有过失的,他不答;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查道对亲戚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项“质”,抵押。解释为“人质”错误。
小题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的能力。A项前句表现查道孝顺;后句侧面表现其清廉。B项前句表现查道孝义;后句表现其仁厚,符合要求。C项前后两句都表现查道仁厚。D项表现查道族人的仁厚;后句表现查道有操守。
小题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不对,原文是说受到别人的侵犯也不计较,宽恕别人。
【参考译文】
查道字湛秋,歙州休宁人。查道在幼年时就沉静聪慧,不合群,寡言笑,喜欢写字作文。还没有成人,就以词业著称。伺候母亲渡江,奉养母亲以孝顺闻名。母亲曾经生病,想喝鳜鱼羹汤,正是冬天严寒的时候,买不到鳜鱼。查道在河边哭泣祈祷,凿开冰层从水中获取,得到尺许长一尾鳜鱼来进献给母亲,母亲的病很快痊愈了。
端拱初年,查道考中了进士。寇准举荐他为人才,授予作佐郎。淳化中期,蜀寇反叛,皇上命令查道为遂州通判。(后来)有出使两川的使者,了解到查道在任所公正清廉的情况,上奏皇上,查道得到了褒美嘉奖的诏书。后来生前担任秘书丞,很快又做了果州的知州。当时寇党余孽尚有伏藏在岩谷,依仗地势险峻安营扎寨的,他们的首领何彦忠纠集了二百多人^造**,停留在西充的大木槽,张开弓,露出刀刃。皇上下诏书招安他们,没有结果,都请求发兵剿灭他们。查道说:“他们都是些愚蠢的人,因为畏惧罪过,只不过想多活一会罢了。这些党徒内难道没有受连累的?”于是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一百来里,径直奔向贼寇的住地。一开始贼寇全都很惊奇畏惧,拉开弓,拿起刀相向而对。查道神色自若,蹲坐在胡床上,传达皇上的旨意。有认识查道的人说:“你不是郡守吗,曾经听说你比较仁慈,怎么会是害我们的人呢?”随即一起投降归顺,围绕在查道周围下拜,高呼请求治罪,查道全部发给契约放他们回去务农。
天禧元年,任虢州的知州。到了秋天,蝗灾使农民歉收,查道没有等候报批,变打开官仓发放米粮赈灾,又架设粥篷来救济饥饿的人,又给州麦的老百姓四千斛粮食作为种子,老百姓依赖这得到救济,使一万多人活了下来。天禧二年五月,查道去世了,仆闻到了京城,真宗十分悲痛惋惜。下诏命令查道的孩子奉礼郎循之承驿站的车马前往治丧事。
查道性格淳厚,受到别人的侵犯也不计较,所到之处务求宽恕,属下的胥吏有了过错,从来没有受过鞭笞的惩罚,民间争讼有拖欠税赋的,查道有时拿出自己的钱财偿还他们所拖欠的,因为这也不再追究。曾经外出巡查部属,路边一册有一棵很好的枣树,随从摘下来献给查道,擦立即计算价钱把钱挂在树上,然后离开了。小时候曾经嬉戏划地为大的住宅,说:“这些应当分给帮助那些孤儿、被遗弃的人。”等到在京城居住,家中十分贫穷,却聚集很多亲族中孤单无依靠的人,俸禄赏赐所得,全部散发施舍给别人,一点也不在意。育人交往,十分重情分,言辞恳切,对待那些废弃孤露的人,更加优厚,多多的周济他们。
当初,上京赶考,因为贫穷不能上路,亲族凑了三万钱赠送给他。查道离开滑台,到父亲的朋友吕翁家拜访。吕翁去世了,家里贫穷无力安葬,他的母兄将要卖儿女来助办丧事。查道倾其所有给他们,并且为吕翁的女儿选择夫婿,另外又给资金让他们离开。又有老朋友有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将女婢抵押给他人。查道替他赎了回来,并且让她嫁给了名门望族。做官的人都佩服查道的操守和品行。查道好学,喜欢下棋。平时多吃蔬菜,有时一天吃一顿饭,整天默默地坐着,衣服器具极其简陋。死时六十四岁。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5分)
严长明,字道甫,江宁人。幼奇慧。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国器也!”遂从苞受业。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高宗二十七年南巡,以诸生献赋,赐举人,用内阁中书,入军机。
长明通古今,多智数,于奏牍,大学士刘统勋最奇其才。户部奏天下钱粮杂项名目繁多,请并入地丁征收,长明曰:“今之杂项折征银,皆古正供也。若去其名,他日吏忘之,谓其物官所需,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统勋曰善,乃奏已之。大学士温福征大金川,欲长明从行,长明固辞。退,有咎之者,答曰:“是将败没,吾奈何从之!”既而温福果军溃以死,随往者皆尽。
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然亦以是见嫉。其救罗浩源事,人尤喜称之。浩源,云南粮道也。分偿属吏汪应缴所亏帑金,有诏逾期即诛。浩源缴不如数,逾期十日,请弛限。上下其议,时统勋主试礼部,秋曹无敢任其事者。长明因挝鼓入闱,见统勋,为言汪已捐复,将曳组绶出都,独坐浩源,义未协,宜仍责汪自缴。统勋曰:“具疏稿乎?”曰:“具。”即振袖出之,辞义明晰。疏入报可,狱遂解。其他事多类此。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三十六年,擢侍读。尝扈跸①木兰,大雪中失橐扆②并所装物,越日,故吏以扆至。问“何以知为吾物?”曰:“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长明劳而遣之。
后以忧归,遂不复出。客毕沅所,为定奏词。又主讲庐阳书院。博学强记,所读书,或举问,无不能对。为诗文用思周密,和易而当于情。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三经三史答问、石经考异、汉金石例、献徵馀录等书。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七二·文苑二》)
【注释】①扈跸(bì):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②橐扆(tuóyǐ):一种较为少见的牲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亦以是嫉见:被
B.长明通古今,多智数,于奏牍工擅长
C.独浩源坐:犯罪
D.请弛限牒:公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分别表现严长明学术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组是(3分)
A.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
B.又主讲庐阳书院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C.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
D.以诸生献赋,赐举人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是由于严长明的长远之见和刘统勋的奏请,户部要求把田赋并入土地税和劳役税中征收的奏请被及时阻止了。
B.严长明办事干练,极具正义之心,多有助人的义举;同时生活简朴,所有军机处官员中只有他穿羊皮衣服。
C.在严长明的求学过程中,他得到了如李绂、方苞、扬州马氏和刘统勋等人的赏识或帮助,最终功成名就。
D.严长明博学强记,如果有人就他所读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他都能回答。他晚年在庐阳书院担任过主讲,著作颇丰。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是将败没,吾奈何从之。(3分)
????????????????????????????????????????????????????????????????????????????????????????
(2)后以忧归,遂不复出。(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牒:写公文。此处实质考查了词类活用,牒为名词用作动词。
小题2:
试题分析:A.分别表现他的勤奋好学和政治才能。B.分别表现他的学术才能和人们对他的敬重。D.分别表现他最初的从官经历和他的衣着简朴。
小题3:
试题分析:刘统勋是在他做官期间对他十分赏识。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是”为代词,这,“奈何”为固定结构,解释为为什么,同时“是将败没”为被动句;第二句时注意“以”为介词,因为,“忧”文言文中专指父母去世。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严长明,字道甫,江宁人。年幼时十分聪慧。十一岁时,他受到李绂赏识,李绂告诉方苞说:“他是治国的人才!”严长明于是跟从方苞学习。不久做客旅居在扬州马氏的家中,读遍了他家所有的藏书。高宗二十七年南巡时,严长明率领当地的生员献赋,被赐为举人,被任用在内阁中书,进入军机处。严长明通晓古今,富有谋术,擅长书写奏章,大学士刘统勋尤其认为他的才能奇特。户部上奏说天下的田赋项目杂乱名目繁多,请求并入土地税和劳役税中征收,严长明说:“现在各种名目的税赋由实物折价征收银钱,都是自古以来的法定赋税。如果去除了它的名目,以后的官吏如果忘记了这件事,说这些物资是官府所必需的,一定将会再次征收,这样会使百姓更加贫困。”刘统勋说很好,于是上奏停止了之前的请求。大学士温福出征大金川,想要严长明跟随他一起出行,严长明坚决地拒绝了。从朝廷上退下来后,有人责备他,严长明回答说:“这次出征将会被敌人歼灭,我为何要跟随他!”不久温福果然军队溃败而亡,跟随他出征的人都死了。严长明在军机处七年,办事干练敏捷异于众人,这样也就因此被人嫉妒。他救罗浩源的事,人们尤其喜欢称道。罗浩源,是负责云南漕粮的官员。需要分担赔偿汪姓下属所亏欠的公款,朝廷有命令过期就要杀头。罗浩源没有按规定数目上缴钱款,过了期限十天,写文书请求放宽期限。皇上将他的请求交付给官员们商议,当时刘统勋主管礼部,刑部没有人敢担任这件事。严长明于是击鼓经过宫中小门,见到刘统勋,说汪姓官员已经捐银恢复受处分降革的原官职,将带着官爵离京,只是定罗浩源的罪,道义上不符合,应该仍然追责汪姓官员自己缴纳亏空的公款。刘统勋说:“拟定好了奏疏的草稿吗?”严长明说:“写好了。”马上从袖子里拿出奏疏,文章的内容十分明晰。奏疏上报给皇帝之后被批准了,罗浩源的刑罚于是被解除了。其他的事情很多类似于此。有人画下他的像祭拜他。乾隆三十六年,严长明被提拔为侍读。曾经随侍皇帝出行至木兰围场,在大雪当中丢失了坐骑以及所驮的物品,过了一天,以前的属下带着他的坐骑找到他。严长明问:“你凭什么知道这是我的东西呢?”属下回答说:“军机处的官员中穿羊皮衣服的只有您而已。”严长明慰劳了他,然后让他离开了。之后,严长明因为父母去世而辞官归家,于是不再出来做官。客居在毕沅的府中,为他确定奏章的措辞。又在庐阳学院担任主讲。严长明博学强记,所阅读的书籍,如果有人就其中内容提出问题,没有他不能回答的。写作诗文思路周密严谨,措词温和平易,情感恰当。著有《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三经三史答问》、《石经考异》、《汉金石例》以及《献徵馀录》等书。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饥马盈厩,嗼①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略有改动)
【注】①嗼(mò)静默无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战九胜,追千里北:败北,逃跑
B.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乡:从前,过去
C.与将军之以如秦节:符节
D.故圣人之所贵:重视,崇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重帷而见其手,请说之人之力而敝之
B.客闻伍子胥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C.之秦之道,之楚乎度我至军中,公
D.有汤武之贤,无桀纣之时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B.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C.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D.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小题4:文章列举了哪些具体的历史人事来论证“待时”,请用自己的话分条陈述。(4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貌适吾所甚恶也。(3分)
(2)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3分)
(3)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北:败军,逃跑的军队
小题1:D均为连词,转折关系。A. 前者介词,趁着;后者介词,依靠、凭借。B.前者介词,拿,把;后者介词,因为。C.前者副词,竟然;后者副词,于是,这才。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小题1:此题考查概括能力,答对一个记1分,答对2个记2分,答对3个记4分
小题1:重点关注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1)适、恶、判断句式分别计1分(2)于:对;言之于楚王:状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田鸠(3)而:却,1分;句子通顺,2分
太公望是东夷人,他想平定天下,可是没有贤明的君主。他听说文王贤明,所以到渭水边钓鱼,以便观察文王的品德。
伍子胥想见吴王僚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向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门客问王子光为什么这样,王子光说:“他的相貌正是我特别讨厌的。”门客把这话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说:“这是容易的事情。希望让王子光坐在堂上,我在两层帷幕里只露出手来。请让我借此同他谈话。”王子光答应了。伍子胥谈话谈了一半,王子光就掀起帷幕,握住他的手,然后跟他一起坐下。伍子胥说完了,王子光非常高兴。伍子胥认为享有吴国的,必定是王子光,回去以后就在乡间耕作。过了七年,王子光取代吴王僚当了吴王。他任用伍子胥,伍子胥于是就整顿法度,举用贤良,简选精兵,演习战斗。过了六年,然后才在柏举大败楚国,九战九胜,追赶楚国的败军追了千余里。楚昭王逃到随,吴军于是占领了郢都。伍子胥亲自箭射楚王宫,鞭打楚平王之墓三百下,以报杀父杀兄之仇。他先前耕作,并不是忘记了杀父之仇,而是在等待时机。
墨家有个叫田鸠的,想见秦惠王,在秦国呆了三年但不能见到。有个门客把这情况告诉了楚王,田鸠就去见楚王。楚王很喜欢他,给了他将军的符节让他到秦国去。他到了秦国,趁机见到了惠王。也告诉别人说:“到秦国来见惠王的途径,竟然是要先到楚国去啊!”事情本来就有离得近反而被疏远、离得远反而能接近的。时机也是这样。有商汤、武王这样的贤德,而没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就不能成就王业,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而没有商汤、武王那样的贤德,也不能成就王业。圣人与时机的关系,就象步行时影与身不可分离一样。
所以有道之士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就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来等待时机。时机一到,有的从平民而成为天子,有的从诸侯而得到天下,有的从卑贱的地位进而辅佐三王,有的从普通百姓进而能向万乘之主报仇。所以圣人所看重的,只是时机。水冻得正坚固时,后稷不去耕种,后稷耕种,一定要等待春天到来。所以人即使有智慧,但如果遇不到时机,也不能建立功业。正当树叶长得繁茂的时候,整天采摘,也采不光,等到秋霜降下以后,所有树木树叶都落尽了。事情的难易,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掌握时机。
饥饿的马充满了马棚,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草,饥饿的狗充满了狗窝,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骨头。如果见到骨头和草,那么它们就会争抢,不能制止住。混乱世道的人民,默然无声,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贤人。如果见到贤人,那么他们就会去归附,不能制止住。他们去归附贤人,难道不是身心都归附吗?齐泯王因为僭称东帝而被天下诸侯弄得困窘不堪,因而被鲁国夺取了徐州。赵肃侯因修建寝陵扰民,人民都不亲附他,因而被卫国夺取了茧氏。凭着鲁国、卫国那样的小国,却都能从大国那里实现愿望,是因为遇到了恰当时机。所以贤明的君主和杰出的人士想为百姓忧虑的,遇到混乱的世道,正是合适的时机。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都同时达到精巧,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面句中的“其”都作代词用的一组是 [???? ] ①然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其孰能讥之乎
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吾其还也
⑧距其院东五里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⑦??
D.①②④⑥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郭翻字长翔,武昌人也。翻少有志操,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 家于临川,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居贫无业,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稻将熟,有认之者,悉推与之。县令闻而诘之,以稻还翻,翻遂不受。尝以车猎,去家百余里,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徒步而归。而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由是士庶咸敬贵焉。
尝坠刀于水,路人有为取者,因与之。路人不取,固辞,翻曰:“尔向不取,我岂能得!”路人曰:“我若取此,将为天地鬼神所责矣。”翻知其终不受,复沉刀于水。路人怅焉,乃复沉没取之。翻于是不逆其意,乃以十倍刀价与之,其廉不受惠,皆此类也。
《晋书?隐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辟:征召
B.经年无主,然后乃作经年:一年
C.路人不取,固辞固:坚决
D.翻于是不逆其意逆:接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徒步而归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C.乃复沉没取之
良乃入,具告沛公
D.其廉不受惠,皆此类也
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上文中反映郭翻自甘淡泊的一组句子是(?)(3分)
①辞州郡辟 ②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 ③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 ④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 ⑤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 ⑥复沉刀于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D(逆:违背)?????
小题2:C(A的/定语后置标志;B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C于是;D代词,他/语气副词,大概)
小题3:C(①是反映郭翻不愿做官;②是反映他不理俗物;⑤是反映他不重钱财)
附参考译文:
郭翻字长翔,是武昌人。郭翻年少时就很有志向,常推辞官府的征召和社会贤达的举荐,不去做官。安家于临川,不管世事,只以钓鱼打猎为乐。生活清贫无以为业,想开垦一块荒地。于是先在上面立了一块标志,一年来,地无人认领,他才进行耕种。稻谷快熟时,有人来认领这块地,于是郭翻将稻谷也一起还他。县令知道这件事,责问认领人,要他把稻谷还给郭翻,郭翻不接受。郭翻曾经驾车去打猎,距离家有一百多里,路上遇到病人,就用车送病人,自己步行回家。郭翻打的鱼,捕的禽兽,有人向他买,他便随手给了人家,不但不要钱,连自己的姓名也不向买主和外人显示。由此士人和百姓都很敬重他。并认为他很高尚。
郭翻曾经掉刀于水中,有过路人下水为他捞上岸,他于是把刀送给这个人,这个人不接受,坚决推辞,郭翻说:“你如果不捞上来,我怎么能得到呢!”这个人说:“我若接受这把刀,将被天地鬼神责骂了。”郭翻看到他最终不肯拿走刀,于是把刀又丢到水中,这个人觉得不可理解,就又下水把刀捞上来。郭翻于是不再违背这个人的心意,就拿出十倍于刀的价钱给这个人。郭翻清正廉洁不愿受人恩惠,大都是这样。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