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5 20:19:5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 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注]①通侻:随便,不拘小节。侻,同“脱”。②军谋祭酒:官职名。③覃思:深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西京扰乱,皆不就:就任
B.下车即其甲卒缮:整治
C.粲恒之典:掌管
D.其强记默如此识:认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王粲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①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②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③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
④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⑤用相比较,不误一道
⑥文武并用,英雄毕力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粲才华出众,幼小时就受到当时的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司徒征召他做僚属,皇上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他都没有就任。
B.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曹操。太祖任命刘琮为丞相府属官,赐以关内侯的爵位。
C.王粲将袁绍、刘表两人与曹操进行对比,称赞曹操不仅能够收纳贤人豪杰,而且能够让他们各尽其才。
D.王粲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撰写文章,一挥而就,即使时人反复斟酌推敲,也比不上他。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3分)
??????????????????????????????????????????????????????????????????????????
(2)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3分)
??????????????????????????????????????????????????????????????????????????
(3)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 “识”是“记住,记忆”的意思。
小题2:①表现蔡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③蔡邕的宾客因王粲“容状短小”而惊讶;⑥是王粲对曹操的贺词。
小题3:是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府属官,赐以关内侯的爵位。
小题4:注意得分点:(1)“幼弱”年纪小;“容状”身材;“一”全,都。
(2)“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判断句;“士之避乱荆州者”定语后置句式;“避乱荆州”省略句。
(3)“善属文”省略主语;“属”连缀,写;“改定”修改订正;“宿构”事先构思好。
筛选文中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点评: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参考译文】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郡高平县人。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当时蔡邕才学突出著名,在朝廷受到尊敬重视。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给他。”
十七岁时,司徒征召为僚属,皇帝又下诏任命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动乱,都没有到任。后来主粲就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瘦弱,行为又不拘小节,不很看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掾,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太祖在汉水边摆设酒宴,王粲举杯祝贺说:“当今袁绍在河北起兵,倚仗人数众多,立志兼并天下,不过袁绍喜欢招纳贤人却不能重用,因此有奇才的人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一带安闲自在,坐看时局变化,自认为可以效法周文王。来荆州避乱的士子都是海内的豪杰,刘表不懂得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而无人辅佐。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一到那里就整顿军队,收纳那里的豪杰任用他们,来驰骋天下;到了平定江汉地区之后,又使用那里的贤人豪杰并分别安置职位,使天下归心,希望您的到来使社会安定,文治武功一并使用,英雄能够全部施展才能, 这是三王(指夏禹、商;周文王或武王)的作法阿!”
后来王粲被提升为军谋祭酒。魏国建立之后,被任命为侍中。王粲学识渊博,询问他没有不能回答的。当时原有的礼仪荒废松驰,举建制定各种制度,经常是王粲主持的。 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说:“你能够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一字不差。看人下围棋,棋局乱了,王粲替他们恢复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摆棋局。用来互相比较,一道也没错。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的好。王粲擅长写丈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但就是再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了。王粲写作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青,取之于蓝而青蓝——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见者远——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C.哀斯墓徒有其石也——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
D.敛赀财送其行——不赂者赂者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俊字季才,河内获嘉人也。受学陈留边让,让器异之。俊以兵乱方起,而河内处四达之衢,必为战场,乃扶持老弱诣京、密山间,同行者百余家。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宗族知故为人所略作奴仆者凡六家,俊皆倾财赎之。司马宣王年十六七,与俊相遇,俊曰:“此非常之人也。”又司马朗早有声名,其族兄芝,众未之知,惟俊言曰:“芝虽夙望不及朗,实理但有优耳。”俊转避地并州。本郡王象,少孤特,为人仆隶,年十七八,见使牧羊而私读书,因被箠楚①。俊嘉其才质,即赎象著家,聘娶立屋,然后与别。
太祖除俊曲梁长,入为丞相掾属,举茂才,安陵令,迁南阳太守。宣德教,立学校,吏民称之。徙为征南军师。魏国既建,迁中尉。太祖征汉中,魏讽反于邺,俊自劾诣行在所。俊以身方罪免,笺辞太子。太子不悦,曰:“杨中尉便去,何太高远邪!”遂被书左迁平原太守。文帝践祚,复在南阳。时王象为散骑常侍,荐俊曰:“伏见南阳太守杨俊,秉纯粹之茂质,履忠肃之弘量,体仁足以育物,笃实足以动众,克长后进,惠训不倦,外宽内直,仁而有断。自初弹冠,所历垂化,再守南阳,恩德流著,殊邻异党,襁负而至。今境守清静,无所展其智能,宜还本朝,宣力辇毂②,熙帝之载。”
俊自少及长,以人伦自任。同郡审固、陈留卫恂本皆出自兵伍,俊资拔奖致,咸作佳士;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初,临菑侯③与俊善,太祖适嗣未定,密访群司。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文帝常以恨之。黄初三年,车驾至宛,以市不丰乐,发怒收俊。尚书仆射司马宣王、常侍王象、荀纬请俊,叩头流血,帝不许。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杀。众冤痛之。
(选自《三国志·魏志·杨俊传》)
①箠楚:鞭打。②辇毂:古代帝王乘坐的车。③临菑侯:指曹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俊振济贫乏,共有无  通:互通
B.使牧羊而私读书  见:看见

C.长后进,惠训不倦  克:克服
D.文帝常以之  恨:遗憾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都表现杨俊以品评人物为己任的一项是
①宗族知故为人所略作奴仆者凡六家,俊皆倾财赎之。 ②此非常之人也。 ③俊嘉其才质,即赎象著家,聘娶立屋。 ④俊资拔奖致,咸作佳士; ⑤殊邻异党,襁负而至。 ⑥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曹操讨伐汉中的时候,杨俊因为参与魏讽谋反,为了避免朝廷降罪,杨俊就自己弹劾自己,最后得到了曹操的赦免。
B.杨俊因为在曹操征询百官意见立太子时发表了错误的意见,支持曹操立曹植为太子,得罪了曹丕,为后来遇难埋下祸根。
C.杨俊一生因为善人伦而为人称道,最后也因为人伦而招致祸患,这也应了一句古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D.杨俊遇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文帝认为他治理地方不力,没有使当地的经济繁荣,所以怪罪于他,最后杨俊只好自杀。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宗族知故为人所略作奴仆者凡六家,俊皆倾财赎之。(4分)
(2)芝虽夙望不及朗,实理但有优耳。(3分)
(3)再守南阳,恩德流著,殊邻异党,襁负而至(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的“见”表被动,相当于被.C项的“克”应为“能够”D项的“恨”应为“怨恨”
小题1:以人伦自任”是指以品评人物为己任。①写倾财赎人③写帮助王象⑤写恩德远播
小题1:A项,杨俊未参与谋反。B项,支持立曹植为太子没有依据。D项,主要原因不是治理地方不力,而是曹丕借机泄愤。
小题1:(1)“故”“ 凡”“ 赎”被动句式各1分(2)“夙”“不及”“优”(3)“再”“ 殊”“ 负”。
附文言参考译文:
杨俊字季才,河内郡获嘉县人。他曾跟随陈留人边让学习,边让很器重他。杨俊因为战乱刚刚兴起,而河内地处四通八达的要道上,一定会成为战场,就率领家族扶老携幼来到到京、密二县的大山里,同行的有一百余家。杨俊赈济贫乏穷困的人,与他们互通有无。宗族朋友中被人抢去作奴仆的共有六家,杨俊都倾尽家财将他们赎出。司马懿十六七岁时,与杨俊相遇,杨俊说:“这可不是一般的人呀!”又司马朗早就有了名声,他的族兄司马芝却不被众人所知,只有杨俊评论说:“司马芝虽然平时的声望不如司马朗,但实际上的治理才能却只会比他强。”杨俊后来转到并州躲避战乱。本郡人王象,从小失去父母没有依靠,给人做奴仆,十七八岁时,主人让他牧羊,他偷偷抽空读书,因此受到主人的鞭打。杨俊欣赏他的才能品质,当即将王象赎出带回家,又为他娶妻盖房,然后与他分手。?
曹操任命杨俊为曲梁县长,入京出任丞相椽属,被举荐为茂才,出任安陵县令,升任南阳太守。他在南阳宣扬教化,开办学校,官吏百姓都称颂他。改任征南军师。魏国建立以后,升任中尉。曹操征伐汉中,魏讽在邺县谋反,杨俊自己弹勤自己,到曹操营中请罪。杨俊因为自己刚刚有罪被赦免,写信向太子辞职。太子不高兴,说:“杨中尉说走就走,未免太过高深了吧?”于是下令将杨俊贬为平原太守。文帝称帝,杨俊又任南阳太守。当时王象任散骑常侍,推荐杨俊说:“臣私下看见南阳太守杨俊有纯粹的优秀品质,有忠诚整肃的宏大气度,实行仁爱足以施及万物,忠厚老实足以感动众人,敦促后进,诲人不倦,外表宽和内心正直,仁慈而不失果断。自从出仕任职以来,所任职的地方都被他治理得很好,两次任南阳太守,广施恩德,相邻地方的百姓都背着孩子来投奔他。现在境内安定,无处施展他的才能,应该将他调回京城,在陛下跟前效力,以光大帝业。”?
杨俊从小到大,以品评人物为己任。同郡人审固、陈留人卫询本来都是兵卒,杨俊提拔帮助他们,二人都成了优秀的人才,后来审固历任郡守,卫询历任御史、县令,他善于鉴别人物并予以提拔,大都像审、卫二人的事一样。当初,临菑侯曹植和杨俊关系很好。曹操还未确立太子,私下询问百官的意见。杨俊虽然分别谈出文帝、临菑侯才能资质上各自的优点,没有明确说出应该立谁,但赞美曹植的话更多些,文帝常常为此怨恨他。黄初三年,文帝驾临宛县,因市场上没有繁荣安乐的景象,大怒,将杨俊逮捕入狱。尚书仆射尚书仆射司马宣王、常侍王象、荀纬都为杨俊求情,叩头出血,文帝仍不肯赦免。杨俊说:“我知罪了。”于是自杀。众人都因为他死得冤枉而痛惜。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①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②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数不至,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不耻其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於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仲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注】①信:伸张。②衡秦:与秦“连衡”。衡,通“横”。指六国东西联合共同侍奉秦国。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因保守聊城,不敢归/保守:保卫,守住
B.不耻其身在缧绁之中/缧绁:累赘,牵累
C.颜色不变,辞气不悖/颜色:表情,神态
D.天下震动,诸侯惊骇/惊骇:惊慌,害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鲁仲连为书/自杀
B.士卒多死聊城不下/愿公详计审处一焉
C.此两计,显名厚实也/若此二士,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
D.三战之亡一朝而复之/杀虏于齐甚众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聊城人或谗之(于)燕,燕将惧诛
B.(公)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
C.三战之所亡(曹子)一朝而复之
D.已有隙,恐(鲁仲连)诛(己)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齐国久攻聊城不下,鲁仲连写信绑在箭上射给城中的燕将。
B.鲁仲连指出齐军对聊城势在必得,预见燕将无法继续守城。
C.鲁仲连又勾画出燕将班师回国、得以确立功名的美好前景。
D.管、曹二士的非凡事迹使得燕将羞愧难当,最终只好自杀了。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D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小题1: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太子之迟:认为……晚了
B.终已不顾:顾惜
C.诸侯之列比:并,列
D.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字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
A、慕大王威????????????顷未发???????????????
B、又前为歌曰??????????夜缒出??????????????
C、燕王拜送庭??????????佚之狐言郑伯曰?????
D、荆轲有待????????????失其与,不知
A、夫晋,何厌之有???????????????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敢以烦执事???????????????????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
???????????????????????????????????????????????????????????????????????????????
(2) (荆轲)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学过的知识如《荆轲刺秦王》中的“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中顾就是回头的意思,此处根据上下文来推测,也应译为回头。
小题1:D都是“所”+动词结构。A的/凑足音节。B顺承/修饰。C介词到/介词向。
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小题1:例句与D项是定语后置句。A宾语前置B为表示的被动句。C状语后置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首先要确定关键词的含义,再联词成句,使之词达句顺。(1)关键词,踩分点:东封即使东面成为封地。肆译为扩张、阙为侵损。(2)关键词,踩分点:谢在此处为谢罪 、鄙为粗鄙、假借为原谅。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