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过了险峻,路稍平坦。操回顾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操催速行。众将曰:“马尽乏矣,只好少歇。”操曰:“赶到荆州将息未迟。”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问:“丞相何又不笑?”(《三国演义》)
曹操在赤壁兵败后逃往彝陵的途中,曾三次大笑,请简述曹操第三次大笑的原因及紧接着发生的事。
(2)突然间,她看见弗比斯头顶上方伸出了另一个脑袋,一张发青的痉挛的脸孔和一副恶魔般的眼光,在那张脸孔旁边有一只手,举着一把尖刀。……那个姑娘在这可怕的景象前惊呆了,动弹不得,也说不出话,好像一只鸽子偶然抬起头来,发现老鹰正圆睁双眼,往它的窠窥探。
上面这段话出自《巴黎圣母院》第七卷中“临窗子的用处”这一章。请你简述这一章的故事情节。
答第(?? )题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提起外来物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些陌生的物种,殊不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玉米、小麦、马铃薯、甘薯、番茄等食物,以及猪、牛、羊等家畜也都是我们从国外引进的,它们都是“外来客”,它们并没有引起任何环境问题,而且对我们有巨大贡献。
据统计,在所有被引入的外来物种中,大约有10%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可以自行繁殖,而在这些可以自行繁殖的外来物种中,又有大约lO%会造成生物灾害,成为外来入侵种。这一小股力量不可小觑,它们不仅会破坏我们的环境,还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对我们的生存也会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外来的物种被引入到一个新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恰好适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很好地生存下去。那么,这部分能够生存的物种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就可能产生如下影响:一是外来入侵种本身形成优势种群,使物种单一化;二是通过压迫和排斥本地物种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立态系统遭受破坏。
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区分开外来物种和外来入侵种这两个概念。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分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而当外来物种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了种群,改变或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才成为外来入侵种。也就是说,外来入侵种只是外来物种的一部分。
有人把外来入侵种看作是“偷渡客”,客观地讲,有些物种是为了迎合我们自己的某种需要而有意引进的,部分是由于疏于管理才变得失控的,包括用于养殖、种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种,用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目的的引种,如作为宠物的巴西龟,作为观赏植物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改良土壤、绿化海滩的互花米草,作为食物的福寿螺以及以饲料形式引进的凤眼莲等。另一类外来入侵种的引进属于无意引进,包括随航空、陆路、水路运输工具和压舱水引入,随进口货物和包装材料引入,旅客无意引入等。此外还有自然入侵,这主要是指物种随风、虫、鸟等媒介自然传播或海洋垃圾漂移。
(选自梁宇《危险的“外来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外来物种”这一概念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国外有意引进的玉米、小麦、马铃薯等食物及猪、牛、羊等家畜,这些对我们有重大贡献的物种。
B.为了适应我们的某种需要而被引人,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生态平衡之外,未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的物种。
C.出现在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分散潜力以外的,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的,被有意、无意或自然引入的物种。
D.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建立种群,形成优势,使本地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反客为主的被引进物种。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被引入的物种中占10%的份额,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可以自行存活、继而繁殖、最终建立种群、威胁本地生态系统的叫外来入侵种。
B.外来人侵种进入的渠道主要是有目的的引进,无意引进,通过风、虫、鸟或海洋垃圾而传播的自然入侵。
C.外来入侵种能形成危害,主要是因为它们能恰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顺利地生存繁衍,从而成为优势种群。
D.文中的“外来客”指的是外来物种,“偷渡客”指的是外来人侵种,外来入侵种是外来物种的一部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外来物种被引入到一个新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不会造成危害,可能是因为它被严格管理,未能发展为种群。
B.有人之所以把外来入侵种看作“偷渡客”,是因为有些外来物种不是人们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而有意引入的。
C.由于外来人侵种的危害不可小觑,所以我们引进那些陌生的物种时一定要慎之又慎,而且要加强管理。
D.生态系统平衡的唯一条件就是需要外来物种受到环境、天敌、种群竞争、人为干扰等方面的限制而无法“为所欲为”。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大明湖之春
老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梁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们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画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一九三七年
小题1:..文中的序号处应填写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①????,黑得可怕。
(2)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②????。
A.①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
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B.①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
②不但有水,而且是有湖的呀
C.①是一阵比一阵紧,直到漆黑
②不只是大,还有些明呢
D.①是一阵比一阵紧,直到漆黑
②不但有大明湖,还有黄河呢
小题2:..文章开始说大明湖“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后来又说它“大”而且“明”。请思考作答。(6分)
(1)为什么说它“既不大,又不明” ?(2分)
答:??????????????????????????????????????????????????????????????????????
(2)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把它命名为“大明湖”?(4分)
答:??????????????????????????????????????????????????????????????????????
小题3:..为什么说大明湖“到底算个名胜”?请概括回答。(4分)
答:??????????????????????????????????????????????????????????????????????
小题4:..文章收尾说“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写“大明湖之秋”是否离题?为什么?(4分)
答:??????????????????????????????????????????????????????????????????????
小题5:..从下面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为《大明湖之春》写一篇赏析短文,300字左右。
(1)大明湖秋韵
-----赏析《大明湖之春》的景物描写
(2)行文开合自如
-------赏析《大明湖之春》的构思技巧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所认识的盖茨
张亚勤 我第一次见比尔·盖茨是在1990年,在拉斯维加斯的Comdex大展上,盖茨做一个名叫《信息尽在指尖》的演讲,当时的盖茨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真正接触盖茨是在1992年亚特兰大的一个展览会上,那次他来展会做的主旨演讲是windows95,他称之为“芝加哥计划”。我当时在从事视频方面的研究,在展会的一个展台向众人演示我的视频压缩技术。忽然间,一个很特别的声音传了过来,问我压缩的速率是多少,压缩比例是多少,我回头一看,那个人就是盖茨。盖茨已经看过了好多个展台,他停留下来,我们就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交流,聊了20分钟左右,那是第一次真正和他交流。
1998年我加入微软后,回国和李开复博士一起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年我开始担任院长,经常向盖茨汇报工作。我第一次向他汇报工作是2000年夏天,我和微软研究院的十几个同事到雷蒙德微软公司总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汇报刚开始时,我认为他肯定对网络多媒体领域不太懂。令我惊讶的是,他不停地提问,问题都问得很深入,甚至走上前台去询问技术细节,比如做小波变换的编码、如何分层、频率分布、容错率等等。他不是网络多媒体领域的专家,但他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能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2004年1月,我被调回总部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按照微软的“导师制文化”,回到总部,我就需要一个导师,我找到盖茨,说希望他能做我的导师。他欣然答应了。有时候在电梯里遇到,他会叫我去办公室聊一聊。在这种畅所欲言的互动中,我颇有收获,我也更多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当时,我毕竟是刚从中国调去的“外来人”,当我与总部的那些高管们有一些冲突的时候,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让我很是感动。那段时间,除了日常工作的交往,我们每个月都会有单独会面。他看问题很深刻,总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他聊完天,你会感觉整个人很清澈,思路很清晰。
2006年年初,我回到中国组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并担任主席。我成了盖茨了解中国很重要的一个窗口。我加入微软后在公司里有一次碰到他,他就对中国十分好奇,问了一些关于政府架构、大学教育方面的问题。有时候他好奇的范围超过了软件和技术。有一次他问我,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这么聪明?他来中国时也和一些中国领导人有交流,他说中国领导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强的,我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不是外交辞令,因为对他来说,已没必要再为了什么目的说言不由衷的话了。我每次见到盖茨,他都会欣然接受我给他“洗脑”。比如“十七大”之后,我见到他就专门给他传达中国十七大的精神。他对中国很感兴趣,这能让他更多地理解中国。
2008年6月,在西雅图,我参加了盖茨的告别晚会,并代表微软中国的全体同仁向盖茨送了两件礼物。其中之一是一本《比尔在中国》的影集,记录了从1991年起比尔·盖茨十多次中国之行的精彩瞬间。我自己则送给他中国古代乐器埙、篪各一件,取意《诗经》“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相和,如兄弟之睦,如君子之交。
盖茨退休我感觉既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他又开始投入一项让他充满激情并对整个社会都有益的事业当中去了。盖茨是微软的灵魂人物和大家长,另一方面也是我的朋友,我们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过争论和探讨,有时达成共识,也有出现分歧的时候。当然,盖茨并没有完全离开微软,他还是微软的非执行董事长,他每个星期会来公司一天。
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用创新的“技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现在,他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和对梦想的不断追求,最值得世人学习,我十分敬佩他,他是我人生的楷模。(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第一次和盖茨交流是在1992年亚特兰大,盖茨在展览会上做了主旨演讲Windows95,之后他们通过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了20分钟的交流。
B.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时,作者认为盖茨肯定对该领域不太懂,可令他惊讶的是,盖茨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却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C.作为一个刚从中国调到微软总部的“外来人”,当作者与高管们发生冲突时,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种为了维护两国人民友谊而不辞辛劳的精神,让作者很是感动。
D.作者叙述送给盖茨中国古代乐器埙、篪这件事,既表明作者与盖茨之间有着诚挚的友谊,也与上一段中写盖茨对中国很感兴趣,渴望了解中国相照应。
E.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我所认识的盖茨”与自己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盖茨对财富的明智态度和对梦想的孜孜追求。
(2)作者说盖茨退休令自己“感觉既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盖茨是自己“人生的楷模”,结合全文来看,盖茨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而最终他却又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请你就对“梦想”“财富”“回馈”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和社会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是(????) <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name="optionsTable">
A.孙权派周善前往荆州取孙夫人和阿斗往东吴,意在令刘备拿荆州换阿斗。张飞追赶周善的船队,夺回阿斗。
B.庞统急于攻取雒城,在落凤坡被张任的伏兵射杀。诸葛亮、张飞、赵云兵分两路前往西川,留关羽镇守荆州。
C.黄忠在定军山与夏侯渊对峙,采用了法正“以逸待劳”之计,斩杀夏侯渊。曹操率军前来报仇,黄忠被围,赵云单枪匹马前去营救,又命营寨中偃旗息鼓,独身一人在寨门外阻挡曹军。
D.关公臂中毒箭,不得痊愈,华佗前来医治。关羽一边饮酒,一边读兵书,华佗割臂刮毒,众人皆掩面失色,而关羽全无痛苦之色。